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國
摘要: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在這里指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的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其主要目的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學習研究的這種思維方式,從而來培養(yǎng)學生進行主動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式課堂教學 新思路
一、改進教材或重組教學內容
小學教材是教學的依據,課本中有的內容可以作為課堂學生探究的材料,但有的卻落后于教育的發(fā)展,遠離學生實際,若不管學生理解與否都照本宣科,只能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探究式教學要求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組織和選擇教學內容,吸收、補充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學習材料。變封閉為開放,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有機的結合
“探究式學習”與“接受式學習”是兩種相對的概念,就人的發(fā)展而言,兩種方式都是必要的。倡導“探究式教學”并不是要求我們平時做到每節(jié)課都進行探究式教學,而是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選取那些更能體現探究過程的程序性知識,用探究式方法進行教學,內容的難度要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內容本身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有驅動力。例如,當學生對某一現象有大量感性經驗時,講授法可能會是一種更恰當的選擇。因此,在強調探究教學的同時,要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事實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既能提高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又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和能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開展探究活動
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的潛能一旦開發(fā)出來,就會成為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源,釋放出巨大能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發(fā)揮潛能創(chuàng)造時機和條件。使他們在學習中大膽地去探索、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不同水平的學生,其探究意識、探究的能力等方面都會有差異,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善待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如教師可按學生的差異給予不同層次的探究任務,使每名學生都能獲取成功,只有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和繼續(xù)學習的熱情,才能使每名學生主動地、平等地、愉悅地參與學習。
四、由扶到放,循序漸進,適時點撥
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是漸進的,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完全獨立,探究學習,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經歷一個由“扶→引→放”的過程?!胺觥笔侵柑骄炕顒又薪處熆芍笇W生如何提出問題,訓練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對不同現象進行比較;“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如何進行猜想和假設;“放”就是給學生提供部分或全部資料放手讓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探究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許多困惑和難題,教師必須加以引導和點撥,及時化解學生的思維障礙。但教師的引導必須做到:⑴“適時”。介入過早會阻礙學生自主發(fā)現的機會;介入太晚,學生長時間處于盲目的狀態(tài),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⑵“必要”。該引導的內容如不充分加以啟發(fā)、引導,會使學生處于“迷津”狀態(tài),一無所獲。
五、應對挑戰(zhàn),積極準備
探究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與接受式學習相比,“探究式教學”花費的時間較多,四十五分鐘的課時很緊張,常常是探究的結論得出之后,學生就沒有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時間了,對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造成一定困難。加之教師在開展探究活動時需要進行物質準備(如教具、學具、資料、器材、媒體,等等),教學過程設計、教師指導等大量的工作,這無疑是對教師的一種挑戰(zhàn)。與此同時由于“探究式教學”中的課堂具有“不可預見性”的特點,它全然不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按事先設計的框框,上課時讓學生按規(guī)定的方案往里鉆。
六、創(chuàng)設空間,引導小學生獨立自主探究
獨立探究指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想法,自身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理解、去發(fā)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再創(chuàng)造與其有關的知識。現在眾多的教師在授課之余都是留下以下練習題來鞏固本節(jié)課內容,讓小學生重復性記憶,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
教師在授課后多留出一些時間來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問題,讓小學生聯(lián)系本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在這一思考過程中小學生能夠將課堂所學的內容在腦海中默默地進行記憶,還能鞏固所學知識;在課堂即將結束前幾分鐘,可以對小學生所思考的內容進行總結與解答,讓小學生明白自己所思考的內容與方向是否正確。
七、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生探究樂趣
皮亞杰說過,動作是智慧的根源。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一個由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過程。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和許多成功的案例說明,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動手操作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做數學”的環(huán)境,操作的過程既是知識應用的過程,也是技能形成的過程。這樣做既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的數學活動中來,又能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猜測、實踐、探索、發(fā)現的探究活動中來,得到感知、感悟和體驗,使抽象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易理解的知識。
探究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究就沒有數學的發(fā)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堅持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主線,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核心,以開展合作交流為形式,以培養(yǎng)探究能力為宗旨,開展教學改革,努力營造探究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fā)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