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廣慧
摘 要:聽障學生的語文教學從根本而言就是對語言的訓練,在平時教學中的主要學習內(nèi)容就是對語言的學習以及理解和運用,提高聽障學生的說話表達能力。在“依文學語、以語導文”的特殊教育學習理論基礎(chǔ)上,就如何對聽障學生進行更好的語言訓練提出意見與建議。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聽障學生;說話能力
聽障兒童由于聽力缺陷,無法聽到聲音,也無法像正常兒童那樣通過外界聲音學習語言。因此,他們的思維大多停留在動作思維以及形象思維的階段,既無法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也無法與他人進行正常交往。為了幫助聽障兒童與他人正常交流,必須發(fā)展他們的說話能力,讓他們能夠清新完整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一、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說話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因此,想要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就需要激發(fā)他們說話的興趣,讓他們想說話、愿意說話。而對于如何培養(yǎng)聾生的興趣,我建議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寓教于樂,在每日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聾生說話的興趣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結(jié)合聾生的生理提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通過聾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相結(jié)合,使課堂氛圍更為活潑,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做到敢說、愿意說。
2.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用語言溝通,激發(fā)其表達欲望
大多數(shù)聾生由于生理缺陷,導致心理自卑,不愿意或者害怕與別人交流說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多與人交流,讓他們有愿意與人交流的想法。平日里,教師應該多多觀察自己的學生,弄清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興趣喜好,然后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圍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聊天,當有人愿意與他們交流,且他們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學生就自然有了與人交流的想法,愿意與別人說話。
二、多種形式,積累語言
1.耳聽形式
康復訓練對于聽障兒童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由于許多家長對此并不了解,觀念比較陳舊,許多學生在學齡前都錯過了訓練這一步,因此他們的發(fā)音器官靈活性以及發(fā)音技能都很差,對于聽力的開發(fā)更是趨于零。所以,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在保證聽力補償?shù)那疤嵯聦W生進行3~4分鐘的聽看說話訓練及發(fā)音技能的訓練。通過對學生聽力的不斷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聽力。在聽覺能聽見的基礎(chǔ)上對發(fā)音器官進行靈活性訓練,提高發(fā)音質(zhì)量,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殘余聽力。
2.眼看形式
語言教學中最困難的事就是讓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內(nèi)容。由于學生在聽力方面有缺陷,語言基礎(chǔ)相對薄弱,因此,往往很難正確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意思。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shè)備,將課本內(nèi)容通過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shè)備展現(xiàn)出來,在書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增加情景設(shè)置,使學生以目代耳,多感官參與,在情境體驗中學習課本,以實際操作、實地參觀以及實踐演練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甚至是意料之外的語言增長點。同時實效性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平時課堂中,教師可以多用“積件”,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配合屏幕文字、卡通人物以及圖像等眼看型教學內(nèi)容,再加以歌謠、說唱以及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情景中讀唇、讀文,并加以理解。
3.口練形式
練習是學習記憶最重要的一步,對于聽障兒童來說更是如此,由于聽不見周圍的語言聲音,聽障兒童對于語言的記憶學習非常
慢,往往今天學了明天忘。因此,在語言訓練上要循環(huán)往復,每日勤加練習。課上學習時,要營造一種輕松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之間或者學生、老師之間可以進行語言對話練習或者大聲誦讀文章,做到以讀激趣—以讀促講—以讀引思—以讀助學。通過朗讀通過對話來促進語言的發(fā)展,使語言訓練變得有趣,讓學生由被動讀書變?yōu)橹鲃永首x,由害怕說話變?yōu)闊釔壅b讀,最終達到敢說、會說、說得清楚、說得明白。
將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在運用語言中體會到語言所帶來的滿足與開心,使得語文課堂不再是簡單的“單向灌輸”,而是彼此可以相互交流的“多向交流”,這樣學生自然愿意開口說話,也必然會越說越好、越說越清楚。
三、搭好“梯子”,實踐運用
課堂上除了必要的講課,還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
1.仿句式說話
話是一句一句說出來的,但聽障兒童由于無法聽見正常的斷句以及話語,因此,在日常學習中,無法將字詞完整地連在一起,因此教師要將句子的基本格式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了基本規(guī)則后,能夠自行將簡單的字詞組成一段連續(xù)的話。這些句式學習的訓練對于學生的學習非常有幫助,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句子也都非常具有訓練價值,例如,《送雨衣》中“誰一手做什么,一手做什么,來到什么地方”,可以讓學生仿著這句式說話。
2.看板書說話
板書是學習的重點,在課堂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對著板書讀出黑板上的話,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在學完“大娘與志愿軍話別”這一節(jié)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去表達“老大娘是怎樣把志愿軍當作親人”這一段,但是需要用到板書中的“送打糕、雪中送炭”等。
3.看演示說話
看與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意識,同時引導學生記錄下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然后嘗試將寫出來的事物讀出來,這樣就會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例如,在《田忌賽馬》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將比賽的場面用紙做的馬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看圖后說話,也可以讓學生用左右手的手指當各等級的馬,邊比試邊說,并輔以重點詞語的提示,指導學生按先后順序敘述。
四、多出“點子”,鼓勵說話
對于教學而言,最困難的莫過于開始的時候要努力讓孩子開口說話,因此,老師要多想辦法,和學生做朋友,幫助聽障學生開口說話,培養(yǎng)學生愛說、愿意說的興趣。
1.當導游
在教授一些以介紹知識為主的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鼓勵學生上臺講課,鍛煉他們說話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觀潮》這課時,可以讓學生上臺當“導游”,給“游客”們介紹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2.當手語翻譯員
多媒體課堂的出現(xiàn)使得手語翻譯員變得可行,學生也會在這種說話方式中提高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老師可以出示課件,然后進聲音與文字,只保留畫面,這時候讓學生看著畫面,根據(jù)畫面以及書中所學內(nèi)容,用手語表達出故事內(nèi)容,用手“說話”。
3.當推銷員
在一些介紹產(chǎn)品的說明文中,可以進行情景模擬,例如,在教學《我的新朋友——電腦》時,可以讓學生假扮銷售員,然后介紹產(chǎn)品、推銷產(chǎn)品,鍛煉學生說話以及應變的能力。
五、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多方交流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是在人與人的交流中發(fā)展的,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語言是維持人際關(guān)系的一座橋梁,因此,聾生學習語言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更是為了在平常生活中幫助他們與人交流,我們應有意識地讓聾生多與他人交流,幫助他們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實現(xiàn)多方面交流。
1.師生交流
老師是學生除了家長以外接觸最多的成年人,因此,在平時的課余時間里,老師應該多與聾生交流,以一種不同于父母的關(guān)愛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交流中,老師應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既可以用口語、手語等方式“說話”,又可以用書寫的方式,而交流的內(nèi)容從學習到家庭以及他們平日
的所見所聞都可以。要抓住一切可以幫助學生練習的機會,讓他們說得多、說得清楚。在平時交流中運用課上所學語言知識,學以
致用。
2.生生交流
聾生彼此之間是同齡人也是同種人,交流起來更自在,也更舒適,因此,在平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分成幾人一組,組內(nèi)進行交流討論,幫助他們提高語言組織、語言交流能力,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在對話中得以發(fā)展。
3.親子交流
在教師的教學中,家長也必須參與進來,在清楚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后,應配合老師重視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在家里多與孩子溝通聊天,周末帶孩子到外面與人、與自然接觸,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心態(tài),幫助孩子與人交流。最后再將活動的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二者共同關(guān)注,使孩子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學習語言。
4.手拉手交流活動
聾生未來需要在社會中生存,因此,不能僅僅生活在學校以及家庭這兩個小圈子里,而是應該與外界多交流,而手拉手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學生可以通過書信的形式與外界普通學生進行交流,了解普通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與普通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幫助聾生克服心理障礙,勇于表達自己,實現(xiàn)與他人的正常交流。
發(fā)展聾啞語言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情,聾啞教育者也一直努力發(fā)展聾啞生的語言能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聾啞學生可以在我們的幫助下和所有人一樣過上正常的生活。聾生學習語言是為了在未來與人交流,語言是人與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必須給聾生創(chuàng)造出適合他們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讓他們多與人交流,幫助他們快樂、積極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