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剛
摘 要: 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師生間的問答,教育學中稱之為“提問”。問題是最好的教師,問題本身對于教師和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成功的基礎之一。如何提問,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行為策略之一。
關鍵詞: 課堂提問 有效性 提問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闭n堂教學如果想增強教學效果,有效提問無疑是重要手段。
一、提問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出現以下問題:1.無效提問。在授課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會反復提以下問題:“對不對”“是不是”“明白了嗎”……學生則在座位上集體回答:“對——”“是——”“明白了——”可以說聲音洪亮,而且伴隨著拉長聲。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這樣想:這也是問題?我不聽課也能回答,我知道你想讓我們回答什么。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提問對學生思考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2.提問面小。為了保證教學進度,課堂上很難照顧全體學生,特別是在公開課的時候,很少有教師會讓學困生站起來回答問題。這樣上課的時候,能夠積極思考配合老師的只有學習好的幾個,長此以往,其他學生被拋出課堂而成了看客或聽眾。日子久了,教師忙教師的,部分學生則認為上課只是那幾個好學生的事情,和自己沒什么關系。這樣的提問只能讓多數學生放棄思考。3.提問倉促。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基本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或是還沒有考慮成熟,就開始提問,就給出結論,問題成了裝飾。學生需要的并不是結論,而是學會思考。4.提問被動。在授課過程中,以教師講為主,提問都是教師在提問,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思考,課堂上很少有學生提問的環(huán)節(jié)。這樣教師提問代替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形式,導致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思考,甚至有的教師把提問作為懲罰的手段。毫無疑問,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對提問產生反感,這不是初衷。
二、課堂提問的功能
我們反復強調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課堂提問有以下功能:1.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提問過程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這種交流要在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氣氛中順利完成。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紐帶,往往可以將師生間的教與學、情感和意向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在和諧信任的氣氛中,采用問答的雙向語言交流方式,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增進感情。2.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應該是起伏有序、動靜相間的,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講述與適時的設疑提問相結合,往往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tài),而疑難求解的心理狀態(tài)又能強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3.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上巧妙提問,可以使學生思內而言外。因此,通過對疑問的積極思考,再條理分明地系統闡述,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得到較好的鍛煉。4.即時檢查教學效果。利用提問來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對難點和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各知識群之間的聯系程度,個別學生認知差異和個性特點,都可以在提問的信息反饋中及時、準確、雙向、有效地得到檢查,從而靈活地調整后續(xù)的教學活動。
三、提問的策略
提問一定要告別那些“無效提問”,否則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在無效提問中消耗殆盡。為避免上文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提問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1.問題的難易度。教師在發(fā)問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什么情況下學生思考最積極?實踐表明:只有問題切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時,學生的思考才最積極。太難的問題學生無從下手,容易導致學生的畏難情緒;反之,學生則不用動腦就能回答,容易導致學生思想離開課堂。2.問題的清晰度。問題的清晰度是指教師在發(fā)問過程中,陳述的問題是否清晰,問題的清晰度是學生正確回答問題的前提。試想,學生如果連教師提出的問題都不清楚,又如何正確地回答并發(fā)展思維呢?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不要一次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這樣會使學生找不到核心答案,也會使問題變得模糊。3.問題的延展度。高質量提問的一個優(yōu)點就是突出的問題能引導學生發(fā)問,也就是說,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和思考價值,所提的問題是學生關注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認識的沖突,通過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碰撞和交流,把對話不斷引向深入。有人形象地將提問分成三種情況:一是老師拽著學生走;二是老師扶著學生走;三是老師看著學生走。這三種境界的高下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引導學生提問的提問才是教師應該追求的提問藝術,這需要我們深入細致研究思考。4.提問的時間性。教師提問要根據問題的難易水平和具體情境,等候適當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在學生回答完后迅速做出反應。有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師在提問之后不到一秒鐘就開始點名回答,然后自己提供答案,再抽另外的學生重復同一問題或暗示。
當然,課堂提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反思的地方,特別是一個提問的延展性就值得作為校本內容進行探討。這里我拋磚引玉,希望各位同仁提出自己的案例強化提問藝術,讓課堂更精彩、更生動、更高效。
參考文獻:
[1]傅道春編著.教學行為的原理與技術.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代蕊華編著.課堂設計與教學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