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邨
摘 要:研究性學習方法在新課堂教學方式中被重點提出,它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并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來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育的目的。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習生活變得更有趣、豐富,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分析和討論了研究性學習在音樂課堂教育中的意義,并強調了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提出了改善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具體方案和措施。
關鍵詞:創(chuàng)新意識;研究性學習;學習興趣
一、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音樂課堂活躍、優(yōu)美、令人享受等特點,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指導學生改編和創(chuàng)新所學的音樂。動聽的旋律、跳動的音符、美妙的聲音都可以舒展學生的身心,緩解學生緊繃的神經,能夠讓他們沒有壓力和煩惱,這些優(yōu)勢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自主學習思考。鍛煉一段時間后,發(fā)現學生思路活躍,不再被局限,并且提高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2.提高素質修養(yǎng)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修身養(yǎng)性。音樂傳遞的內容寓意深刻,內容豐富,教師可以將具有教育意義的歌詞通過音樂課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并領悟音樂帶給他們的知識和情感。通過研究性學習方法,學生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釋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措施
1.確定研究性學習的主題
所有的學生都一樣,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興趣十足,不用督促他們自己就會自覺地去完成,而且結果更是令人歡喜。教師應該和學生多交流溝通,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和支持者,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積極性。我國研究性學習課題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學生自我發(fā)現、提出,由輔導老師進行指導。另一種就是由輔導老師提出研究課題,學生選擇參與。不管是哪一種模式都能夠促進師生間的配合和互動。首先,在探索課題之前,可以為學生做好充足的基礎準備,然后讓他們自己進行課題的探索和研究,這對他們的言行以及情感有著深厚的影響。他們會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新問題,并且集思廣益,努力思考去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親自實踐體會,從中受到啟發(fā),明確自己的探索方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經過和輔導教師交流探討,最終采用學生自己做出的研究課題,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展。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這種由學生自己提出課題的學習方式結果離預期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由于自我提出并研究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學生不能夠運用自如,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輔導員沒有充足的時間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從而導致溝通時間短促、任務量大,這個弊端嚴重影響最終的研究結果。所以,由輔導員提出問題,學生進行研究探索這種拋磚引玉的學習模式更適合他們,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可以使他們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
習慣。
2.設立研究性學習成果交流評價小組
通過組建研究性學習評價小組,在提高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能力的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溝通,相互分享自己獲得的知識和感受,各抒己見、大膽發(fā)言,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學習、收獲。在交流過程中遇到不同看法和理解的時候啟動討論模式,輔導員在其中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缺點,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觀念??梢酝ㄟ^不同的教育評價方法對學生完成的課題進行評價,評價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勿打消學生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要讓研究性學習小組成員互相評價,全方位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習產生興趣,勇于探索。培養(yǎng)學生思考創(chuàng)新的能力,達到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效果,為祖國培育復合型人才。
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音樂陶冶自身
音樂本身可以使人心情愉悅,放松緊繃的神經,好的音樂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yǎng)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要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好處,教師就要多采用積極樂觀、健康向上、陽光的音樂教育學生,培育學生的欣賞能力,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美,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2)利用課堂指導
即便音樂有眾多好處,可以吸引一部分學生,讓他們對音樂產生興趣,但是有的學生天生就不愛音樂,這就需要后天培養(yǎng),教師通過課堂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感受到音律的美妙、音符的神奇,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隨著國家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音樂課在帶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所以,音樂課是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
參考文獻:
[1]尹后慶.上海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認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2]劉樹仁.試論研究性學習[J].教育科學研究,2011(5).
[3]張肇豐.試論研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00(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