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媚
摘 要:根據(jù)實踐教學經(jīng)驗,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問題展開了淺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積累;課外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任課教師可以通過教授學生如何識字、認字和寫字,來正確地理解、運用、掌握我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功底和語文教學的教學效率,使小學語文教學回歸到最初的本真。但是,現(xiàn)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文字訓練中,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本文首先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訓練語言文字的具體途徑。
一、現(xiàn)階段語文文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分析講解,輕閱讀積累
在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授課教師總是習慣于針對課文本身的講解過碎、過多,而這些講解分析早已超出了少年兒童的接受能力。這樣的講解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的教學時間,致使留給小學生記憶語言材料、實際背誦的時間會很少,進而將必須背誦的語言材料作為課下作業(yè),讓小學生在課外完成,這樣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少年兒童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更不用提其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興趣了。
2.重內(nèi)容學習,輕詞句訓練
在許多小學語文教師的觀念里,并沒有正確的理解語言訓練與語文教學的關系。語文教學的核心與基礎是語言訓練,情感的熏陶、思維的訓練以及思想的教育都是在語言訓練過程中形成的。從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上來看,許多教師往往重視對教材內(nèi)容的講解與學習,而對于教材中語言的揣摩,意境的分析往往認識不夠,此時再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將會呈現(xiàn)出一種不自然的狀態(tài),進而無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3.缺乏對學生課外閱讀積累的指導
在平日的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只是為了完成其教學任務,注重其教學的進度,而往往忽視了對學生課外閱讀與課外學習的指導作用。而語言文學的培養(yǎng)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課外閱讀的積累。因此,課外閱讀的積累,語言學習的課外環(huán)境,對語言文學的訓練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課外閱讀能力,使其養(yǎng)成隨時學習、隨處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強化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途徑
1.落實具體的教學目標
教師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語言文字的教學目標。首先,需要在上課之前,明確其教學的目的;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明確教授的語文知識是否已被學生消化和吸收,還要明確語言文字的教學目標,明確其對少年兒童情感的改變。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是在進行讀寫訓練時,必須留出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通過反復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最后,還必須將語言能力落實到寫上,要求學生不僅會說,而且還要會寫,寫對。
2.把握閱讀教學的過程
閱讀是基礎,思考是關鍵。小學語文教師在把握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訓練其語言文字時,可以按照下列的教學步驟去實施。首先,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掃清閱讀中生字詞、閱讀的背景和知識情況等障礙,在清掃障礙的過程中需要要求學生掌握其中重要的生字詞。其次,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一遍文章,詢問他們可以理解到的課文大意和寫作目的與結構。然后,再由教師對重點的片段進行精讀,此時要求學生側耳傾聽,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能力。最后,在進行完課文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相關練習,鞏固少年兒童對語言文字的學習。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訓練小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時,教師需要注意在課內(nèi)與課外這兩個方面雙管齊下,認真對待小學生語言知識和文字技能的培養(yǎng)與提高,讓少年兒童在一次次的閱讀中,逐步地積累知識,使教學目標具有具體性和長期性。
3.強化閱讀積累,注重語句訓練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認知與理解,應注重學生的閱讀積累,并強化語句訓練。在學生的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以結合傳統(tǒng)的“造句”法來提升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如,對于“觀察”和“觀看”兩個詞語而言,意思較為相近,但是卻有細微的差別,不能隨意亂用。如可以說“他們在球場觀看比賽”,卻不能說“他們在球場觀察比賽”。通過這樣的分析與對比,能有效強化學生對于相近詞語的認知與理解。
此外,還可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之間的對比來強化理解與記憶,如近義詞、反義詞、同音詞、同結構詞等。如,在運用“頹廢”一詞時,就有“悲傷、懊惱、失落、頹靡、懊喪”等詞語,而其還有“愉悅、振奮、興奮、高亢、亢奮”等反義詞,通過一個詞語的應用與延伸,能有效強化學生對于多個詞語與句法的記憶與應用,進而加深他們對于“語言文字”的深刻認知。
通過上面的具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訓練小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不僅需要任課教師落實具體的教學目標,認真地訓練少年兒童對字、詞、段的理解、認識、掌握以及運用,而且還需要教師把握閱讀教學的過程,在閱讀中訓練他們的語言文字能力。
參考文獻:
侯金華.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淺見[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蕉嶺華僑農(nóng)場田家炳小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