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天杰?雷有杰?史杰?劉予梅
摘 要:本文探討如何將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建設成精品課程,為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及銜接后續(xù)課程打好基礎。在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現(xiàn)狀的基礎上,整合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解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通過教學改革,便于中職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學習成績和及格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教學改革起到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關鍵詞:護理專業(yè) 課程建設 評價機制
課 題: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10年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項目編號ZJB09017),2011年結項,獲河南省教育廳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以此為基礎編寫的教材《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基礎》,2011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被教育部審定為“中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示范教材”。
為體現(xiàn)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擺脫“學科中心論”的束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實現(xiàn)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我們遵循中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貼近護理專業(yè)實際,從臨床護理需求出發(fā),針對衛(wèi)生中職的課程特點,調整課程結構,促進課程內容綜合化、模塊化,對該課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內容
結合實際,充分調研,對中職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探索適合中職護生學習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建立適合中職護生特點的多元評價機制。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把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建設成精品課程,為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及銜接后續(xù)課程打好基礎。
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學校護理專業(yè)學生,共8個班582人。隨機抽選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4個實驗班252人;4個對照班330人。3位老師上課。為減小誤差,使實驗數據客觀有效,每位老師既擔任實驗班的課,也同時擔任對照班的課。對照班教學及評價,按傳統(tǒng)做法進行。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在教改之前,課題組分別對學校臨床護理課老師、醫(yī)院護士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2)討論法。為及時發(fā)現(xiàn)教改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多次組織教改班的學生進行座談討論。
(3)對照法。為了驗證本次教改的效果,在進行教改的同時,隨機抽選了4個平行班進行對照。
三、研究過程
1.調查與分析
為真實地了解和掌握解剖學教學現(xiàn)狀,增強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我們對中專階段學生和(3+2)大專階段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課程設置及授課順序。從統(tǒng)計分析調查表得到以下結論:無論是中專生,還是3+2大專生,普遍認為解剖學與組織學分開學習較好。大專學生普遍認為先學習解剖學、后學習組織學較為合適。
2.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模式
職業(yè)教育專家姜大源指出:“課程開發(fā)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是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其二是課程內容排序的標準”。 根據調查結果,在實驗班教學中,我們對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整合。首先對教材內容順序進行調整,先學習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大體解剖學,而后學習微觀的組織學和胚胎學;其次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增刪,根據臨床護理需求及護士資格考試的需要,結合初中畢業(yè)生的特點,適度增加了與后續(xù)課程及臨床相關學科相聯(lián)系的內容,刪除了一些冗長難懂的、與臨床護理關系不太密切的、以敘述為主的內容,如顱底內面觀、外面觀等,便于中職學生理解和接受。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加強實驗課教學,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要求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摸、動手找、動手畫”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我們還編寫了配套實驗指導,在實驗目的中明確指出,哪些結構需要在標本或模型上辨認,哪些需要在活體上摸到,哪些需要描述出來,哪些需要繪畫,使實驗目的明確具體。對每次實驗進行及時評價與考核,將考評成績記入期末總成績,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課上學生踴躍發(fā)言,尤其他們在自己身上找到某個結構的位置后,很有一種成就感。
3.采取多元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成績
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醫(yī)學科學,加強平時測試和經常的實驗技能考核,能夠使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同時也避免學生因“一次性考試”產生僥幸或挫敗心理,這種綜合考評方式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此,我們對教改班采取了“期末考試成績(60%)+實驗技能成績(30%)+平時測試成績(10%)”的多元評價機制。對照班與教改班的期末成績經統(tǒng)計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實驗教改班無論教改采用的期末綜合評價體系平均成績,還是期末卷面考試平均成績,均較傳統(tǒng)教學班單一卷面評價期末考試平均成績?yōu)楦摺?/p>
經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比分析,分別從及格率、70分以上百分比、80分以上百分比、90分以上百分比四個分值組,對實驗班卷面考試成績及綜合成績與對照班的成績比率進行分析,各分值組實驗教改班均較傳統(tǒng)教學班比率為高。
4.解剖學后續(xù)課程情況調查分析
為了準確把握解剖學教學改革對后續(xù)課程的影響,繼解剖學學習情況問卷調查后,我們設計了后續(xù)課程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調查問卷,得到以下結論(見圖1)。
圖1 學生對解剖學、生理學喜好程度調查
(1)大多數學生喜歡解剖學和生理學。從圖1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選擇“喜歡解剖學和生理學”。這說明他們在上學期的解剖學學習過程中基礎扎得牢,學習本學期最相關的生理課較輕松,從而樂于接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改較為成功。
(2)學生普遍具備解剖學基本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看到,大多數學生具備了解剖學的基本學習能力,學習后續(xù)課程前可以通過復習喚起之前對解剖學內容的學習(見圖2)。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需要在老師的指導和督促下才會復習解剖學。因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必要條件,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圖2 生理學或病理學課前解剖學掌握情況
四、討論
1.教改對學生的影響
(1)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學習解剖學更輕松。
(2)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加強實驗課教學,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要求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摸、動手找、動手畫”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不斷強化與專業(yè)相關的知識,使學生產生所學即所需的感覺,對所學專業(y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向往,明確了學習目的,增加了學習動力。
2.有利于促進教師的自我完善
(1)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應轉變和更新教學理念,擺脫“教師中心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2)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課題研究促進教師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提煉教材,不斷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完善知識結構。
(3)促進教師研究教學和交流教學。課題為教師提供了研究教學的載體,促進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通過深入與學生交談,不斷總結學生在學習解剖學時的需求和愿望,從而促進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與相關基礎學科及臨床課老師進行交流。
五、小結
采用編寫順序更為科學合理的教材,因材施教,整合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尤其增加平時測試成績和實驗技能分,多種形式、多種內容考核,避免了“一考定性”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對后續(xù)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這樣的教學改革起到了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新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閆天杰,周口市衛(wèi)生局;
雷有杰、史杰、劉予梅,周口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endprint
摘 要:本文探討如何將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建設成精品課程,為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及銜接后續(xù)課程打好基礎。在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現(xiàn)狀的基礎上,整合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解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通過教學改革,便于中職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學習成績和及格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教學改革起到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關鍵詞:護理專業(yè) 課程建設 評價機制
課 題: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10年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項目編號ZJB09017),2011年結項,獲河南省教育廳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以此為基礎編寫的教材《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基礎》,2011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被教育部審定為“中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示范教材”。
為體現(xiàn)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擺脫“學科中心論”的束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實現(xiàn)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我們遵循中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貼近護理專業(yè)實際,從臨床護理需求出發(fā),針對衛(wèi)生中職的課程特點,調整課程結構,促進課程內容綜合化、模塊化,對該課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內容
結合實際,充分調研,對中職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探索適合中職護生學習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建立適合中職護生特點的多元評價機制。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把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建設成精品課程,為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及銜接后續(xù)課程打好基礎。
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學校護理專業(yè)學生,共8個班582人。隨機抽選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4個實驗班252人;4個對照班330人。3位老師上課。為減小誤差,使實驗數據客觀有效,每位老師既擔任實驗班的課,也同時擔任對照班的課。對照班教學及評價,按傳統(tǒng)做法進行。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在教改之前,課題組分別對學校臨床護理課老師、醫(yī)院護士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2)討論法。為及時發(fā)現(xiàn)教改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多次組織教改班的學生進行座談討論。
(3)對照法。為了驗證本次教改的效果,在進行教改的同時,隨機抽選了4個平行班進行對照。
三、研究過程
1.調查與分析
為真實地了解和掌握解剖學教學現(xiàn)狀,增強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我們對中專階段學生和(3+2)大專階段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課程設置及授課順序。從統(tǒng)計分析調查表得到以下結論:無論是中專生,還是3+2大專生,普遍認為解剖學與組織學分開學習較好。大專學生普遍認為先學習解剖學、后學習組織學較為合適。
2.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模式
職業(yè)教育專家姜大源指出:“課程開發(fā)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是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其二是課程內容排序的標準”。 根據調查結果,在實驗班教學中,我們對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整合。首先對教材內容順序進行調整,先學習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大體解剖學,而后學習微觀的組織學和胚胎學;其次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增刪,根據臨床護理需求及護士資格考試的需要,結合初中畢業(yè)生的特點,適度增加了與后續(xù)課程及臨床相關學科相聯(lián)系的內容,刪除了一些冗長難懂的、與臨床護理關系不太密切的、以敘述為主的內容,如顱底內面觀、外面觀等,便于中職學生理解和接受。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加強實驗課教學,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要求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摸、動手找、動手畫”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我們還編寫了配套實驗指導,在實驗目的中明確指出,哪些結構需要在標本或模型上辨認,哪些需要在活體上摸到,哪些需要描述出來,哪些需要繪畫,使實驗目的明確具體。對每次實驗進行及時評價與考核,將考評成績記入期末總成績,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課上學生踴躍發(fā)言,尤其他們在自己身上找到某個結構的位置后,很有一種成就感。
3.采取多元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成績
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醫(yī)學科學,加強平時測試和經常的實驗技能考核,能夠使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同時也避免學生因“一次性考試”產生僥幸或挫敗心理,這種綜合考評方式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此,我們對教改班采取了“期末考試成績(60%)+實驗技能成績(30%)+平時測試成績(10%)”的多元評價機制。對照班與教改班的期末成績經統(tǒng)計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實驗教改班無論教改采用的期末綜合評價體系平均成績,還是期末卷面考試平均成績,均較傳統(tǒng)教學班單一卷面評價期末考試平均成績?yōu)楦摺?/p>
經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比分析,分別從及格率、70分以上百分比、80分以上百分比、90分以上百分比四個分值組,對實驗班卷面考試成績及綜合成績與對照班的成績比率進行分析,各分值組實驗教改班均較傳統(tǒng)教學班比率為高。
4.解剖學后續(xù)課程情況調查分析
為了準確把握解剖學教學改革對后續(xù)課程的影響,繼解剖學學習情況問卷調查后,我們設計了后續(xù)課程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調查問卷,得到以下結論(見圖1)。
圖1 學生對解剖學、生理學喜好程度調查
(1)大多數學生喜歡解剖學和生理學。從圖1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選擇“喜歡解剖學和生理學”。這說明他們在上學期的解剖學學習過程中基礎扎得牢,學習本學期最相關的生理課較輕松,從而樂于接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改較為成功。
(2)學生普遍具備解剖學基本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看到,大多數學生具備了解剖學的基本學習能力,學習后續(xù)課程前可以通過復習喚起之前對解剖學內容的學習(見圖2)。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需要在老師的指導和督促下才會復習解剖學。因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必要條件,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圖2 生理學或病理學課前解剖學掌握情況
四、討論
1.教改對學生的影響
(1)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學習解剖學更輕松。
(2)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加強實驗課教學,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要求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摸、動手找、動手畫”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不斷強化與專業(yè)相關的知識,使學生產生所學即所需的感覺,對所學專業(y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向往,明確了學習目的,增加了學習動力。
2.有利于促進教師的自我完善
(1)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應轉變和更新教學理念,擺脫“教師中心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2)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課題研究促進教師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提煉教材,不斷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完善知識結構。
(3)促進教師研究教學和交流教學。課題為教師提供了研究教學的載體,促進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通過深入與學生交談,不斷總結學生在學習解剖學時的需求和愿望,從而促進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與相關基礎學科及臨床課老師進行交流。
五、小結
采用編寫順序更為科學合理的教材,因材施教,整合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尤其增加平時測試成績和實驗技能分,多種形式、多種內容考核,避免了“一考定性”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對后續(xù)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這樣的教學改革起到了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新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閆天杰,周口市衛(wèi)生局;
雷有杰、史杰、劉予梅,周口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endprint
摘 要:本文探討如何將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建設成精品課程,為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及銜接后續(xù)課程打好基礎。在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現(xiàn)狀的基礎上,整合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解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通過教學改革,便于中職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學習成績和及格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教學改革起到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關鍵詞:護理專業(yè) 課程建設 評價機制
課 題: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10年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項目編號ZJB09017),2011年結項,獲河南省教育廳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以此為基礎編寫的教材《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基礎》,2011年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被教育部審定為“中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示范教材”。
為體現(xiàn)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擺脫“學科中心論”的束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實現(xiàn)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從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我們遵循中職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貼近護理專業(yè)實際,從臨床護理需求出發(fā),針對衛(wèi)生中職的課程特點,調整課程結構,促進課程內容綜合化、模塊化,對該課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內容
結合實際,充分調研,對中職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探索適合中職護生學習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建立適合中職護生特點的多元評價機制。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把中職衛(wèi)生學校護理專業(yè)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建設成精品課程,為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及銜接后續(xù)課程打好基礎。
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學校護理專業(yè)學生,共8個班582人。隨機抽選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4個實驗班252人;4個對照班330人。3位老師上課。為減小誤差,使實驗數據客觀有效,每位老師既擔任實驗班的課,也同時擔任對照班的課。對照班教學及評價,按傳統(tǒng)做法進行。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在教改之前,課題組分別對學校臨床護理課老師、醫(yī)院護士和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2)討論法。為及時發(fā)現(xiàn)教改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多次組織教改班的學生進行座談討論。
(3)對照法。為了驗證本次教改的效果,在進行教改的同時,隨機抽選了4個平行班進行對照。
三、研究過程
1.調查與分析
為真實地了解和掌握解剖學教學現(xiàn)狀,增強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我們對中專階段學生和(3+2)大專階段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課程設置及授課順序。從統(tǒng)計分析調查表得到以下結論:無論是中專生,還是3+2大專生,普遍認為解剖學與組織學分開學習較好。大專學生普遍認為先學習解剖學、后學習組織學較為合適。
2.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模式
職業(yè)教育專家姜大源指出:“課程開發(fā)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是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其二是課程內容排序的標準”。 根據調查結果,在實驗班教學中,我們對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整合。首先對教材內容順序進行調整,先學習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大體解剖學,而后學習微觀的組織學和胚胎學;其次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增刪,根據臨床護理需求及護士資格考試的需要,結合初中畢業(yè)生的特點,適度增加了與后續(xù)課程及臨床相關學科相聯(lián)系的內容,刪除了一些冗長難懂的、與臨床護理關系不太密切的、以敘述為主的內容,如顱底內面觀、外面觀等,便于中職學生理解和接受。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加強實驗課教學,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要求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摸、動手找、動手畫”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我們還編寫了配套實驗指導,在實驗目的中明確指出,哪些結構需要在標本或模型上辨認,哪些需要在活體上摸到,哪些需要描述出來,哪些需要繪畫,使實驗目的明確具體。對每次實驗進行及時評價與考核,將考評成績記入期末總成績,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驗課上學生踴躍發(fā)言,尤其他們在自己身上找到某個結構的位置后,很有一種成就感。
3.采取多元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學生成績
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醫(yī)學科學,加強平時測試和經常的實驗技能考核,能夠使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同時也避免學生因“一次性考試”產生僥幸或挫敗心理,這種綜合考評方式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此,我們對教改班采取了“期末考試成績(60%)+實驗技能成績(30%)+平時測試成績(10%)”的多元評價機制。對照班與教改班的期末成績經統(tǒng)計學分析得到如下結果:實驗教改班無論教改采用的期末綜合評價體系平均成績,還是期末卷面考試平均成績,均較傳統(tǒng)教學班單一卷面評價期末考試平均成績?yōu)楦摺?/p>
經實驗班與對照班對比分析,分別從及格率、70分以上百分比、80分以上百分比、90分以上百分比四個分值組,對實驗班卷面考試成績及綜合成績與對照班的成績比率進行分析,各分值組實驗教改班均較傳統(tǒng)教學班比率為高。
4.解剖學后續(xù)課程情況調查分析
為了準確把握解剖學教學改革對后續(xù)課程的影響,繼解剖學學習情況問卷調查后,我們設計了后續(xù)課程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調查問卷,得到以下結論(見圖1)。
圖1 學生對解剖學、生理學喜好程度調查
(1)大多數學生喜歡解剖學和生理學。從圖1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選擇“喜歡解剖學和生理學”。這說明他們在上學期的解剖學學習過程中基礎扎得牢,學習本學期最相關的生理課較輕松,從而樂于接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改較為成功。
(2)學生普遍具備解剖學基本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看到,大多數學生具備了解剖學的基本學習能力,學習后續(xù)課程前可以通過復習喚起之前對解剖學內容的學習(見圖2)。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需要在老師的指導和督促下才會復習解剖學。因此,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必要條件,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圖2 生理學或病理學課前解剖學掌握情況
四、討論
1.教改對學生的影響
(1)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學習解剖學更輕松。
(2)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在教學中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加強實驗課教學,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要求學生在活體、標本及模型上的辨認能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摸、動手找、動手畫”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不斷強化與專業(yè)相關的知識,使學生產生所學即所需的感覺,對所學專業(y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向往,明確了學習目的,增加了學習動力。
2.有利于促進教師的自我完善
(1)促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轉變。教師應轉變和更新教學理念,擺脫“教師中心論”,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2)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課題研究促進教師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提煉教材,不斷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完善知識結構。
(3)促進教師研究教學和交流教學。課題為教師提供了研究教學的載體,促進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通過深入與學生交談,不斷總結學生在學習解剖學時的需求和愿望,從而促進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與相關基礎學科及臨床課老師進行交流。
五、小結
采用編寫順序更為科學合理的教材,因材施教,整合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尤其增加平時測試成績和實驗技能分,多種形式、多種內容考核,避免了“一考定性”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對后續(xù)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這樣的教學改革起到了顯著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新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閆天杰,周口市衛(wèi)生局;
雷有杰、史杰、劉予梅,周口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