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美
【摘 要】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是歷史教學的目標之一,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重視人物史教學,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指導學生撰寫關(guān)于歷史的小論文,在實踐中加強情感價值觀教育;(3)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在合作互動中開展情感價值觀教育。
【關(guān)鍵詞】歷史教學 情感價值觀 人物史教學 歷史小論文 課堂辯論
在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學生存在著脆弱、悲觀、敵視他人等思想道德方面的種種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無須去責備那些年幼的孩子,應對我們的教學進行反思。在高考與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在升學壓力下,我們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教育,而對情感、價值觀教育的重視不夠。
情感價值觀教育作為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理應給以足夠的重視,在新課改形式下,必須將情感價值觀教育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相結(jié)合。具體說來,在教學實踐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重視人物史教學,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偉大品性呈現(xiàn)了驚人的魅力,若將這些運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僅可以大大增強歷史教學的效果,還會對中學生的性格養(yǎng)成起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在學習《遠古時代歷史傳說》時,我讓學生課下去通過上網(wǎng)、去圖書館等方法查找關(guān)于皇帝、炎帝、蚩尤、堯舜的主要事跡、故事,上課時,分四個小組進行比賽,比賽分兩輪:第一輪,比基礎知識,看哪一小組掌握的基礎知識最多。第二輪,比心得體會,教師提問:“從這些人物身上有哪些優(yōu)點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第一輪比賽,學生講述了許多相關(guān)的歷史故事與歷史事跡,不僅包括了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還涉及到許多課外知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另外,這些知識是通過上網(wǎng)等方式得來,也使學生掌握了查找資料的方法,學生通過講述歷史事件,其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輪的比賽,促使學生更加積極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同時,這些偉大人物的偉大品行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最好的材料。如有的學生從堯的身上看到作為最高領(lǐng)袖,應時刻將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的學生從舜身上看到孝順父母、團結(jié)兄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大禹的身上看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再如,在上楚漢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介紹劉邦的約法三章與項羽在咸陽的大肆燒殺搶劫的罪惡行徑,在面對親情時的表現(xiàn):劉邦的鎮(zhèn)定自若與項羽的缺乏理智,在面對困境時的表現(xiàn):劉邦的奮發(fā)圖強與項羽的一蹶不振,所以項羽雖是楚國名將之后,在戰(zhàn)場上破釜沉舟、縱橫聘馳。然而正因為他有上述人生的致命弱點,導致了他的失敗。通過這則故事使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的成功與他的善于克制個人欲望、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即個人的高情商是密不可分的。
歷史上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加以利用,從而逐漸達到思想認同、形成道德信念的目的。
二、指導學生撰寫關(guān)于歷史的小論文,在實踐中加強情感價值觀教育
引導學生閱讀相關(guān)的人物傳記,撰寫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小論文,有助于在實踐中開展情感價值觀的教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相結(jié)合。
筆者曾組織學生撰寫鄉(xiāng)土史小論文,學生以滿懷的熱情課下閱讀書籍、查找資料、選擇主題、撰寫論文。在學生的筆下,孔子、魯班、諸葛亮、王盡美等山東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生動,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還有的學生寫到了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如濰坊蘿卜、煙臺蘋果、萊陽梨等,并通過走訪果農(nóng)、菜農(nóng),了解產(chǎn)銷情況,使學生深刻體會農(nóng)民勞動的艱辛,增強了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總之,通過撰寫歷史小論文,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可謂“一箭三雕”。
三、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在合作互動中開展情感價值觀教育
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使學生在辯論活動中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如學習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時,教師可提出這樣兩種對立的觀點供學生辯論:“李鴻章與列強簽訂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屬于負面歷史人物”、“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國第一人,功大于過”。
在學習秦朝歷史時,我們還講解了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的故事:秦始皇病逝時,扶蘇正在北方督戰(zhàn)。接到趙高偽造的要他自殺的圣旨,不顧蒙恬的勸告立即自殺,理由是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教師給出兩種觀點:“扶蘇的行為是愚孝”、“扶蘇自殺雖然倉促了一點,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p>
課前,教師將兩種觀點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查找資料、尋找論據(jù)。在課堂上,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由于中學生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形象思維活躍、對事物也有一定的認識能力,不僅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還愿意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出來,以引起師生的關(guān)注和激勵,開展辯論會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間舞臺,在辯論與課前的準備活動中,他們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也有了更深刻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