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玉坤
【摘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化學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缺乏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導致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大量出現(xiàn)。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學習方式的改革,化學教學要徹底改變耳提面命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化學教學 探究性學習 發(fā)展能力
探究性學習就是要求教學朝著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向發(fā)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像“小科學家”一樣主動參與的科學探究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fā)現(xiàn)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設計探究問題,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問題是探究的核心與動力,探究的問題最好由學生自己提出,也可以由教師設置一個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自發(fā)提出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激活學生思考。教師或?qū)W生可能會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可以有中心問題和子問題,從中篩選出那些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動的問題,明確探究方向,也可以形成相關的假說或猜測。在問題階段,一要注意問題的合適性,要與學生的發(fā)展水平相適合,也要與化學學科課程內(nèi)容相聯(lián)系;二要提供探究的基本步驟和知識,便于學生利用它們進行探究;三要有一定的難度,既能引發(fā)學生探究、求知的欲望又要讓學生嘗到探究的成果。如混合物的除雜方法探究。可以選擇幾種混合物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進行探究。如有硝酸鈉固體中含有少量氯化鈉雜質(zhì)、硝酸鈉固體中含有少量碳酸鈉雜質(zhì)、硫酸鋅固體中含有少量硫酸銅雜質(zhì)、一氧化碳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氧化鈣中含有少量碳酸鈣。
二、發(fā)揮教師指導作用,讓學生掌握探究方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改變課堂主宰的觀念,注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際活動,親身體驗給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的機會,尤其是學生親自感受,體驗到化學知識的獲得來自于實驗。同時,通過問題、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始終處于研究之中。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大量地灌輸權威性的事實,至于這些科學事實與結論是怎樣產(chǎn)生的往往被忽視,如果教師通過設計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幫助學生在實驗中把知識梳理出來,就能使學生能更好的把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化、整體化和網(wǎng)絡化,并對知識面進行拓展。促使他們在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在化學教學中,向?qū)W生的主動探索開放,向?qū)W生參與教學的可能性開放,向師生合作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開放,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探知欲。如稀鹽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已知在稀鹽酸中存在H2O分子、CI-離子和H+離子,讓學生探究稀鹽酸中的哪一種粒子使石蕊試液變紅?學生進行了以下探究:1、分別取少量的稀鹽酸、稀硫酸、稀硝酸等酸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各滴加紫色石蕊試液,三支試管中的溶液都變紅。三支試管中的溶液均有H+,因此可能是H+使石蕊變紅。2、用2支試管分別取少量蒸餾水和NaCl溶液,各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均不變紅,說明H2O分和CI-均不能使石蕊變紅,因此,可能是鹽酸中的使石蕊變紅。3、用試管取少量的稀鹽酸,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紅。逐滴加入NaOH稀溶液,試管中的溶液由紅色變紫,最后變成藍色。在反應后,H2O分子和CI-離子仍然存在,而H+離子全部生成了H2O分子。說明H2O分子和CI-離子都不能使石蕊變紅,可能是稀鹽酸中的H+離子使石蕊變紅。
三、鼓勵學生科學解釋自己的探究行為,提高探究性學習能力
學生的化學探究并不是簡單的實驗,要讓學生對整個探究過程認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認識。教師要要求學生用合理的、合乎邏輯的論據(jù)來表達自己的解釋。學生在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邏輯關系和推理,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其中的因果關系形成自己的解釋,其解釋要與實際所得證據(jù)一致。探究學習中的解釋不同于科學研究,它無需超越現(xiàn)有的知識,只要求學生對現(xiàn)有的理解進行更新。教師要給裕學生方法使的指導,比如,如何整理資料、如何對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如何進行邏輯推理等,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形成一份研究報告,在尊重規(guī)律、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表達他們的研究結果。如硝酸鈉固體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鈉,可將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適量的硝酸銀溶液,硝酸銀與氯化鈉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再過濾獲得硝酸鈉溶液,蒸干得硝酸鈉固體。
四、加強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探究能力
發(fā)展探究能力,僅憑學生一個人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只有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啟迪,取長補短,才能有效地提高探究性學習的效果。首先是探究小組內(nèi)自我反思;其次是小組間的交流和共同反思。在小組內(nèi)的自我反思中,教師要和小組成員一起對已形成的解釋進行評價,在評價解釋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有關的證據(jù)是否支持提出的解釋、這個解釋是否足以回答提出的問題?從證據(jù)到解釋的推理過程中是否存在某些偏見或缺陷?從相關的證據(jù)中是否還能推導出其他合理的解釋?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比較各自的結果,也可與教師、教材提出的結論相比較,從而對解釋進行修正,甚至是拋棄。最終的目的是將學生得出的解釋與適合他們發(fā)展水平的數(shù)學知識相結合。在小組間的交流和共同反思中,各個探究小組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讓其他小組和學生來對這些解釋提疑問難,使學生有機會來檢驗實證資料、查證邏輯錯誤和提出不同解釋、通過學生間的對話和討論,刺激思維的碰撞,可以引發(fā)新的問題,或者加強實證資料。已有的知識和學生提出的解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從中學會寬容和辯證分析。交流的過程也是各個探究小組進行自我反思的過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探究方式進行分析,特別是對問題的解決過程進行反思歸納,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如化學混合物的除雜,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物質(zhì)特性進行不同的操作,有的采用溶解法,有的采用加熱法,有的采用加入其他化學物質(zhì)促其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的物質(zhì)再除雜等等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