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娜
【摘要】 最有效的歷史學習應在遵循認知規(guī)律與歷史思維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教科書所涉及的兩方面內(nèi)容、兩大類知識進行結構性重組,使學習者根據(jù)認知結構的重組線索來提取知識;根據(jù)歷史闡述的文本來獲得并豐富歷史認識;再根據(jù)新情境中的練習來掌握歷史。
【關鍵詞】 重組教材;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歷史教科書有一系列的歷史敘述,它簡略地有選擇地呈現(xiàn)了歷史事實,依照歷史本身的因果發(fā)展邏輯加以表述。歷史事實和歷史研究的理性成果構成了教科書的主體,形成了一個史料與理論的結合體。但教科書對歷史及其歷史研究的呈現(xiàn),畢竟只是提供了一個歷史學習的文本,它不完全是依照學習認知規(guī)律來編排的。因而如何有效地認知歷史,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還須從人的認知與思維規(guī)律來整理教科書這一歷史學習的文本。
一、理論依據(jù)
就歷史認知的思維規(guī)律來說,首先我們面對的是基本史實,思維的目標基本屬于陳述性知識,學習者要盡可能連貫、細致而準確地將歷史事實梳理清楚,抓住歷史事實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關系。其次我們面對歷史概念、歷史結論和歷史評價等理性的認知對象,思維的目標基本上屬于程序性知識。學習者要以歷史事實的辨認為基礎,展開多角度深層次且又忠于歷史的分析和比較,從而建立起歷史的因果本質關系,形成歷史的理性思維。這一程序性知識從歷史學科的特征來看,是在歷史闡述中表現(xiàn)出來的,因而可以認為是一種闡述性知識。
由于前兩個方面主要還是面對教材,是教材內(nèi)部的思維關系,是史料與理論的關系,就歷史認知而言,這兩個方面主要還是兩類知識的習得和轉化,學習者還需要將兩類知識加以提取并在新情境下運用。因此我們的學習還有第三個目標:將教材上的兩類知識內(nèi)化成自己的歷史思維。它需要通過歷史思維的測量來實現(xiàn)。這一測量包括歷史事實的辨認程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的理解評價程度、歷史材料的處理水平以及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理性深度與廣度。這一測量其實就是一種知識遷移。通過知識遷移逐步獲得歷史智慧和歷史思維能力。
本著以上認識,我們認為最有效的歷史學習應在遵循認知規(guī)律與歷史思維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教科書所涉及的兩方面內(nèi)容、兩大類知識進行結構性重組,使學習者根據(jù)認知結構的重組線索來提取知識;根據(jù)歷史闡述的文本來獲得并豐富歷史認識;再根據(jù)新情境中的練習來掌握歷史。
二、對歷史教材的靈活處理——重組
歷史教材是對歷史事實以及歷史研究成果有選擇的敘述,它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重組教材是向學生提供有效的歷史學習文本,它既要符合歷史規(guī)律,又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依據(jù)我們對歷史學習的本體性思考,教材重組后的歷史學習文本可以由三大模塊構成。
1、知識陳述。它將教科書中的基本史實整理成有意義的學習材料。它由知識體系概述和知識序列兩部分構成。前者重在整體把握,勾勒本節(jié)教材的主要知識,并注重前后聯(lián)系,使其成為一個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框架。學習者可以借此感知學習目標,并激活原有知識。后者重在條塊梳理,通過編碼和編碼后的信息提取,概括歷史事實。它對于學習者整合相對分散的歷史知識、周到而合理地概括歷史知識、體會這種學習方法都有啟發(fā)意義。
2、知識闡述。它將教科書中的歷史概念、歷史結論和歷史評價(包括小字部分的重要內(nèi)容)提取出來,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既幫助學習者理解理性的歷史,又構建有聯(lián)系的知識整體。此外,它還將盡可能地把教科書中的思考題納入闡述的視野。它是包括知識、理論和方法在內(nèi)的一個整體,通過對歷史現(xiàn)象的探詢,揭示歷史發(fā)展的特征和規(guī)律。它在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實際需要與可接受性的同時注意到了適當?shù)耐貙捙c加深。
知識闡述表達著歷史認識,蘊涵著歷史運動的規(guī)則,反映著某種認知加工的方法。因此,它實際上是程序性知識的兩個亞類——智慧和認知策略。知識闡述同時還是歷史教材重點和難點集中解決的陣地。所以“知識闡述”是重組教材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歷史學習文本的中心板塊。它對于學習者深入領會歷史事實、培育歷史思維能力將起到一定的作用,即啟發(fā)的作用和策略性的作用。
3、知識遷移。它重在創(chuàng)設情境,測量學習者對兩類知識的提取與運用能力。它既注重所學基本知識,又包含較深層次的理性知識。從測量的題型來看,可以由選擇、材料處理和問答構成。教材的史料要盡可能納入其中,并援引教材以外的一些史料來進行組合。問答則要考慮到是否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一部分的歷史學習文本將反映學習者的認知與思維結果。陳述性知識通過變式來鞏固,闡述性知識通過史料的考察和判斷、通過問題的闡釋來理解并進一步向著智慧轉化,從而更深入地把握歷史知識、理論和方法。
總之,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樣“輔助材料”,是我們一級一級向上走的“扶手”,但有時為了少摔跤,走得更穩(wěn)、快一些,有必要重組教材,讓教師們改變教學方法,孩子們改變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課程與教學論》韓清林河北人民出版社
2 《中國通史綱要》丁季華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現(xiàn)代教學藝術的理論與實踐》 吳洪成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