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慧
【摘要】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的遷移作用不可忽視。本文討論了語言遷移的概念,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句法、語篇及語用層面上都存在著遷移。系統(tǒng)地對比分析語言的遷移現(xiàn)象,提出二語習得中對母語的恰當運用在語言學習中可以起積極作用。通過這些能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結合中英文語言及文化的異同,促進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
【關鍵詞】遷移 二語習得 積極作用
一、語言遷移的概念
傳統(tǒng)的語言學觀點認為,母語對外語學習只有負面影響。然而母語對二語習得不僅有負面影響,如果利用得當,還能促進語言的學習,即發(fā)生正遷移。加拿大的語言學家斯特恩(Stern)在其著作《語言教學的問題與可選策略》中對于母語遷移的問題是這樣論述的:“讓我們從早已熟知的關于L1的知識出發(fā),從不可避免的遷移和干擾現(xiàn)象出發(fā),把這些遷移和干擾的存在看作是外語學習的一種前提。毋庸否認,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是把L1作為參照物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向學習者指出兩種語言的相似及不同之處,幫助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新的L2系統(tǒng)。在跨語言的學習策略上,首先承認了遷移/干擾作用,所以要有意識地在L1和L2之間移動,比較兩種語言之間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異同,逐漸而又有意識地完成L1向L2系統(tǒng)的轉換,幫助學習者建立新的L2語言體系”(1992:284)。了解研究漢語在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通過具體運用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得以改造和充實,是有積極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
二、常見的英漢語言遷移現(xiàn)象
1.語音層次。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完全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在發(fā)音和規(guī)則上及形式上是有著根本的分歧的。 漢語的韻母19個,生母21個,英語的元音20個,輔音28個,其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1)漢語中沒有象英語中那樣的輔音群,漢語的聲母之間總存在一個韻母,學生在讀英語時,總習慣在輔音簇之間加一個元音; 2)英語單詞常以輔音結尾,而漢語單詞則主要以韻母和n/ng結尾。而兩種語言中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則有利于學生正確的發(fā)音。由于漢語中也有諸如/p/和/b/以及/ t / 的音,他們就很容易學會發(fā)英語當中的/p/和/b/以及/ t / ,但是老師也應強調(diào)這些音在英語和漢語中并不能等同起來。
2.詞匯層次。由于兩種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兩種語言的詞匯意義也有很大差異,其中絕對等值的詞除專用名詞、科技術語等之外,為數(shù)不多。母語詞匯的干擾表現(xiàn)得比較突出,我們著重從詞義方面把握,主要有以下幾點:1)某些詞匯在漢、英語中內(nèi)涵或外延不一致而造成負遷移;2)有些詞義在兩種語言中表面相似而實質不同也帶來負遷移。3)對詞的蘊涵意義把握不準而造成負遷移。
3.句法層次。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上既存在相同的地方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如按語氣分,英漢都有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按結構分,都有單句、復句。這些都是它們的共性。差異也體現(xiàn)在語篇結構上。西方人的語篇模式是線條式。語篇開頭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接著語篇直線向前推進,論證過程合乎嚴密邏輯,語篇結尾和開頭相呼應。而東方人的語篇模式則是迂回式。他們的語篇一般陳述觀點的手法委婉曲折,語篇發(fā)展呈“S”字形,其論證過程遵循“轉”的模式。另外,英語民族強調(diào)主客體的分離,寫作追求最大的客觀性,因此,像“ It can be argued that ...”之類的句型結構在英語文章尤其是論說文或科技文章中俯拾皆是;而漢語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diào)主客體的融合,注重主體思維,所以常用人稱作主語。
三、母語運用對二語學習的積極作用
1.母語思維參與二語學習過程中起著潤滑劑作用。母語思維的積極作用首先表現(xiàn)在認知層面上,表現(xiàn)在學習者對目的語的理解吸收上。其次,從心理語言學看,思維對語言的共同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語言學家Ellis所說,所有的自然語言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規(guī)則。當成人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無論他是否意識到,他對語言的共同性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他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母語思維中的對語言共性的認識運用到第二語言習得中去,從而加深對所學語言的理解并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母語思維對第二語言習得是有積極作用的。
2.語法教學中用母語比較語言現(xiàn)象,講解語法規(guī)則更清晰易懂。由于語法規(guī)則是較為抽象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若完全用英語來解釋語音現(xiàn)象、語法規(guī)則,學生難以掌握。例如要說清楚現(xiàn)在分詞和過去分詞的區(qū)別、虛擬語氣句式等這類語言現(xiàn)象,只能用母語來解釋,或者說只有用母語解釋之后,學生才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
3.翻譯時用母語可以增強理解。由于漢語與英語之間的差異,用目的語直接法進行教學,尤其是翻譯教學,在實踐中很難開展。所以,漢語翻譯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橋梁的作用。以翻譯法來開展教學當然是一種很落后的方法,但完全脫離母語翻譯又不切合實際,尤其在基礎教學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母語翻譯能起到正遷移的作用。閱讀教學中用母語翻譯作為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應以消極的態(tài)度排斥母語,而應當正確地看待母語的正遷移作用,減少負遷移,以便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學外語。在二語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找出英、漢兩種語言的共同點和相似之處,以促成正遷移的形成,不失為一個事半功倍的有效辦法。
參考文獻: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80-82.
[2]Stern.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84.
[3]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J].解放軍外國語學報, 2003(5):37-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