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桂
【摘 要】在生物課堂上,圍繞著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可以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文中,筆者就結合實例,簡單闡述了幾種生物課堂上常見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和途徑,希望在有效情境的幫助下,生物課堂教學整體質量和水平能夠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情境;課堂教學
在生物課堂上,圍繞著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落實新課程改革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把知識融于情境之中,可以更好的體現(xiàn)理論知識的實踐內涵,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生物教師,我們要把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努力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打造一個五彩繽紛的生物課堂。
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生活因為有了故事而更加精彩,而課堂一旦有了故事,也同樣會變得趣味橫生。很多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些小故事、小見聞時,學生都會聽得異常認真,因此,在生物課堂上,圍繞著教學內容給學生講一兩個小故事,創(chuàng)設故事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同時還能迅速利用故事的吸引力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之中,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遺傳與變異”時,就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講了“達爾文的悲劇”和“維多利亞女王家族”的故事,比起一大堆專業(yè)術語的講解,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講解近親結婚與遺傳疾病所帶來的后果,學生不但聽的更加認真積極,更重要的是,把知識融于故事之中,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很多教師都非常樂于采用的一種教學技巧。
二、利用認知矛盾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常常會出于慣性思維而犯一些慣性錯誤,產生一些認知上的矛盾,如果教師能夠抓住認知矛盾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但會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會給學生留下難于磨滅的印象。記得筆者在給學生講解“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這部分內容時,給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基因型為AaBb的精原細胞經過減數(shù)分裂后能夠成幾種精細胞?”對于這樣一個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出于思維慣性都給出了“四種”的答案,很顯然,學生是受到了“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影響。為了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認知矛盾,筆者并沒有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接著問道:“經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細胞過程中,由同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產生的2個精細胞,它的基因型存在哪些特點?”當這個問題一提出,一些學生立刻反應過來說道: “兩個精細胞的基因型相同?!碑斶@個結論出來以后,學生自然認識到了前面所犯的錯誤。就這樣,借助于認知沖突,這一正確地結論被牢牢地刻在了學生的頭腦中,比起直接給出正確結論,這樣的方式顯然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立足生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生活是生物學科知識的來源,與其它學科相比,生物學科往往更容易貼近生活,這也是生物學科教學中可以積極發(fā)揮的學科優(yōu)勢。生物教材中的知識是把生活中的知識進行抽象概括得來的,這樣難免會顯得有些枯燥乏味,甚至晦澀難懂,倘若我們能夠把教材中的知識還原于其生活中的本來面貌,不但對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具有顯著的作用,同時還會讓知識本身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讓生物課堂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教師要注意立足生活,深挖生活中的生物情境素材,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例如,酸菜為什么會發(fā)酸?剛買來的獼猴桃太硬不能吃,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它變熟變軟?為什么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用溫水浸泡一段時間等,類似這些充滿生活氛圍的問題可以在拉近學生與生物知識距離的同時,還能有效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的有效之舉。
四、開展實驗創(chuàng)設直觀化教學情境
生物學科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與口頭語言相比,實驗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更加直觀生動,學生理解起來會更加輕松,同時,生動有趣的實驗操作過程和實驗現(xiàn)象也更容易對學生的感官造成沖擊。因此,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生物實驗,通過直觀的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操作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直觀化的教學情境,這樣可以讓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物知識的抽象性,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筆者就曾經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和動植物自己制作小生態(tài)瓶,制作完成以后進行觀察和記錄。一周以后,筆者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帶來,與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小生態(tài)瓶的制作過程,以及制作完成以后的觀察記錄結果。接下來,教師再圍繞著小生態(tài)瓶給學生提了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在較長的時間內,生態(tài)瓶中可以不通氧氣、不喂食?在同學們制作的小生態(tài)瓶中,有的維持時間較長,而有的維持時間則較短,究竟生態(tài)瓶維持時間長短的原因有哪些?”由于有了前面的實驗經歷做鋪墊,學生可以更加從容地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及作用、能量的流動、物質的循環(huán)等角度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由此可見,適當?shù)膶嶒炃榫车膭?chuàng)設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有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但要滿足教學目的的要求,還要講求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有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于教師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綜合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更加科學、高效的教學情境。
【參考文獻】
[1]歐惠菁.高中生物情境教學模式初探[J].成才之路,2012年12期
[2]李浩.生物情境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吳娟.高中生物“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探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立發(f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