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 要: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通過轉變教學方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符合新課改教學理念,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從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面闡述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數學能力。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有效性 課堂導入
隨著新課改不斷發(fā)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課堂教學有效性直接關系著教學改革成敗和學生數學學習效果,是整個教育教學的核心。對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初中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仍然難以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依然對學生施以灌輸式教學方式,并將在應試教育中取得的教學經驗引以為傲。傳統教學模式制約學生數學能力發(fā)展,已經成為阻礙教學效率提高的障礙。因此,數學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學生以后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并能在學習過程中輕易克服遇到的困難,將數學學習當成一種享受。但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所有問題一次性講完,忽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很難顧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不是不存在疑問,但只能被動學習,導致數學課堂機械而重復,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數學缺乏興趣。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問題情境中,這樣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且問題情境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興趣學習新的教學內容。
例如:學習了垂徑定理后,結合我地有多座圓弧形石拱橋的條件,指導學生選擇以“石拱橋”為題的課題進行研究。撰寫出研究報告,并設計制作圓弧拱橋模型。學生要完成此項研究課題就必須實地考察石拱橋,必須考慮影響建橋的因素,如地質情況、地形情況、水文情況等。
二、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理念,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和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從而改變以往學生記憶和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是新課改倡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有利于改變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局面,使課堂教學重新煥發(fā)出活力。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隨心所欲地發(fā)表見解,養(yǎng)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分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積極思考,并通過合作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如教學《梯形的性質》這一課時,如果按傳統教學方法,那么學生不但不能熟練掌握梯形的性質,考試時很容易出現錯誤,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可以在對其進行講述后,出一些開放式題目給學生,讓學生合作學習,并找出錯誤或正確的原因,這樣學生便可以自主探究,鞏固和深化已有知識,將它們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在考試時便可以很好地應用。
三、重視課堂導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節(jié)精彩的課堂教學少不了高效的課堂導入。有效的課堂導入不僅能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一學期有很多課程,如果單純使用一種導入方法,那么不僅不能達到導入效果,還會使學生對課堂學習生出厭煩心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導入方式,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人或者事物作為出發(fā)點,在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新內容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帶著興趣學習,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學“圓周角”時,教學新內容前,筆者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但是沒有畫出圓心,于是筆者給學生提出問題: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前提下能不能找出圓心的位置?問題一出,學生紛紛開始討論,并表示如果不借助工具很難找到圓心,這時筆者順勢引出今天的教學內容,學生帶著興趣學習新內容,尋求問題答案。這樣不僅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探索問題的答案。
綜上所述,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大膽嘗試和探索,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從而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剛.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探討[J].吉林教育,2011.
[2]何光輝.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策略微探[J].教師,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