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福
〔關鍵詞〕 德育;心理輔導;教師角色;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3—0030—01
學校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陣地,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做好學校德育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這就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筆者認為,要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應做好三個“結合”。
一、將德育工作與心理輔導相結合
1. 聆聽學生的心聲。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認真聆聽學生的心聲,設法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以誘發(fā)學生良好的情感。
2. 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動態(tài),因勢利導。正處在從幼稚的青少年期向青少年期過渡的學生,其個性化和社會化傾向日趨增強,但由于心理發(fā)展相對落后于生理發(fā)展,他們在面對學習與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心理往往處于不平衡、矛盾的狀態(tài),并帶有明顯的兩極性,常會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而歡欣鼓舞,也會因需要一時得不到滿足或遇到挫折而悲觀失望。為此,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動態(tài)。對于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應采取個別教育的方式來解決;對于一些共性的心理問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在不同場合,利用學校廣播、宣傳欄與班會等途徑,向學生介紹心理知識,傳授調節(jié)方法,并適當開展一些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調控自己,提高學生的情商,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
二、將德育工作與教師角色轉變相結合
1. 爭做學生的榜樣。每一位教師都要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應增強德育工作的責任感,要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爭做學生的榜樣。
2. 成為學生的“朋友”。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尊重。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甚至貶低其人格,會使學生的心靈遭受嚴重的傷害。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信任,會使他們產生對抗心理,甚至導致學生無端攻擊他人,走上違法道路?!坝H其師,信其道”, 教師應努力構建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應設法讓每一位學生接納、喜愛、佩服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因為交流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愿意交流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3. 當好學生的“向導”。教師的激勵和期待是學生道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教師應成為學生行為習慣的欣賞者,要通過放大鏡觀察學生道德方面取得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教師還必須認真研究德育規(guī)律,研究學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積極的引導,當好學生的“向導”。這樣才能及時幫助學生掃除思想障礙,把他們引向道德品質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上。
三、將德育工作與感恩教育相結合
1. 收集一些與感恩教育有關的故事。教師主動收集一些與感恩教育有關的故事,如,《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陳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班會、晨會、語文課或思想品德課上為學生進行講述,使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情感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這能夠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恩意識,促使他們感恩心理的形成。
2. 充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組織各種感恩活動。在五一勞動節(jié)、教師節(jié)及重陽節(jié)等來臨之際,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些特殊的愛心作業(yè)。如,讓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為老師做一件好事;給家中老人捶背。通過這些具體的活動,能使學生正確地認識到如何對待他人的無私奉獻和熱心幫助,學會感恩。
3.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在周末的時候,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今天我當家”,要求學生當一天家長,自己做飯、喂雞、掃地等,并進行換位思考。通過這種主題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逐漸體會到自己之所以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是和父母的無私奉獻和關懷分不開的,進而學會關心身邊的人,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總之,在新形勢下,廣大教師應不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