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全
【關鍵詞】 小學英語;以學生為中心;和諧氛圍;肢體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4—0050—01
“新課改”成了教育改革的熱詞,每一次教改浪潮都離不開課堂教學改革這一主旋律,而這個主旋律都以喚起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目標。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形式,課堂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對教學效果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必須主動轉換教育觀念,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節(jié)課,使40分鐘的課堂更有效。
一、敢于打破傳統(tǒng),嘗試新思想、新方法
現(xiàn)在的英語課堂多數(shù)仍然是應試教育模式,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都覺得現(xiàn)在的課文內容太多,上課沒有時間放手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而讓學生自由活動。課文要逐詞解釋,每個練習都要進行輔導,生怕考試考到學生不知道。長期這樣,不論老師教得多么辛苦,學生學得多么勞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而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的,對學生提出了獨立理解語言,并用英語進行思考、交流和討論的要求。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單純靠語言知識講解是無法達到的,只有在思考、交流和相互討論等活動中才能獲得。因此,教師應該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下功夫。
二、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
教學活動以學生在課堂上做事為主,教師主要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jiān)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jīng)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fā)展自我的主人,切實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英語教學過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觀與新課程的要求極不相適應。因此,為了適應新課程,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滿足不同的需求,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智力、興趣、性格、態(tài)度、語言基礎能力、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 消除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只有對英語感興趣,才能保持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成績。刻板的學習,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也會讓他們厭惡學習英語。因此,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英語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并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犯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這鍛煉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膽量,也在無形中發(fā)展了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相處,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開學一周后筆者就讓學生以匿名的方式提意見,下課后也經(jīng)常深入學生中詢問他們的聽課效果,學習情況,以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實踐讓筆者深刻地認識到一名好的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耐心、愛心。要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多聽有經(jīng)驗的老師的課,取其精華,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不斷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在課前筆者要求學生先預習,找出語言點,課后整理總結筆記,并發(fā)現(xiàn)重難點。
四、運用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是一種形體語言,簡明易懂。在英語教學中,恰當而適時地運用肢體語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新學期上第一節(jié)課時,筆者一進教室就借助手勢讓學生起立,并微笑著說:“Stand up,please.”可能有部分學生還沒反應過來或注意力不集中,筆者繼續(xù)借助手勢重復“Stand up,please.”這樣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明白了老師在要求他們起立。實踐證明,肢體語言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且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
編輯:楊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