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蘭
摘 要: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提高歷史閱讀能力是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一環(huán)。許多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歷史知識的原因在于沒有較強的歷史閱讀能力。具有可讀性特點的歷史教材是學生的主要閱讀材料,如何利用好歷史教材,指導學生掌握正確、多樣的閱讀方法,提高初中生的歷史閱讀能力是學好歷史的關鍵。
關鍵詞: 歷史教學 閱讀方法 閱讀能力
人類的知識主要是以書籍的形式存儲的,因此對知識的攝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一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21世紀的今天,新一輪課程改革來臨,歷史課程目標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閱讀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革命導師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通過閱讀汲取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融入《資本論》,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革命斗爭。偉大領袖毛澤東,在行軍打仗之余,博覽群書,把吸取來的精華加上自己的發(fā)揮應用于同國民黨進行的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斗爭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這一切都得益于閱讀。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啟發(fā)、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提高閱讀能力,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但是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往往被忽視,一些教師可能會認為閱讀能力主要是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因而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沒有充分重視對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影響到學生這方面能力的開發(fā)。近年來,中高考的歷史試卷都有史料解析題型,某些考生解此類題頗覺困難(此類題在考試中考生失分嚴重),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有閱讀障礙。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流暢地閱讀、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
教材是學生的主要閱讀材料,特別是歷史教材,它本身具有可讀性的特點。根據(jù)歷史學科的特點、課本知識的難易情況、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我認為歷史學科的閱讀可采用以下方法,供同行們參考。
一、提綱閱讀法
對閱讀理解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內(nèi)容,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綱式”閱讀法學習,即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nèi)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主要知識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教學難度的目的。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時,可列出這樣的閱讀提綱(括號中部分由學生填充):
一、秦統(tǒng)一六國的時間:
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1.政治上: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推行郡縣制)
2.經(jīng)濟上:(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
3.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軍事上:(北御匈奴,開發(fā)南疆)
三、秦朝疆域四至:
這樣,本課的脈絡就一目了然了,難度降低,重點突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問題閱讀法
這種方法就是教師根據(jù)課程目標的要求,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邊閱讀邊回答問題,適用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難點較集中的學習內(nèi)容。采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選編的題目與課本內(nèi)容密切聯(lián)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題目中顯示出來,而且題目要體現(xiàn)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難度要適中,以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閱讀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還可以課前把設計好的習題印發(fā)給學生,學生帶著題目有針對性地看書,到課本中找答案,通過動眼、動手、動腦,有利于學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0課“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一課,可設計如下問題:(1)我國經(jīng)濟重心為什么會南移?什么時候南移最后完成?(2)南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宋代時,南方出現(xiàn)了哪些重要城市?學生依照課本解答題目,能夠準確而簡明扼要地得出正確答案,有利于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化,提高解題能力。
三、語文閱讀法
這種閱讀方法是讓學生用類似學習語文的方法閱讀歷史課文。使用這種方法閱讀時,要求學生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讀課文,先找出知識點,排一排知識層次,再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然后做好讀書筆記,對看不懂的疑難問題做上標記。教師在學生閱讀時要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考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講解。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2課“最可愛的人”一課。本課知識點少,層次分明,故事性強,學生閱讀興趣濃厚,采取“語文式”閱讀法讓學生自主學習既可以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避免教師講解過多而使學生產(chǎn)生枯燥無味的感覺。
四、地圖閱讀法
歷史和地圖關系十分密切,歷史課本上有許多的插圖,與歷史課本相配套的有歷史地圖冊,這是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式”閱讀法要求學生在閱讀歷史知識的時候,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歷史知識、歷史信息,并能進行圖文轉換,利用地圖說明問題,用語言文字準確敘述圖中所示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可充分利用課本中“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示意圖”,結合課文,在圖中標記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fā)地(瑞金)、遵義、瀘定橋、臘子口、吳起鎮(zhèn)、會寧及渡過的河流、經(jīng)過的省份,然后由學生按圖復述課文內(nèi)容。又如初三《世界歷史》“殖民主義的罪惡”這一問題涉及“三角貿(mào)易”時把歐洲殖民者的出程、中程和返程的出發(fā)地、攜帶的物品利用地圖由學生照圖說,從而形象、直觀而容易掌握這一知識點。
五、線索閱讀法
歷史教材中的很多內(nèi)容都有非常明晰的線索,最常見的是時間線索,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都是以時間線索敘述的,按這一線索閱讀,能快速地完成閱讀。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中收復臺灣部分可按1624年荷蘭殖民者始占臺灣,1661年鄭成功出擊荷蘭殖民者,1662年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入臺,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等線索閱讀,這樣臺灣在17世紀重回祖國懷抱的來龍去脈就一清二楚。又如講初三《世界歷史》美國內(nèi)戰(zhàn)的經(jīng)過時,把1774年、1775年、1776年、1777年、1781年、1783年這些年發(fā)生哪些事通過閱讀弄清,美國內(nèi)戰(zhàn)的主要問題也就解決了。
六、比較閱讀法
首先要進行比較閱讀,即對同類內(nèi)容的課進行對比閱讀,找出它們的異同,得出一般規(guī)律,比如在教學“資產(chǎn)階級革命”這一主題時,可把英、法、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日俄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改革、德意統(tǒng)一作對比閱讀,這樣識記更容易,而且能對比異同。其次要進行遷移擴展閱讀,即用課內(nèi)已學過的方法進行課外閱讀,從而擴大知識面,暢游于閱讀王國。
總之,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通過以上幾種閱讀方法的綜合運用,再加上通過學習自己不斷總結出新的閱讀方法,學生就能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閱讀能力,在教學中發(fā)揮主體作用,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海霞.臨川二中.怎樣上好歷史課[N].撫州日報,2011.
[2]岳立榮.山東省平邑縣平邑鎮(zhèn)第四小學.優(yōu)化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N].學知報,2010.
[3]胡金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
[4]鄧師榮.崇仁縣六家橋中學.淺談提高快速閱讀的方法[N].撫州日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