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義
〔關鍵詞〕 閱讀教學;初讀;細讀;精讀;品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5—0079—01
閱讀既是理解的基礎,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它具備了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是識字、理解課文的重要途徑,也是訓練語言、發(fā)散思維、全面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必由之路。為此,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探索,提出并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四讀”教學模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讀促悟,構(gòu)建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
一、初讀感知大意
初讀感知大意,即讓學生初讀課文,在掃清語言文字障礙的同時,了解相關的背景材料,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對文章進行“粗”處理——抓住大意即可。初讀感知大意可以采用范讀、配樂朗讀等形式,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梗概,讀后鼓勵學生自悟表達,找出疑難問題,并讓學生小組討論,自己解決問題,教師隨機點撥。如,教授《魯本的秘密》一文時,教師可先給學生提出讀文要求:(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讀流利。(2)聯(lián)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書學習字詞。(3)讀后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學生在初讀后完成讀文要求,即可把握文章的梗概,為接下來的深度學習奠定基礎。
二、細讀理清脈絡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細讀每個自然段,通過出示思考討論題,幫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劃分層次,初步概述層段大意。進而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與意圖,對課文的理解由“粗”到“細”。在學生完成自讀、自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發(fā)表個人見解,進一步質(zhì)疑問難,并隨堂讓學生互相解答所質(zhì)疑難,教師適時點撥、指導。如,教授《魯本的秘密》一課時,學生可先按教師的要求:繼續(xù)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把魯本的秘密揭開的?讀后學生思考作答,教師點撥引導,概括結(jié)論,理順本課的思路。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再次讀課文、思考問題,能夠很好地理清課文脈絡,初步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與意圖,達到學生自讀、自悟后合理表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三、精讀突破重難點
抓重點段精讀課文,要緊扣中心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精讀的目標所在。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抓好精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全篇深入——局部——重點段,進入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品析句段,把握并理解課文的重難點。精讀自悟的訓練方式可歸納為:第一,自悟表達。即抓住重點段,放手讓學生去讀,在讀中自悟表達,在讀中質(zhì)疑問難,教師只是適時啟發(fā)、小結(jié)過渡。第二,提綱引導。在精讀訓練中,教師要抓主要內(nèi)容設計精當?shù)膯栴},出示自學提綱,把時間與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理解中暢所欲言,通過自己的探索去完成學習目標,收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效果。第三,指導學法。即在精讀中,交給學生具有可操作意義的學法:讀——思——劃——議,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動口、動腦、動手,朗讀重點句段,劃出重點詞句,思考、討論、交流,懂一點,說一點,找出一點,寫一點。要集中精力,突破一處,切忌面面俱到。在精讀訓練中,這些訓練方式可根據(jù)課文類型選用,訓練程序也應根據(jù)課型設計,便于靈活調(diào)控。
四、品讀達成升華
品讀是由局部向整體回歸,是對課文理解的升華與延伸,尤其適用于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的教學。學生通過前面的理解、領悟、積累,對課文有了較深的感悟,在此情況下進行品讀訓練,不但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而且從外延上拓展了知識面。在品讀訓練中,一是以讀來“品”,可采用配樂朗讀、自選段落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不僅加強語感訓練,而且在讀中去品味,把自己的理解體現(xiàn)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二是以說來“品”,如展開想象續(xù)說結(jié)尾,品評人物談感受,學習作者談寫法;三是以記來“品”,如記憶優(yōu)美句段或篇,從記憶中品味,同時也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言;四是以寫來“品”,如仿寫、改寫、續(xù)寫、縮寫等,從寫中品作者匠心等。品讀再悟,關鍵是“品”字,從欣賞提高的角度回歸全篇。
“四讀”教學模式,環(huán)環(huán)緊扣,以讀促悟。通過閱讀、領悟、質(zhì)疑、表達等方式,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主動獲取知識。學生的理解由初讀感知——細讀明層——精讀深入——品讀升華,遵循了語文教學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思路,學生的思維隨著對語言文字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整合加工而得以發(fā)展,從根本上落實了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目標任務。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