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閱昇
[摘 要]長課文教師難教,學生也難學,是不少語文教師心頭的難言之痛。根據課文特點與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能力,設計側重點不同的學案,實現長文短教,既讓教師教得輕松,又讓學生學得快樂。
[關鍵詞]物理教學;學習習慣;學習方法
學案,也叫導學案,顧名思義,它不等同于教師的教案,而是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為指導學生學而設計的方案,重視指導的作用,具有“導讀、導思、導練”的作用。根據課文特點的不同,教師設計學案的側重點也不同,可以分為探究性學案、展示性學案和綜合性學案。
一、探究性學案,引領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實現長文短教
對于中心外露的長課文,教師可以設計以“點”帶“面”的探究性學案,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指導學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引領學生深入探究課文是如何表現中心思想。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學案:
1.預習課文,整體感知。
①查閱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及人物經歷。
②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③在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記號,并與同學交流。
2.熟讀課文,把握中心。
①再次默讀課文,思考魯迅是個怎樣的人。畫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②明確中心,找出與課文開頭相照應的句子,讀一讀,說說對魯迅先生的認識。
3.研讀課文,重點探究,圍繞中心句返顧全文:(1)文章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例表現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高尚品質的?用一句話或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出來。(2)選擇自己最感動的一件事有感情地朗讀。(3)學習了全文后,回答第一部分提到的問題:“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二、展示性學案,引領學生由“學會”到“會學”,實現長文短教
對于一些構段手法相同或相似的長文,教師可以設計展示性學案,即在教學中充分展示教師獨特的教學方法,展示學生不同的個性,例:《晏子使楚》一文第二大段敘述了晏子巧妙反擊楚王的三次侮辱,因而教師可以設計展示性學案,采用“精讀感悟——自主探究——表演展示”的教學思路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精讀感悟:仔細閱讀第二大段,完成下列要求:(1)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想一想重點句表現了什么?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2)帶著體會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表現晏子反擊楚王時的語氣、動作、神態(tài)。
2. 自學探究: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擊了。自讀思考:
①楚王幾次侮辱了晏子?怎樣侮辱?
②晏子是如何反駁的?
③晏子的哪些話說得很精彩?這些話妙在何處?
④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從他的語言中,你對他有了哪些認識?
②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楚王的身上,我們該獲得哪些警示?
3.表演展示,師生評價
學生上臺表演晏子與楚王對話的情景,要突出人物性格特點。
三、綜合性學案,引領學生多頭并進,各個擊破,實現長文短教
教師在設計綜合性學案時,要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各種有利因素,從淺層次的知識積累到更高層次的自學探究,到深層次的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盡量把學生學習目標定位在離學生學習能力接近的層面。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可以設計這樣的學案:
1.初讀感知:初讀課文,讀通課文,邊讀邊想,“最后一頭戰(zhàn)象”指的是誰?為什么說它是“最后一頭戰(zhàn)象”?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精讀感悟:細讀課文,思考:嘎羧知道自己將要死去,做了哪些事情?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件事細細閱讀,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
3.朗讀展示:輪流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句段,組內進行評價。
4.學以致用:學習作者抓住神態(tài)、動作進行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選擇一種動物,描寫一個小片段。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