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承元
〔關鍵詞〕 數學教學;山區(qū)學生;感知;體驗;
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指導;學習
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8—0108—01
由于地理條件和人文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山區(qū)小學在數學教學方面與城鎮(zhèn)發(fā)達地區(qū)還存在一些差距。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縮短這一差距。
一、組織適合山區(qū)學生感知、體驗的活動
山區(qū)的數學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相對城鎮(zhèn)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而言,山區(qū)學生相對知識面窄,見識少,所以山區(qū)教師應該正確考慮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并據此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數學。
例如,教學“四則運算”時,讓每個學生課后收集20顆玉米粒帶到課堂上,計算“5+3”的時候就讓學生從20顆玉米粒中先數出5顆,再從剩下的15顆中數出3顆放到5顆玉米粒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數被分出來的玉米粒一共有多少顆。實踐證明,運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接收新知識。
二、整合適合山區(qū)學生感知、體驗的學習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了許多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活動。但這些活動不是都適合山區(qū)學生的,這就需要教師整合教材內容,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學習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課前可以安排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有角的實物,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然后讓學生找出這些物品的共同特點。之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最后引導學生概括出角的特征。這樣學生對角的特征就認識得更清楚了,記憶也更牢固了。
三、注重對山區(qū)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1.預習習慣和方法指導。首先要求學生細讀課文,做到邊讀邊想和邊讀邊做。讀書時,或模仿課文中的例子動手做實驗,或完成例題上預留的練習。其次要求學生做練習。即試著完成課本中“做一做”的練習,認真讀習題,并嘗試著做一做,不會做的習題標上記號。最后要求學生寫出不明白或感興趣的問題。
2.做課堂筆記的指導。 首先記數學課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有些內容只出示情境課題,如“粉刷墻壁”、“打電話”、“自行車里的數學”等等,不能較好地體現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課堂教學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數學課題后將它寫在情境課題后面,如“粉刷墻壁——計算表面積”、“打電話——統(tǒng)計”、“自行車里的數學——用比例解決問題”等等。這樣學生就可以清楚知道本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數學知識。其次記重點概念。對于教材中沒有出示完整的數學概念、公式的內容,如“2的倍數的特征”、“5的倍數的特征”,這些概念在數學教材中都沒有出示,學生僅憑課堂上聽教師講解,遠遠不能做到準確理解、牢固記憶,所以指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板書將本節(jié)課的概念補充摘抄在數學筆記上,讓學生在概念模棱兩可時有據可查。再次記解題過程。小學數學教材較少出示完整的解題過程,致使學生沒有可以參考的規(guī)范解題格式。如,教學乘法結合律、分配率等,我指導學生選典型題目將其解法完整地寫在課堂筆記上,使學生明白如何規(guī)范地解題。最后要求學生課后整理筆記,加入一些思考題、補充題、趣味題以及自己的收獲等內容,以豐富自己的課堂筆記。
3.復習習慣與方法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制訂好復習計劃,做好及時復習,并結合每單元后的“整理與復習”環(huán)節(jié)做好單元復習,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總之,對于邊遠山區(qū)的教師來說,必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認真分析,大膽嘗試最適合自己所教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數學教學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編輯:謝穎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