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榮
摘 要: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對中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培養(yǎng)出更具深刻文化素養(yǎng)及知識更豐富、身心更和諧健全的現(xiàn)代化接班人,正是今天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歷史教學;滲透;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4-039-01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薄稓v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政治多極化趨勢持續(xù)發(fā)展。在這種國際形勢背景下,如何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成為歷史教育不能回避的問題?!睔v史作為一門多邊學科,是人類認識過去、判斷現(xiàn)在、引導未來的重要指針。而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最好的時期就是對青少年在學校的教育階段進行的。因此,對于一個現(xiàn)階段歷史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講,充分挖掘歷史素材,寓德育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出更具深刻文化素養(yǎng)及知識更豐富、身心更和諧健全的現(xiàn)代化接班人,正是今天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下面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談點看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想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如在《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的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回憶七年級上期所學過的有關造紙術的知識,再向學生詳細介紹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fā)明及傳播情況,然后啟發(fā)學生分析四大發(fā)明的重大意義。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傳到歐洲后,對歐洲社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同時指出:四大發(fā)明是我國為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的卓越貢獻,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進程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fā)明,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又如,在上復習課時,我讓學生回顧并舉出曾經(jīng)學過的一些反映名人愛國思想和優(yōu)秀品質的名言,如戚繼光的“封侯非所愿,但愿海波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等,并以他們的故事和名言來激勵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育。
二、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學生處于青春萌動期,喜歡表現(xiàn)自我,情緒容易波動,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也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決不能脫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而與學生大談、空談思想品德,否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認為老師在說謊,這樣也使我們的思想教育變得毫無意義了,無法達到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抓住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思想教育資源,結合歷史教學實際,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內容更加充實,達到有的放矢之效果。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教育真實而不虛假,豐滿而不空洞,才能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才能做到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不斷的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和做法,也才能使我們的思想教育真實有效。
三、通過分析比較,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如在講《辛丑條約》時,引導學生將已經(jīng)了解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從時間、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意義上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了解了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再通過這三次條約的賠款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人民受苦受難,生活在深水火熱之中。通過這樣的分析比較,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思維能力,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從分析比較中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學習英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青少年時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教師正確引導,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共產(chǎn)主義道德品質和情操,讓他們能夠自覺遵紀守法,勤奮學習。其次,教師在講歷史人物時,多講一些現(xiàn)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例如:焦裕祿、孔繁森、雷鋒、王進喜等,激勵他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方向明確,路線正確,在人生的初級階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五、情境感染、潛移默化
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文的主要內容,有目的的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和圖片,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電視電影和文藝節(jié)目,來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水平。還通過其他各種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二萬五千里長征》時,引導學生觀察了長征路線圖和飛奪滬定橋的材料,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經(jīng)歷了一個極端艱苦的歷程,這在世界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是不可戰(zhàn)勝的。長征精神鼓勵了學生,他們好好學習,刻苦讀書,樹立了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堅定信念。
總之,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遞,更是人格心靈的喚醒,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進行基礎的歷史知識教育,更要充分發(fā)掘教學資源中的相關素材,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經(jīng)常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貫穿于教學之中,見縫插針,積少成多,就會對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使我們的學生能正確認識、體驗、適應、參與社會、學會辨證地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豐富的社會情感,全面提高素質,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翠華,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09(24)
[2] 丁瑞甫,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J];成才之路,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