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競競
摘 要:活動案例以一個關于鼻子的故事,來引導幼兒初步認識鼻子的形狀、構造與功能,了解保護鼻子的方法。我們采用了同課異構的方式,讓三位不同年齡段的老師分別設計,并最終形成了三個有關《鼻子的故事》的健康活動版本。三位教師的課堂各異,各有亮點。在傳統(tǒng)的以講述、傳授為主要教學模式的背景下,三位老師都有了突破,以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與教師有了積極有效的互動。
關鍵詞:有效 健康教育 同課異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fā)育和機能發(fā)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tài)度的重要階段。發(fā)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xié)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它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幼兒的生長發(fā)育十分迅速,但還未完善;幼兒的可塑性很強,但知識經(jīng)驗匱乏;幼兒的活動欲望強烈,但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等。幼兒時代的健康不僅能夠提高幼兒期的生命質量,而且為一生的健康贏得了時間。
作為研究實驗,我們選擇了健康材料《鼻子的故事》作為突破口。以一個關于鼻子的故事,來引導幼兒初步認識鼻子的形狀,構造與功能,了解保護鼻子的方法。為了激發(fā)思維的碰撞,我們采用了同課異構的方式,讓三位不同年齡段的老師分別設計,并最終形成了三個有關《鼻子的故事》的健康活動版本。
A老師三十多歲,課堂教學風格較嚴謹,她將作品中的故事改造為一個繪本,通過設置懸念、幼兒想象、揭示謎底的形式使幼兒理解鼻子的構造;B老師四十多歲,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對教材中提供的故事,她選擇了原封不動的講解使用;C老師二十多歲,有輕松活潑的教學風格,她放棄了作品中的故事,另選了一個關于為何感冒會堵塞鼻子的動畫,并以動物的鼻子作為導入方式。三位教師的課堂各異,各有亮點。在傳統(tǒng)的以講述、傳授為主要教學模式的背景下,三位老師都有了突破,以不同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與教師有了積極有效的互動。在同課異構思想的碰撞下,我們異中求同,對健康活動中幼兒主動性的把握與效果有了相對集中的討論,產(chǎn)生了疑惑。比如如何在健康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何體現(xiàn)環(huán)節(jié)過程的有效性,并形成初淺的認識?
一、巧妙調動幼兒的內隱知識
對知識的把握有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兩種區(qū)分。所謂內隱知識,是指個人化且無法用文字或語言加以描述的經(jīng)驗知識。常常在遇到一定的情境時,所積累的知識內容會有迸發(fā)出來,與情境有良好的互動;而外顯知識,是可以用符號、文字、語言加以描述的知識,可以與別人交流。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會關注幼兒對于這兩種知識的內化與掌握。在健康活動中,向幼兒傳授一定的保健知識,喚起幼兒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往往是活動的重點部分。如何處理好活動中幼兒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雙重把握?如何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幼兒的智慧?三節(jié)《鼻子的故事》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方式。A老師用請幼兒舉牌的方式,請幼兒分辨保健方法的對錯。教師出示各種對待鼻子做法的畫面。幼兒看圖判斷。教師喊口令,幼兒齊舉牌。對的舉綠牌,錯的舉紅牌。設計精巧的游戲一下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將活動開始教師關于鼻子的各種內隱知識激發(fā)出來,幼兒大膽闡述理由。對于如何保護鼻子,所有的知識呼之欲出。B老師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樣是對保健知識內容的反饋。她為每個幼兒準備了操作圖片。幼兒看圖分辨,對積極正確的方法打上五角星。教師再集體講述、點評。幼兒同樣表達出了對鼻子保健知識的理解。而C老師在這個方面的處理弱了一點,她展示了大畫面的圖片,幼兒集體看圖,選擇正確的圖片內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以集體活動的方式,忽視了個別能力較弱幼兒對于知識的內化和反饋。對比三節(jié)活動對于幼兒知識掌握的處理,我們發(fā)現(xiàn)健康活動需要幼兒適當?shù)乇硎?,適當?shù)貙入[知識外顯化。教師需要選擇適合的方式喚起幼兒已有知識經(jīng)驗,在活動中有積極有效的互動。從而實現(xiàn)活動的高效。A老師的做法顯然比較成功。
二、準確把握幼兒活動的積極性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學活動要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健康保健活動本就以知識性內容居多,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尤其顯得重要。那么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積極情緒的有效性的問題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有些教學活動,看似熱鬧,然而熱鬧的背后,卻存在許多的問題。再來看三節(jié)活動中教師的設計。A老師以故事導入,揭謎為線。將故事進行了巧妙的改造加工,故事前半部分并不講出鼻子各部分的名稱,只是讓幼兒跟著故事的思路,出示鼻毛、粘液、鼻甲的構造圖片讓幼兒進行想象,從而對這些構造產(chǎn)生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幼兒進行合理猜想,到底這是人體面部的什么器官,從而揭示謎底——鼻子,并將故事中的關鍵點進行梳理,幫助幼兒加深印象,這樣既加深了幼兒對鼻子構造的直觀感知,又讓幼兒積極參與思考、推理,培養(yǎng)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解決了本課的難點問題。將抽象空洞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便于幼兒接受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B老師以送禮物“香味”導入活動,清新可人,用比賽“屏住呼吸”一分鐘訓練幼兒對鼻子呼吸功能的關注,喚起幼兒的內隱經(jīng)驗,并及時總結擴展,讓幼兒認識到鼻子的多種功用:呼吸、聞味道。幼兒在活動中情趣盎然,笑意盈盈。對參與教師的活動充滿了興趣。C老師準備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動物鼻子”飾物,在活動的最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鼻子,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走模特步,向大家展示。幼兒歡呼雀躍,表演的積極性也很高。然而這看似積極的背后卻存在著疑惑.“走模特”達成了什么目標?與活動的初衷相背離了嗎?幼兒的積極性有效在哪里?看似熱鬧的背后,我們更冷靜地認識到,活動的動靜相宜應是恰到好處,更應以幼兒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不能為動而動,不能為活動畫蛇添足。只有了解了幼兒的特點,把握教學活動的目標,才能設計合理的環(huán)節(jié)。讓課堂如行云流水,讓幼兒動靜相宜。
三正確處理課堂節(jié)奏
詳略得當,不僅僅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求,對一節(jié)教學活動,同樣需要教師把握節(jié)奏,處理好重點和難點,不能平均用力?!毒V要》中指出,幼兒園健康活動應以知道必要的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為主要目標。在《鼻子的故事》中,三位老師對活動有非常接近的重點難點的定位。重點是讓幼兒了解有關鼻子的保健知識,難點是讓幼兒理解鼻子的構造。以A老師為例,我們對課堂節(jié)奏的處理和把握有了深入的討論。A教師將活動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1.講述故事,設置懸念;2.了解構造,體驗功用;3.討論交流,保健教育。鼻子的構造比較抽象,幼兒無法完全通過觀察去感知,因此幫助幼兒理解鼻子的構造是活動的難點。A老師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突破。
一是把故事編成繪本,通過繪本的講述將科學的知識以隱喻方式生動形象地加以說明。結合繪本故事,教師并不僅是單純的講述,而是在講述中給幼兒提供觀察、思考的空間,幫助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大膽表達想法。如:故事開始部分請幼兒給兩個怪物取名,故事中用豐富的語言描述鼻毛的外形和粘液的特征,觀察鼻甲的散熱現(xiàn)象等。幼兒在加深印象的同時,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能得到發(fā)展,并為幼兒營造了良好的師幼互動氛圍。二是在繪本講述的基礎上提問交流,加強體驗,幫助幼兒了解鼻子的構造與功用。提問一:猜出故事里兩個壞蛋鉆進了哪里嗎?揭示答案——鼻子。提問二: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圖片及時出現(xiàn),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幼兒小結鼻子的特征:兩個鼻孔,會呼吸,有鼻毛,會流鼻涕等。提問三:兩個怪物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有什么特別之處?幼兒在回答時教師點擊出現(xiàn)相應的圖片及名稱,幫助幼兒理解鼻子的構造,總結鼻毛、粘液和鼻甲的功用。這三個提問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領悟了鼻子的功用、特征和構造。從設計的角度來看,不難看到A老師的細致與靈活。精妙的活動設計可以輕松地達成活動預設的目標。而活動效果也顯然如此,幼兒輕松地理解了鼻子的構造,也掌握了基本的鼻子保健知識。但是整個活動過程時間過長,似乎教師提到的每一個內容都很重要。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我們感受到,教師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決定整個活動的效果。處理好節(jié)奏,會使活動更加精巧細致,更加達成高效。比如,活動的重點目標是讓幼兒掌握鼻子的保健知識,那么在這一部分濃墨重彩,對其他的內容點到為止,遠離拖沓,活動的效果應該更好。
在《指南》的引導下,我們對幼兒園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只有把握定位,精心設計,把握節(jié)奏,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才能向“保護幼兒的生命”,“促進幼兒健康”的總目標靠攏。
(江蘇省鹽城市幼兒園)
好家長·幼教新天地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