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清
【摘要】新課改強調(diào)學科教學應(yīng)相互整合,本文主要是探討小學科學課和語文課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整合。具體的做法,一是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設(shè)計科學課程;二是語文科學短文教學充分利用科學資源;三是把語文和科學的能力訓練結(jié)合起來。
【關(guān)鍵詞】科學課;語文課;整合;課程設(shè)計;課程資源利用;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一、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設(shè)計科學課程
比如一位科學課老師在教學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月相變化》時,他是這樣設(shè)計導入的,他帶領(lǐng)學生先是一起朗誦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學生朗誦的非常好,這時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朗誦得真棒,讓人陶醉啊!老師在你們朗誦的詞中聽到這樣一句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接著老師對同學們說你知道這句話描述的陰晴圓缺是怎樣的嗎?為什么月亮會有陰晴圓缺?我們都知道月球是一個球體,誰能幫我解釋一下,這時有的學生站起來解釋,有烏云遮住了。月球是轉(zhuǎn)動的。老師進一步解釋,月亮本身不會發(fā)光,也不透光,它反射太陽的光,由于天體的運動,我們看到一部分亮與一部分不亮。我們看到的月亮只是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照亮的部分。同時老師用球演示:我們把球當作月球,白色部分當作是被太陽照亮的部分,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看,觀察月球的圓缺。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不同角度觀察到月球的形狀相同嗎?自然而然引出月相的概念,即把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形狀展示給學生,老師就是這樣通過學生在語文課上學習過的一首詩,導入了對科學課月相的講授。
通過學習,當學生們了解了月相的規(guī)律和原理,老師讓同學貼月相,模擬月相變化,同時老師又設(shè)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把語文知識融入到科學課中,以分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把以前學過有關(guān)描述月相的句子說出來,讓大家共同分享。哪個組列出來的多,哪個組優(yōu)勝,并提出鼓勵和表揚,由于采取分組競賽的形式,學生們會舉出許多例子,如一些古詩詞,還有古代的俗語、對聯(lián)、謎語等等。這樣學生把語文知識和科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形象思維,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抽象思維,既領(lǐng)略了古代文化的藝術(shù)之美,同時又探討了關(guān)于月相的科學知識,學生們明確了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新月,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殘月,月相的表現(xiàn)形狀如弓,如鉤,如鐮刀、梳子或兩只角,而十五或十六的月相則像圓圓的鏡子,月球公轉(zhuǎn)周期為一個月。同時也可以反過來判斷,比如月相正圓的時候,正好是十五或十六,而二十八或二十九就看不見月相了。如果是新月,那肯定是初三至初五,而殘月是二十四至二十八……
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把語文與科學學科緊密地整合到一起,真正實現(xiàn)了兩個學科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再比如一位科學老師在講授科學課《它們都是鳥》時。教師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老師首先讓學生背誦語文課文《燕子》的第一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又讓學生背誦《翠鳥》第一自然段: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接下來老師的導語,引入了正題,我們學過的這兩篇課文,描寫了什么?燕子和翠鳥。那么它們都是什么?它們都是鳥。那么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認識鳥,引入課題。
二、語文課科學短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科學課資源
《我是什么》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課文以謎語的形式向?qū)W生介紹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xiàn)出不同狀態(tài)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
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對于水的變化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興趣。于是,教師提前開展了一次《水和我們的生活》主題活動,設(shè)計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變來變?nèi)サ乃薄氨Wo水,節(jié)約水”三個主題活動。通過這個活動了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大意義,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去認識水,同時教育學生深刻認識水的寶貴,了解我國水資源缺少的國情,進而讓學生們珍惜水愛護水,做節(jié)水的模范。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畫出了“水循環(huán)圖”,制作了“水循環(huán)”的幻燈片,還合作編排了“我是什么”課本劇。通過開展水和我們的生活系列活動,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同時能夠讓他們在知識上和認識上有所提高。
另外,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課文,如《蝙蝠和雷達》《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小蝌蚪找媽媽》《小壁虎找尾巴》《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都可以同科學、社會整合在一起學習。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就不單單局限于課堂語文這個小環(huán)境,而是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會,走向了更為廣闊的未知世界。
三、科學課和語文課能力訓練可以充分整合
如科學老師在布置學生寫科學小論文、科學觀察日記等這些內(nèi)容時,就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結(jié)合語文作文訓練,把作文的技巧融入到這些科學小論文和觀察日記中,讓這些枯燥的論文式寫作變得更生動、更形象。同樣,在學生作文時,也可以把學到的科學知識巧妙地作為自己寫作素材,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科學性,讓文章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科學課的觀察、實驗過程作為自己文章寫作的素材,解決許多學生言之無物、無話可寫的作文現(xiàn)狀。
綜合以上教學實踐,讓我感到,老師要明白每一科的教學都不是孤立的,不僅語文課和科學課可以進行有效整合,其他各學科的課比如語文課和音樂課、美術(shù)課、數(shù)學課、科學課、品德課等等。只要老師善于挖掘各科之間的聯(lián)系,把它們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整合,這些學科知識在課堂上相互滲透,一定會讓學生觸類旁通,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的豐富內(nèi)涵。
在進行學科整合時,老師要注意的重要一點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diào)在整合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找出在哪些地方和哪門學科整合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然后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適合。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