許芳芳
摘 要:初中英語中考復習并不是盲目地進行,而是有策略可循。介紹了幾種提升英語中考復習有效性的策略,包括根據考試趨勢制定復習計劃,針對英語成績不同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制訂合理有效的英語成績檢測計劃等等,相信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這些策略可以得到不斷改進,以更適應當代中考英語考試形勢。
關鍵詞:初中英語;中考復習;復習計劃;分層教學;檢測
中考不僅決定著學生能否進入一所優(yōu)秀的高中就讀,而且也是對老師和學生三年學習成果的檢測,為以后學生能否進入一所好的大學學習奠定至關重要的基礎。其中,初中英語成績在中考成績中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中考之前,倘若能抓住最后的時間,系統(tǒng)、合理地安排初中英語中考復習,那么一定能在中考中正常發(fā)揮甚至超常發(fā)揮,為自己的升學、為自己開辟更美好的未來。
一、把握歷年來的中考命題中心思想,制訂合理有效的復習計劃
經歷了新課改之后,英語中考所考查的內容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對學生的考查也變得更加全面。初中英語教師應該精準把握這些變化,對新課改之后的英語考查重點進行深刻了解,并且推測出題型變化趨勢,重點培養(yǎng)學生。初三學生的英語學科知識已經有兩年的基礎,因此,除了對于固定題型的持續(xù)訓練之外,還要對中考中涉及的新知識重點關注,著重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例如,現階段的中考通常與時事政治相聯(lián)系,老師要鼓勵學生利用有限的時間關注時事政治,同時自己也要關注時事政治,選取重點的新聞翻譯為英文,并且自擬題目,至少使學生對這些知識有一定的熟識度,不至于在中考時面對從未接觸過的題目感到恐慌,影響考試。在制訂復習計劃的時候,要合理地把新內容的學習貫穿于常規(guī)復習之中,不能擾亂常規(guī)的復習,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新內容的習慣,同時復習經典考試內容與創(chuàng)新考試內容,相信一定可以在中考當中保持自信,從容地應對各種題型,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
二、因材施教,采取合理有效的分層教學策略
經過三年的英語學習,對英語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學生的英語程度已經大體固定,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對于英語成績好的學生,老師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保證他們在英語考試中正常發(fā)揮,而對于英語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老師主要是從他們自身的英語學習優(yōu)勢出發(fā),盡可能地提升他們的英語水平。例如,對于英語成績好的學生,老師主要加強他們對考試中創(chuàng)新內容的掌握,鼓勵他們在掌握經典題型的基礎之上,多掌握新題型,以求在中考中使英語成績更上一層樓;而對于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老師主要加強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為他們制訂專門的英語學習計劃,以使他們盡可能地掌握經典題型中的重點語法、重點詞匯,以及教他們一些英語寫作中的經典模板,培養(yǎng)他們的模仿能力,但對創(chuàng)新內容的掌握不作為重點培養(yǎng)內容,這樣他們在中考中不至于因為英語成績與他人造成太大的差距,對整體成績的影響減小。這樣的分層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考試目標,英語復習也有不同的側重點,這樣可以利用有效的復習時間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制訂合理有效的英語學習檢測計劃
中考前的英語復習是分階段進行的,每個階段復習的重點內容不同,因此考查的內容也不同,每個階段結束之后,都應該對復習的內容進行考核,以檢測學生的復習成果。雖然高頻率的英語測驗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是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抗壓能力,力求讓他們在中考時把中考當成是一次平常的考試,心情相對放松,有助于正常水平的發(fā)揮。與此同時,老師可以把高頻率的測驗當作一個契機,及時發(fā)現英語復習計劃中的不足和優(yōu)勢,揚長避短。例如,在經典題型復習階段,通過考核可以知道學生的易錯點,及時糾正,以使學生在中考中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而在創(chuàng)新題型復習階段,老師可以以隨機提問一個最新的時事要聞的形式進行考核,統(tǒng)計學生回答正確的比例,依據統(tǒng)計結果來及時決定創(chuàng)新內容加入復習計劃的比例,從而決定檢測題目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合理、高效地進行英語學習檢測。
初中英語中考復習同英語平時學習一樣,需要制訂詳細的靈活多變的計劃,才能高效地、有計劃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本文的接受,初步了解了幾種初中英語中考復習的方法,希望對于莘莘學子備考中考中的英語部分有所幫助,每個考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英語水平,不留遺憾。
參考文獻:
[1]朱素琴.英語中考五階段復習法[J].中學英語之友:中旬,2010(Z2).
[2]戴煒棟,任慶梅.語法教學的新視角:外顯意識增強式任務模式[J].外語界,2006(01).
[3]錢立新.淺析新時代背景下初中英語總復習的教學方法[J].文理導航:上旬,2013(0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