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化
摘 要:在生物學課堂上,利用游戲、科學故事、錄像、歌曲、圖片、社會熱點、新聞、成語、俗語、謎語、古詩、問題、找錯誤、奇思妙想、調查導入等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積極探究問題的意識。
關鍵詞:課堂導入;探究意識;生物課
生物課的課堂導入,如同橋梁,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如同序幕,決定著教學進程的發(fā)展和高潮;如同路標,指引著學生思維進程的目標和方向。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導入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我在實踐中感到,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要吸引學生,還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進而為一堂課的成功奠定基礎。
一、找錯誤導入
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把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犯的錯誤編成題目,或是小文章,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找錯誤,學生在找到了之后再加以改正很有成就感。然后以這些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再學習相關的新的深層次的知識,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
在教學《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時,由于受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干擾,部分學生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了錯誤的食物鏈概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先讀課本,找出正確的概念,再寫出課本圖6.1-10中的食物鏈,印象不夠深刻,理解知識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這樣設計,寫出六條食物鏈,請學生判斷哪些食物鏈的書寫是正確的,并說明自己的理由:A.蟬→螳螂→黃雀B.蝦→小魚→大魚C.樹→ 蟲→鳥→細菌D.陽光→草→鼠→蛇E.草←蝗蟲←青蛙←蛇F.草→鼠→貓頭鷹。學生在分析每條食物鏈為什么不正確的同時也總結出:食物鏈應該怎么寫,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什么部分開始,到生態(tài)系統(tǒng)什么部分結束?不應該出現(xiàn)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什么組成部分?如何準確無誤地寫出一條食物鏈?而且學生在分析問題的同時課堂上出現(xiàn)了爭論,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總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為了說服其他同學,都有一種積極找到正確答案的欲望,這樣學生探究問題根源的積極性充分提高了,日后的檢測發(fā)現(xiàn)這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特別靈活,理解深刻。
二、故事導入
科學故事具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在教學《光合作用》時,我利用了薩克斯的實驗,“薩克斯每天早晨、傍晚、深夜三個時間從同一棵植物上摘下一片葉子,再用打孔器在這三片葉子上各取下同樣大小的一塊圓片,烘干后稱重,結果發(fā)現(xiàn):深夜取下來的葉片最輕,早晨取下來的比較重,傍晚的最重?!比缓箜樌沓烧碌靥岢鰡栴}:為什么三片葉子重量不一樣呢?重量不同和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有關系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條件呢?
故事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走進了新課程,探索了新知識,順利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內容,效果很好。
三、多媒體導入
現(xiàn)代科技使多媒體的搜集和呈現(xiàn)更為便捷,視頻、圖片、音頻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視頻錄像能化抽象為直觀,縮短或延長時空,使學生身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獲取了新的知識,同時降低了學習的起點,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教學《動物的行為》一節(jié)時,我搜集的視頻素材有:老鼠的貯食行為、蘇門答臘的兩群猴子為了爭奪領地打群架、繁殖季節(jié),雄性羚羊的爭斗場面、鳥類的筑巢和孵卵和育雛的行為、烏鴉的“聚眾鳴叫”行為、青蛙的捕食活動等,都是生活中不易觀察的動物生命活動。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和動物一起體會生命的意義??赐赇浵翊蠹乙猹q未盡,對提出的問題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列舉了身邊各種常見動物的不同行為,并歸納出這些行為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探究過程輕松,學習效果也令人滿意。
四、社會熱點、新聞導入
新課程標準提出生物學教學要讓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使他們初步形成主動參與決策的意識。在教學《人類的染色體和性別決定》時,我給了學生一則新聞“愚昧引發(fā)慘?。恨r(nóng)婦為續(xù)香火殘殺女嬰”,看完內容后,學生都感到很氣憤,但是卻不能用科學的知識來解答。此時再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內容,去解決心中的困惑:生男孩生女孩到底是不是母親的責任?中國幾千年來的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到底有沒有道理?學生仔細分析原因,立刻進入了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tài)。
教學《人類優(yōu)生和基因組計劃》時,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內容,試管嬰兒、人工授精、基因篩查等內容出示給學生。學生的探究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代科技的親密接觸,讓古老的生物學煥發(fā)了青春。
五、問題導入
給學生出示容量教大、難度適宜及梯度恰當?shù)膯栴},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更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摹袄Щ蟆?,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教學《生命的基本特征》時,用多媒體出示問題:下列說法你認為屬于生命現(xiàn)象的請標出來,并嘗試說明理由:小貓長成大貓是生長現(xiàn)象嗎?氣球由小變大是生長現(xiàn)象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是生物的生殖嗎?一個火種點燃了許多火把,這是生殖現(xiàn)象嗎?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的鼠婦,你輕輕一碰,它就會卷成一團,這是應激性嗎?學生首先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判斷,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所以學生之間存在爭論。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中,經(jīng)過仔細分析,認真對照,學生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走出課堂,拓展視野,繼續(xù)探究,學生成了學習的真正主體。
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計好新課的導入,不斷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根源的興奮點,一開始就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結論,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并主動地學習。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