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嫻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實用性都比較強的課程。如今的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工具。如果教師在課堂只是在給學生灌輸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壓抑了其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就與新課標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不相符的,因而,在信息技術課堂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
關鍵詞:現(xiàn)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353-01
當今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的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知識、信息急劇增長時代,而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其更新速度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各種硬件、軟件的更新周期縮短,人們剛剛學會的軟件,沒過幾個月就被新的、功能更強大的軟件所代替,導致要學習的內容越來越多,這與傳統(tǒng)的“知識教育”的教育思想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逐漸暴露了它的不適應性和局限性。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被看成對于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活動。教育學生學習信息技術不應是獲取有限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取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自主獲取知識的本領,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一、創(chuàng)設有效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自己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而且要善于利用教學中產生的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要注重情景的創(chuàng)設,學生的思維才會被激活,對新知識的探索才會主動。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在word文字處理的教學中,教師先展示一篇圖文并茂的文章,并告訴學生學了word以后你也可以編排出漂亮的文章。這樣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
適當?shù)膯栴}是探究的起點,提出什么樣的問題與怎樣提出問題,是“自主探究”方案的關鍵。在傳統(tǒng)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學到了“表面的、零碎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是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通過學生親身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因此,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去。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又可以分為獨立探索和合作探索。例如:在教學如何在畫圖中《添加文字》時,在用多媒體演示時,有的學生精力不集中,教師可以這樣說:“等會兒看誰能把自己的名字打出來時?”這樣就會提起學生的注意力。等到學生打出字來時,一個個孩子的臉上充滿了興奮和喜悅,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名字打在電腦里了,這足以讓他們興奮的。
由于不同的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是不同的,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因此,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選擇自己的方法,獨立進行探索,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當學生取得進展時應充分肯定,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給予適當?shù)狞c撥,讓全體學生共同發(fā)展提高。未來社會已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xié)作共事、能否有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能否認真的傾聽他人的意見,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顯得十分重要。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讓學生之間不同的見解、觀點、思路進行碰撞,學生通過群體的合作討論,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得到新的啟發(fā),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三、教給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不僅是師生間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合作中學習。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識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一個不會學習的人必將被現(xiàn)代信息社會所淘汰,因此,教師在教會學生的同時,必須讓學生會學,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真正的喜歡學習、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在畫圖中畫《多邊形》一節(jié)時,只須向學生介紹畫花盆的步驟,不忙講解如何畫盆中的鮮花,只是提示利用“多邊形”工具,請同學們自己在操作中,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來完成。接著就讓學生分成小組來完成鮮花的繪畫。經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探討、學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鮮花的繪畫。這樣的生生互動,不但讓學生學會了操作方法,而且還拓展了思維,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與人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質。
四、展開多元評價,享受成功快樂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評價的內容要全面,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情感和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正如蘇霍拇林斯基所說的,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于使學生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組織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應注意創(chuàng)設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活動應注意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優(yōu)勢,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他們成功。例如: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了“學習—成功—再學習—再成功”的良性循環(huán)。
總之,信息技術是門新興的學科,又是一門飛速發(fā)展的學科。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的責任。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讓學生真正的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