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花
摘 要: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抓住了標題,就如握有打開文章的鑰匙。實踐證明,通過標題的理解切入教學是完善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初中語文 題目切入法 教學運用
科學的教學方法對語文教學至關重要。語文課堂中,采用恰當?shù)那腥敕?,能有效激起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課文題目往往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內(nèi)容的關鍵性詞句,是文章最閃亮、最有意味的話,是文章的核心和關鍵。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抓住了標題,就猶如掌握了打開文章的鑰匙。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這一重要切入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通過提問、質疑題目,有效感知課文。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啟迪學生思維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不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教學就沒有生命。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是起始于疑問的。抓住題目,設計巧妙的提問,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集中注意力。
對于很多課文的題目,我們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入對全文的思考和理解。對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把一些涉及課文中心、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作為課堂主線學習,“以學定教”。
如:蘇教版七上的《往事依依》,題目“往事依依”是貫穿全文的紐帶,課文開頭有感而發(fā),引出對幾件往事的回憶,接著追憶看山水畫、讀《水滸傳》、聽國文課、登北固樓、讀中外小說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發(fā)感悟。整篇課文,條理清晰,內(nèi)容貼近學生,篇幅不長,很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如果我們抓住題目提問、質疑,就可以把文章的要點提煉出來。圍繞題目,我們可以選用如下提問和質疑:(1)從題目“往事依依”,我們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2)哪些段落寫了往事?(3)作者具體回憶了哪些往事呢?(4)從題目可以看出,作者對這些往事的感受是什么?(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依依”之情?(6)作者為什么對這些往事“依依”呢?這六個提問緊扣題目,由淺入深,可以架構起課堂教學。如此學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學習重點,對初一學生來說比較容易完成。而有了成就感,就有濃厚的興趣探尋課文中更廣更深的東西。
又如:七上《斜塔上的實驗》一文,圍繞題目可以展開以下提問:(1)斜塔上的實驗是怎樣一個實驗?(2)文中除了介紹斜塔上的實驗之外,還介紹了哪個實驗?(3)伽利略具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呢?通過提問質疑題目的方法,使學生把握課文重點,理清作者思路和文章脈絡。
二、抓住題目關鍵字詞,順藤摸瓜,輻射全文。
標題中重要詞語的作用很大,一個詞能起到牽針引線的作用,對題中一個詞的透徹理解,就可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如:教學蘇教版八下《變色龍》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對課文內(nèi)容的初步理解,指出題目中概括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案件的顯著特點——“變”,再找出奧楚蔑洛夫處理案件態(tài)度有幾次變化,并說出變化的原因。這個過程既整理了小說情節(jié),又讓學生體會到了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見風使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這是不變的。
又如:在教蘇教版八下名著推薦與閱讀《水滸傳》的《智取生辰綱》時,可以從題目入手,抓住“智”字,讓學生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和情節(jié)體現(xiàn)了晁蓋的“智”,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楊志們的“智”,看看雙方在這場“智”的較量中誰最后取得了勝利,失敗的一方因何而敗,取勝的一方又是因何而勝,矛盾的焦點又在哪。學生帶著興趣去文中尋找答案遠比教師面面俱到、枯燥乏味地逐點講解好,這樣一篇篇幅很長的文章化繁為簡,教學目標在濃厚的學習氣氛中有效實現(xiàn)。
三、嘗試更換并比較題目的優(yōu)劣,引導學生加深感悟。
比較的方法是人們辨別事物特征的一種重要方法,我們對有些課文不妨引導學生給課文重新?lián)Q個題目,幫助學生通過理解課文,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
如:教蘇教版八上《始終眷戀著祖國》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對課文內(nèi)容的初步理解,給文章?lián)Q個題目。學生可能換為“錢學森”、“錢學森的愛國心”等。這樣換題目使得學生對文章有整體感知,也為下面教學服務。接著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原題目和改換之后的題目孰優(yōu)孰劣,可以得出:原標題優(yōu)在“始終”、“眷戀”這兩個詞語上,這樣的標題充分點明了課文主旨——錢學森自始至終深深想念、無限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隨即可以提問:“始終”是自始至終的意思,課文記敘了錢學森哪些時候的經(jīng)歷呢?這樣學生便理了全文脈絡,明白了課文以時間為序,并一一感知錢學森的求學經(jīng)歷、成就和沖破重重阻撓歸國的過程,體會到文章選材的詳略分明。接著圍繞“眷戀”提問:在“自始至終”這個過程中,課文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題目中的“眷戀”(深深留戀,想念)?這個過程是對文章內(nèi)容再次解讀,篩選信息,是對主旨理解和加深感悟的過程。通過這兩問,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已較深。
又如:《藍藍的威尼斯》一課,可以讓學生另給文章?lián)Q個題目,體會此題目用“藍藍”突出威尼斯特征的新明。它不僅是一種自然色彩,而且是作者俯視威尼斯的總體印象,突出威尼斯的環(huán)境特征——多水,更是一種人生色彩,象征和平、寧靜、友誼。
總之,運用題目切入法可以引導學生快速把握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化繁為簡,提高教學實效。實踐證明,通過標題的理解切入教學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任靜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淺談題目切入法的作用.當代教育導刊,2011.04.
[2]洪宗禮.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