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丹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音樂欣賞作為高校必修課之一逐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它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審美方面的能力,幫助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也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深刻、更直接地理解藝術的魅力。但目前高校聲樂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師和學生還沒有形成對該課程的正確認識,教師的教學顯得單調(diào)、枯燥、乏味,學校忽視該課程等等。為此,各高校不斷提出改革措施,旨在真正發(fā)揮聲樂教學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
關鍵詞:高校 音樂欣賞課 教學改革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際交流不斷加深,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在各國不斷傳播,當然,這也引起人們對藝術的空前重視。為滿足國家以及社會需要,我國各大高校紛紛設立音樂欣賞這門課程,學校也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以及鑒賞力上。眾所周知,音樂的本質(zhì)就是一種文化,它不僅可以調(diào)節(jié)人們的心性,還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此外,它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學會表達自我,學會去感受身邊的人、事、物。
一、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
自教育部提出把音樂欣賞課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安排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以來,各高校相繼設立了此門課程。但是,由于時間倉促、重視度不夠等原因,導致設立的普遍率大大降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教育部的初衷。在中國,還有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拒開此門課程,在他們看來,學生自主組成的小型音樂社團就能代替音樂欣賞課,這種錯誤認識一直得不到糾正,最終阻礙學校發(fā)展。
(二)沒有正確劃分專業(yè)學生和輔修學生
在高校,同一班級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的院系,這些學生有的是本專業(yè)的,而有一些是輔修學生。由于班級人數(shù)眾多或者是其他原因,教師不可能做到一一辨認,更多時候教師也就得過且過。針對這種現(xiàn)象,專業(yè)人士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劃分,對于那些本專業(yè)的學生,要制定更高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也要細心講解,此外,還要為這些學生設立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對那些輔修學生,則可以適當?shù)姆艑捯?,降低教學目標。
(三)沒有對音樂欣賞課形成正確認識
相關資料表明,學生在選擇音樂欣賞這門課時,抱有不同的態(tài)度。音樂專業(yè)的人選擇這門課,有大約90%的人是想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yǎng),而其他的人只想完成相關的課程設置。非音樂專業(yè)的人在選擇這門課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想著提高自身音樂修養(yǎng),其他人選的原因則多種多樣,具體包括感受課程內(nèi)容,想著以后在社會上可能有用等。總之,人們在選擇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沒有對音樂欣賞課形成正確認識。
二、改革音樂欣賞課教學的幾點措施
(一)適當改革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
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文化與歷史,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有著重要意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共同組成了這個大家庭,其中55個少數(shù)民族更是獨具特色,他們有著屬于自己民族的音樂,有著自己的語言與風俗習慣,這些音樂共同組成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開設音樂欣賞課,就必須將民族音樂擺在鮮明的位置。同時,促進民族音樂傳播還是教師的職責,民間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大多旋律優(yōu)美、簡單易懂,對于初學者來說,很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古典音樂也是初學者可以接受的,這種音樂代表的是人類民族文化的歷史,欣賞這類音樂,學生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這是學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中國,很多學生對于交響音樂一竅不通,他們不會聽,也聽不懂,為此,學校要適當增加交響樂在音樂欣賞課中的比例。
(二)積極運用現(xiàn)代化設備,增強學生的興趣
音樂欣賞是一門藝術,與其他人類活動一樣,必須要有一個活動的主體,而人就是這個主體,并且,這個主體具有強烈的參與性。音樂欣賞課能不能持之以恒地發(fā)展下去,關鍵看音樂教育的價值,這種價值又具體體現(xiàn)在人類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與音樂密切相關。比如:人們會不斷的通過音響、VCD、視聽器等高科技播放出悅耳的歌聲,已滿足自身的需要,他們會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中,并在不斷的聆聽中發(fā)泄出來。因此,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參與意識,讓學生不斷地享受音樂的美,并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簡單易懂的音樂播放給學生聽,教師可以選取《青藏高原》、《北京的金山上》等音樂,學生在傾聽的同時腦海中就會呈現(xiàn)出相應的現(xiàn)象,最終提高對作品的認識水平。
(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為此,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動態(tài)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存在一大特征,就是“動”,教師要想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就必須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以及心智。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聆聽一首歌曲,然后讓學生畫出剛才所聽音樂的旋律線,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快速直觀的理解音樂。其次,教師可以運用提問、設問法。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的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不斷提問,對于那些不善表達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設問的方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最后,教師可以采用形象組合法,通過對不同作家相同形象的作品進行欣賞,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不同作品的旋律美、音色美以及節(jié)奏美,以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欣賞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重要意義。羅曼·羅蘭曾經(jīng)說過:“藝術正如生活那樣,它是無窮無盡的……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們認為:還有比本身就是時代的海洋的音樂更美好的東西?!币虼?,高校要及時的對課程內(nèi)容進行改革,以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還要在課程中多多運用現(xiàn)代化的視聽設備,教師也要不斷的從自身出發(fā),尋找學生能夠接受的、能夠如期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最終使音樂教育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潘銳,姚晶.對如何提高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成效的探討[J].神州,2013,(35).
[2]劉七連.對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幾點思考[J].音樂時空,2013,(15).
[3]劉會華.淺談高校音樂欣賞教學改革[J].大眾文藝,2011,(05).
[4]王進.談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改革[J].音樂時空,2012,(05).
[5]來晶.淺談高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