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
-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譯思想對當代翻譯的指導意義
摘 要:釋道安,我國古代著名高僧、佛學家、翻譯家,于公元383年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譯思想,著重對佛經翻譯的語序、文質以及詳簡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指出了佛經翻譯的三種不容易,對后世的佛經翻譯產生了重要影響?!拔迨П尽⑷灰住笔俏覈糯g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嘗試從“一失本”“二失本”“三不易”三個方面解讀道安翻譯思想的深刻內涵,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譯思想的價值絕不僅限于佛經翻譯,對當代譯者的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關鍵詞: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校園英語·月末 2023年6期2024-01-20
- 定西:推動農村交通管理工作提質增效
委員會辦公室(市道安辦)牽頭抓總職能作用,堅持問題導向,大膽創(chuàng)新,探索推出“三項舉措”,不斷健全“主體在縣、管理在鄉(xiāng)、延伸到村、宣傳到戶”的道路交通安全責任體系,有力推動各項措施落地見效,全市農村道路交通事故預防及交通安全管理成效顯著。截至2022 年11 月底,定西市農村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財產損失同比分別下降34.09%、24.07%、29.17%、57.72%。部門協(xié)調聯(lián)動讓管理“硬起來”民警走進廟會現(xiàn)場開展交通安全宣傳為夯實農村道
道路交通管理 2023年1期2023-02-03
- 道安大師佛教中國化的先驅者與奠基人
文/洪利民道安法師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佛教中國化”。道安的成就是全方位、系統(tǒng)性的:統(tǒng)一了僧姓;完善制定了《佛法憲章》《僧尼軌范》;首倡“凈土”信仰;創(chuàng)立六家七宗之首“本無宗”;撰寫、翻譯、注釋了大量佛學著作;編纂了中國第一部《眾經目錄》;開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先河等等,創(chuàng)造了佛教中國化的多項第一。梁啟超先生譽他為“中國佛教界第一建設者”。國學大師湯用彤先生稱:“東晉之初,能使佛教有獨立之建設,堅苦卓絕,真能發(fā)揮佛陀之精神,而不全
民族大家庭 2022年3期2022-11-22
- 道安《小花瓶與小花熏》
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道安老師設計制作完成。作品由不同大小、不同形態(tài)的牡丹花組合而成,象征花開富貴,并采用了上千年的“成都銀花絲的制作技藝”先將圖案進行設計、分解、放樣。然后再通過手工撮合、碾壓等工藝制作成所需要的花絲,根據設計好的圖案進行“平填”制作,然后焊接成型。該件作品同時運用了“平填花絲”“無胎成型”“高溫焊接”及“壓光”等幾十余種手工技藝制作而成,共耗約680個工時。制作難度大,做工精細,極具文化魅力和表現(xiàn)力。道安銀花絲陳列館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迄今上
現(xiàn)代藝術 2021年5期2021-07-01
- 道安思想的老子學底蘊
5123)彌天釋道安雖然是一代高僧,但他對道家經典《老子》也深有研究,成為他理解佛教經典的前解讀結構,使他的佛學思想呈現(xiàn)出強烈的佛道融合特征,這在他所撰寫的幾篇經序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釋道安(312—385),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今屬河北冀州)人,父母早亡,為表兄孔氏所撫養(yǎng)。七歲時開始受學讀書,由于記憶力好,書讀兩遍,即可成誦。十二歲出家,廣覽經論。受具足戒后,外出參學,在鄴城遇竺佛圖澄,深受器重,禮以為師。后為避世亂,曾隱居于濩澤、飛龍山、恒山等地。后還冀州,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21年12期2021-01-14
- 從“五失本,三不易”談翻譯標準
王謙摘要:道安,東晉僧人,佛經翻譯的組織者與評論家。他提出來的“五失本,三不易”雖為東晉時期譯經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性歸納,卻涉及諸多現(xiàn)代翻譯學理論要素,如句法、修辭、文體、受眾、時空、主體性等。立足于“五失本,三不易”譯論,談及異語翻譯和同語翻譯的“失本”與“不易”,從翻譯標準角度,以麥克司·威伯《夜》的兩個中譯本為例,探討翻譯標準。關鍵詞:道安 五失本 三不易 辜正坤 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
現(xiàn)代交際 2020年14期2020-09-06
- 因地制宜 規(guī)范管理 高質量推動道安警保合作向農村延伸
協(xié)調。成立福安市道安警保聯(lián)動便民服務中心,設置在交警大隊,通過建立道安、交警、保險、社會交通服務機構合署辦公的統(tǒng)一綜合協(xié)調機構,提供全市范圍警保合作的服務。合理布局。在主要鄉(xiāng)鎮(zhèn)建立道安警保聯(lián)動便民服務站,向群眾就近提供常態(tài)化服務和每月定期提供機動車上牌等業(yè)務。延伸觸角。在各行政村主要進出口、車流量較大的農村公路與國省道交匯處等關鍵路口、路段設置農村交通安全勸導站,配備交通安全協(xié)理員,對交通安全違法行為進行勸導,對就近發(fā)生的簡易事故引導當事人使用“交管121
汽車與安全 2020年5期2020-08-28
- 近十年道安研究綜述(2008-2018)
京100191)道安是東晉時期杰出的佛教領袖,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劃時代的一位高僧大德,在中國佛教史上許多重要領域,如:佛經漢譯、佛學理論、僧團制度等方面,道安都有開創(chuàng)之功,是佛教中國本土化的奠基人,對后世影響深遠。近十年(2008-2018)來,學術界對道安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成果斐然;同時,我國的宗教事業(yè)也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強調要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可以說是對道安促使佛教中國化實踐的肯定和繼承。因此,對于道安的研究不僅具有
衡水學院學報 2020年3期2020-01-19
- 道安“五失本”與“三不易”的佛經翻譯理論論析
易”的翻譯理論釋道安(314-385,一說312-385),南北朝時高僧,著名高僧佛圖澄的弟子,在中國佛教史是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影響十分深遠。他在組織翻譯、整理和介紹佛教經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晚年在長安主持翻譯佛經工作,組織了佛經翻譯譯場,主持翻譯佛經近二百卷,并勤勉地注經作序,總結了漢代以來流行的佛教學說。道安還制定僧尼軌范,統(tǒng)一沙門姓氏,對佛教進一步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道安是中國佛教史上系統(tǒng)整理編纂佛經目錄的開創(chuàng)者。隨著佛教的傳揚,越來越多的人開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4期2020-01-19
- 道安“五失本”:告誡還是原則
紅/三亞學院東晉道安提出了“五失本”,其意義和價值為歷代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所承認甚至推崇。錢鐘書說:“論‘譯梵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國翻譯術開宗明義,首推此篇?!保?]釋彥琮認為其“詳梵典之難易,銼譯人之得失,可謂洞入幽微,能究深隱。”[2]梁啟超指出:“后世談譯學者,咸征引焉。要之,翻譯文學之程式成為學界一問題,自安公始也?!保?]然而,在道安對“失本”的態(tài)度問題上,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道安反對譯者“失本”,將“五失本”理解為告誡
長江叢刊 2019年4期2019-11-20
- 廬山慧遠譯經思想初探
來有很高的評價。道安法師譽之:“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卑彩栏叩臐h譯佛典,可算是一種創(chuàng)作,內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安世高所譯禪法類經典中,影響最深遠的當屬《安般守意經》。安般守意,一般上譯為“安那般那念”,簡單而言譯為“修入出息念”。在《安般守意經》中,安世高用直譯的方法來翻譯佛經重要的觀點,“安般”不僅使用了音譯,而且采用了略語,如若沒有佛學常識,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甚至歧義也阻礙了漢人的閱讀。由此可知,佛教傳入初期,直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方
新生代 2019年5期2019-11-14
- 愈傳統(tǒng),愈現(xiàn)代
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道安看來,雖然傳統(tǒng)手工藝中的材料、技藝乃至行銷方式等都深烙著某個時段、某種生活方式與審美的時代印痕,但只要現(xiàn)代傳承者能將技藝精髓與內涵之美融合進當代社會生活的時尚語系與消費觀念,就能使之再度煥發(fā)出璀璨光彩。而她多年來所踐行的,正是傳承與彰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堅持古老情愫與現(xiàn)代創(chuàng)新并行致遠。錘敲火燒與銀絲入畫與批量生產的現(xiàn)代流水線工業(yè)產品相比,手作而成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多以非標準化的狀態(tài)呈現(xiàn),有著獨特的美感與生命力,甚至于在不少人看來,身懷不俗技藝的
產城 2019年3期2019-09-10
- 道安及其翻譯思想
娟 孔犇摘要:道安法師(公元312-385)是中國佛教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道安對于佛經翻譯的貢獻之所以為后人所稱頌,一方面因為他在前秦苻堅組織成立的譯場中做了大量實際的翻譯工作,與其他同道者一起完成了十余部佛經典籍的翻譯;另一方面,更因為他通過前人和當世的翻譯實踐,自覺地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出了佛經翻譯理論,如“五失本,三不易”,對后世的佛經甚至其他各領域的翻譯活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鍵詞:道安;佛經翻譯;“五失本”;“三不易”一、道安其人道安(公元
北方文學 2019年15期2019-06-28
- 道安“五失本”中的文質思想
潘紅摘 要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對翻譯理論和實踐都有重大意義。在“二失本”即“文”和“質”的問題上,學者態(tài)度不一。一些學者認為“五失本”是警策,即認為道安反對“改質從文”,屬“質派”;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五失本”是原則,即道安贊成“二失本”,是“文派”。筆者從厘定佛經翻譯概念入手,考察早期佛經翻譯思想史和前人考論,認為不應簡單地將道安歸為“質派”或“文派”。關鍵詞 道安 “五失本” 文質 佛經翻譯中圖分類號:B223 ? ? ? ? ? ? ? ? ? ?
科教導刊 2019年11期2019-06-03
- 道安的翻譯思想及其在佛教史的歷史地位
110034)道安(312-385),生活的歷史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之一,西晉末年到東晉十六國時代,在遼闊的中原大地上,戰(zhàn)亂不斷,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道安本人先后在西晉,匈奴漢、后趙,前燕,東晉,前秦等多地活動。雖處混戰(zhàn)歲月年代,但是并沒有阻擋道安學習,鉆研佛經的腳步。道安對佛經經典的學習與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第一個是襄陽時代,道安在襄陽前后生活了14年。根據道安在襄陽時所撰的《經錄》,截止到撰寫《經錄》時為止,他共撰寫經典注釋及其他著作27
山西青年 2019年2期2019-01-15
- “此致”乃到此結束
道:“此致,即請道安?!濒斞赶壬@樣的用法,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因為在“道安”前還有“即請”“即頌”一類的詞來引領。因此,“此致”和后面的“道安”就不可能再有動賓關系。同理,“此致”和“敬禮”之間的關系也不可能是動賓關系,或者說,二者在詞義上不存在任何直接關系。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這里的意思是“盡”“結束”,“此”“致”連用,表達的意思是“我要說的事情到這里已經說完了”。
意林繪閱讀 2018年3期2018-12-01
- “此致”乃到此結束
道:“此致,即請道安?!濒斞赶壬@樣的用法,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因為在“道安”前還有“即請”“即頌”一類的詞來引領。因此,“此致”和后面的“道安”就不可能再有動賓關系。同理,“此致”和“敬禮”之間的關系也不可能是動賓關系,或者說,二者在詞義上不存在任何直接關系。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這里的意思是“盡”“結束”,“此”“致”連用,表達的意思是“我要說的事情到這里已經說完了”。丁
意林繪閱讀 2018年3期2018-05-30
- 桓溫秘書:無間道也能救贖歷史
氣。他看了眼好友道安法師,道安法師如一塊磐石,正閉眼靜坐,絲毫不在乎風將其袈裟吹得高高的。這年春天,前秦攻陷了東晉重鎮(zhèn)襄陽(今湖北襄陽),習鑿齒和道安法師及一干東晉將領被當成戰(zhàn)利品送往前秦首都長安。和那些被俘將領不同的是,習鑿齒和道安法師很受禮遇,是被轎子抬到長安的。這種待遇緣自前秦皇帝苻堅的崇佛情結。幾年前,前秦太史占星說東晉有圣人輔佐,得之則昌。苻堅立刻想起了東晉著名的佛教學者道安法師,認為前秦若有道安法師,必將打造出盛世。尤其可喜的是,這次攻陷襄陽,
百家講壇(紅版) 2017年11期2018-01-20
- 道安銀花絲“細水長流”天地寬
的“四大名旦”。道安是銀花絲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從藝銀花絲30余年。銀花絲的制作需要手工絞合、穿絲碾壓、掐絲、填絲等30多道工序,手工無胎成型、堆壘、打磨、拋光、鑲嵌、洗色、防氧化處理等十幾種技法完成。復雜的制作工序導致這門技藝的精髓面臨失傳。現(xiàn)在全國范圍內能掌握銀花絲全部制作流程的,幾乎只有道安一人。而做到這一步,她用了10年。為了開拓銀花絲市場,道安的女兒王曉璐在傳承銀花絲傳統(tǒng)工藝的前提下,為銀花絲添加時尚元素。她根據年輕人的喜好,將浮雕、鑲寶、燒藍等立
中華手工 2017年6期2017-07-06
- 《東晉文藝系年》商榷
東晉文藝系年》;道安;鳩摩羅什;僧伽跋澄《東晉文藝系年》[1]一書,首列年次,繼而總敘本年概況,最后按條予以論證。此書深受好評,然亦瑕瑜互見?,F(xiàn)就“出經”相關者商榷數條。一、公元317 丁丑55道安家世英儒。(P36)59支遁聰明秀徹。(P37)案:本年道安六歲,支遁四歲。[1](P1)既推定道安312年生,則應與329年“竺道壹約生于本年”條[1](P157)及334年“慧遠生”[1](P180)等條保持體例一致,附其家世于生年;綴于六歲,體例不一,蓋為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10期2017-04-15
- 道安所創(chuàng)檀溪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響*①
250014 )道安所創(chuàng)檀溪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響*①譚 潔(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省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4 )檀溪寺系湖北襄陽名剎,由東晉名僧釋道安創(chuàng)建。道安在此鑄造佛像、制定僧規(guī)、培養(yǎng)僧才。南朝劉宋元嘉年間,西域僧在此建禪房,梁皇帝蕭衍敕地擴建;隋唐之際,檀溪寺走出專弘“三論”的慧稜;此后到宋朝,檀溪寺情況不明;元明時期,檀溪寺歷經三次重建;明洪武年間,改為講寺;清朝,梓舟船禪師重建檀溪寺,恢復其為禪寺,在此弘傳臨濟禪法。檀溪寺;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4期2017-04-14
- 道安,讓僧人們有了自己的姓
馬明博人物簡介:道安法師(312年—385年),東晉時代杰出的佛教學者,生于東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世壽74歲(一說72歲)。被后世尊為“東方圣人”,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漢傳佛教的僧人姓“釋”的先河。他,最早對佛教傳入漢地的經典組織翻譯、整理、辨?zhèn)巍⒆⑹?。他,被尊為“東方圣人”,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他,就是我國東晉時代杰出的佛教學者——道安法師。一天背熟一本經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道安
環(huán)球人物 2017年1期2017-03-30
- 佛教中國化第一人——釋道安
國化第一人——釋道安王其譚(衡水道安文化研究會,河北 冀州 053200)道安既不以中國既有的思想去桎梏佛學,也不原封不動地照抄印度佛教,而是在不違背佛教義理的情況下,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去詮釋佛學,使佛學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道安統(tǒng)一“釋”姓,改變服飾,使僧人生活中國化;建寺修塔,創(chuàng)規(guī)立制,規(guī)范僧人修行的中國化;組建譯場,創(chuàng)建譯論,注經作序,使佛教義理中國化;創(chuàng)宗立派,依玄解佛,使佛教信仰中國化;首倡愛國愛教、佛法不離世間,創(chuàng)政教關系的中國化。正是由于道安奠
衡水學院學報 2017年6期2017-03-11
- 道安《西域志》研究三題* 1
顏世明 高 健道安《西域志》研究三題* 1顏世明高健摘要道安《西域志》系東晉名僧道安編寫的一部西域地理史籍,在流傳過程中另有五個異名:《西域諸國志》《西域諸國記》《西域記》《西域傳》《四海百川水源記》。在《西域志》中阿耨達山系世界河流發(fā)源地,當指昆侖山及其南部喀喇昆侖山。發(fā)源于阿耨達山之北蜺羅跂禘水指以瓦罕河西源為河源的阿姆河,河源地在喀喇昆侖山,自東向西注入雷翥海(即里海)。關鍵詞道安《西域志》阿耨達山蜺羅跂禘水《西域志》系東晉名僧道安編寫的一部西域地理
新疆社科論壇 2016年3期2016-07-05
- 道安的譯緣人生與譯思譯想
510168)?道安的譯緣人生與譯思譯想沈凝芬(廣東培正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廣州510168)摘要:道安在注釋舊譯時主要關注譯文文、質與繁、簡問題,主張繁簡、文質不同風格的譯文共存互相補益來彰顯佛旨;而晚年主持譯經時則主要關注翻譯方法問題,主張直譯以防譯文有失。對佛祖的虔誠之心是道安關注佛經翻譯之緣由,而角色轉變則是道安翻譯思想變化之主因。關鍵詞:道安;翻譯思想;評釋舊譯;主持譯經道安是東晉、前秦時期的佛學家,佛經漢譯發(fā)展時期官方譯場的主要發(fā)起人,也是偉大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4期2016-03-15
- 敦煌本《道安法師念佛贊文》探賾*
一版。。敦煌本《道安法師念佛贊文》即為戒殺生及勸布施行善之贊文。該文又名《勸善文》《勸善文贊一本》,敦煌遺書中現(xiàn)存8號,歷代大藏經未收,日本《大正藏》曾據斯2985卷②本文中敦煌文獻“斯”指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藏敦煌卷子斯坦因(M.A.Stein)編號,“伯”指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卷子伯希和(P.Pelliot)編號,“俄Дx.”則指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卷子編號,“北敦”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統(tǒng)編號,“臺圖”指中國臺灣臺北石門圖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5期2016-02-19
- 道安佛教教育思想探微
411105)道安(312-385),俗姓衛(wèi),晉長安扶柳(今河北冀縣)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佛教領袖之一。佛教初傳中國時,一方面遭遇了傳統(tǒng)文化的阻力,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也面臨典籍缺乏、譯經良莠不齊、教理不明、戒律不清等各種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道安致力于佛教教育,成為一名偉大的佛教教育家。道安的佛教教育思想主要有: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道安生于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卒于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從道安的生卒年可知,其進行佛教主要活動的年代正
黑龍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東晉釋道安的目錄學思想述略
朱珍道安道安 (314-385),沙門姓釋,本姓衛(wèi),東晉著名高僧,人稱印于菩薩,常山扶柳(今屬河北冀縣)人。家世代為儒,早年喪父母,靠舅表哥孔氏撫養(yǎng)。其聰明過人,七歲讀書,瀏覽能誦。十二歲出家為僧,由于長相甚丑,不為師所重,后向師求經,師予經一卷,長達萬言。安一口誦之,一字不差。師大驚,為受具戒。后至鄴都,拜浮圖澄為師,澄講,則安復述,時語日:“漆道人,驚四鄰?!辈痪?,到外地云游。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他率弟子四百余人,躲避戰(zhàn)亂,逃至襄陽,立壇溪寺
山花 2015年12期2015-07-21
- 東晉釋道安的目錄學思想述略
朱 珍東晉釋道安的目錄學思想述略朱 珍道 安道安[1](314—385),沙門姓釋,本姓衛(wèi),東晉著名高僧,人稱印手菩薩,常山扶柳(今屬河北冀縣)人。家世代為儒,早年喪父母,靠舅表哥孔氏撫養(yǎng)。其聰明過人,七歲讀書,瀏覽能誦。十二歲出家為僧,由于長相甚丑,不為師所重,后向師求經,師予經一卷,長達萬言。安一日誦之,一字不差。師大驚,為受具戒。后至鄴都,拜浮圖澄為師,澄講,則安復述,時語曰:“漆道人,驚四鄰?!辈痪?,到外地云游。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他率弟
山花 2015年12期2015-07-21
- 淺析道安“質”論的局限性
高楠【摘要】道安“五失本”論常被譽為佛經翻譯時期“質”派經典論述。然而,通過對現(xiàn)存史料考究,道安對“失本”的表述多有矛盾之處,難以自圓其說。文章認為,矛盾原由大致有兩方面,一是道安的語言局限,二是思想局限?!娟P鍵詞】道安 失本 局限中國譯論的衍生與發(fā)展出現(xiàn)在前秦時代,史稱佛經翻譯時期。佛經翻譯時期始于東漢末年,止于隋唐,在這長達近一千年中涌現(xiàn)出許多中國翻譯史上偉大的翻譯家,其中,釋道安的“五失本”論被錢鐘書譽為“吾國翻譯術開宗明義,首推此篇”。此外,道安為
校園英語·中旬 2015年6期2015-07-10
- 信尾“此致”是何意
道:“此致,即請道安?!痹凇?935年8月3日致李霽野》這封信尾,魯迅先生寫道:“此致,即頌暑祺。”魯迅先生這樣的用法,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暑祺”,因為在“道安”和“暑祺”之前還有“即請”“即頌” 類的詞來引領。可見,“此致”和后面的“道安”“暑祺”在詞義上不存在任何直接關系。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這是從古文中傳承下來的一種用法。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在這里的意思是“盡”“結束”,“此”“致”
同學少年·作文 2015年1期2015-06-25
- 從接受美學理論看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理論史的開端——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亦欲嘗試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來解讀“五失本,三不易”說?!娟P鍵詞】美學 理論 道安一、潛在讀者與審美經驗的期待視界在接受美學中,“讀者”這一術語備受青睞,因其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目的必須通過讀者才能得以實現(xiàn)。作者將其生氣灌注于作品,賦予作品以潛在的文學性。然而,只有當讀者進行閱讀活動后,作者的主體性才能對象化,作品的潛在意義才能具體化,文學的創(chuàng)作目的才能實現(xiàn)。譯者,作為原作的讀者,同時也是譯作的創(chuàng)造者。那么,在翻譯過程中
校園英語·下旬 2015年12期2015-05-30
- 淺談道安之佛經翻譯及其翻譯思想
組織的翻譯佛經。道安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佛教學者,對佛經翻譯有重大貢獻。道安對佛經翻譯的主要貢獻有:注經作序、編輯佛經目錄、主持譯事、“五失本、三不易”。雖不通梵語,但是他整理考校舊譯佛經,主持并參與佛經翻譯,對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道安涉及譯論的佛經序文較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失本”,“三不易”。道安開辟了中國佛經翻譯的先河,也為中國佛經翻譯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旨在總結道安有關佛經的翻譯思想。關鍵詞:道安;佛經翻譯;翻譯思想[中圖分類號
青年文學家 2015年32期2015-05-09
- 道安統(tǒng)一釋姓與魏晉選官品評制度之關系
432000)?道安統(tǒng)一釋姓與魏晉選官品評制度之關系譚潔(湖北工程學院政法學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道安統(tǒng)一釋姓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深遠影響。據史料記載,此舉深受佛典《阿含經》中內容之啟發(fā)。但從大的歷史背景來看,道安統(tǒng)一釋姓還可能與當時的魏晉選官品評制度有關。關鍵詞:道安;釋;佛教;選官品評制度一、魏晉選官品評制度下的社會現(xiàn)實自魏文帝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推行陳氏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品定士族官階等級以來,此制已成為魏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5年12期2015-03-28
- 關于道安與彌陀信仰關系的再探討
性貢獻的公認為是道安(312—385)及其弟子慧遠(334—416)。饒有興趣的是,師徒二人在凈土信仰上大不相同,道安信仰彌勒凈土,而慧遠信仰彌陀凈土。關于兩人在凈土信仰上的差異,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可以佐證,自然沒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值得討論的是,為何師徒二人的凈土信仰竟會有如此明顯的反差呢?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在有關道安生平的文獻記載中,唐代的一些文獻都提到道安在當時襄陽的檀溪寺鑄造過無量壽佛像,而無量壽佛即是彌陀佛,是彌陀信仰中的主尊佛,甚至古代有學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5年12期2015-03-28
- “本無”及“本無異”之說與般若經中的“空”觀念
,二者又有不同。道安的思想中有受印度般若空觀正統(tǒng)思想影響的成分,也有受中國先前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成分。而竺法深的思想雖也受佛教思想影響,但其對“空”的解釋則主要是受中國先前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其空觀與印度般若類經空觀主導思想的距離較大。印度佛教中般若思想的“空”觀念是佛教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或精髓。佛教傳入中國后,人們很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道安等人雖對于般若空觀在印度的發(fā)展線索不一定十分清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些般若空觀的主要涵義,并在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弘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5年9期2015-03-27
- 素銀花絲俏
本土工藝家。聯(lián)系道安銀花絲工作室時,一個小姑娘主動表示想來市集擺攤,“是否能賣出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更多人知道成都有銀花絲這門絕活?!敝钡轿覀儼菰L道安大師,才知道這個干脆利落的小姑娘是道安的女兒王曉璐,也是道安心中不二的銀花絲傳人。道安的女兒道安銀花絲工作室在文殊院“非遺·手工技藝主題街區(qū)”,左邊是劉嘉峰竹編工作室,右邊是郝淑萍蜀繡工作室,透著一股濃濃的成都老技藝味道。古香古色的店里擺滿了各種銀花絲作品,《龍架薰球》、《鳳架薰球》、《錦雞芙蓉盤》……素雅精致
中華手工 2014年4期2014-06-11
- 道安與儒家
怕要算東晉世代的道安法師了?!保?]147“道安法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完人之一。”[1]169凈慧法師說,中國佛教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大師,分別是道安大師、慧能大師、太虛大師?!?span id="e8iy0q0" class="hl">道安法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人。他總結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國傳播的經驗,也開創(chuàng)了從他之后佛教在中國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局面。道安法師算是佛教在中國的第一個里程碑?!保?]62兩位當今高僧分別推舉了中國佛教史上對佛教貢獻最大的三個人物,雖然觀點不一,卻毫無例外地都選擇了道安。近代大學者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6期2013-10-30
- “2012襄陽道安論壇”會議總結
100732)道安論壇是我國宗教界、學術界與政府通力合作,在國內召開的第一次以道安法師為專題的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經過一年的籌備工作,中間有過幾次反復,時間也經幾次調整,但是最終如期召開,圓滿完成了任務。本次論壇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大力支持,參會學者達到近百人,著名的老專家如樓宇烈、楊曾文、孫昌武、溫玉成先生都出席了會議,年富力強的麻天祥、王亞榮、董群、鄧子美、朱明忠、張總等先生,以及一批中青年學者和博士生也參加了會議,此外,佛教界的一批法師也與會出席,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1期2013-08-15
- 東晉釋道安“彌天”名號之探究
432000)釋道安(312—385),東晉名僧。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十二歲出家,后受具足戒,游學四方,事佛圖澄為師,以辯解知名。佛圖澄圓寂后,他憂慮北方兵亂,率眾南下,行至新野,分張徒眾。自率一干人定居襄陽,在此弘法十五年,道業(yè)隆盛。太元四年(379年),前秦苻堅攻陷襄陽,釋道安與襄陽名士習鑿齒一并被擄至長安。道安居長安五重寺,繼續(xù)他的譯經弘法事業(yè),直至公元385年,圓寂于此。在中國佛教史上,道安享有“彌天”的雅稱。一、“彌天”的佛教典故“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3期2013-08-15
- 習鑿齒與釋道安是學術伙伴
(湖北文理學院 道安研究所,湖北 襄陽 441053)習鑿齒(317—383),字彥威,湖北襄陽名士。釋道安(312—385),晉冀州安平國扶柳縣人,東晉佛教學者。公元365 年,道安受習鑿齒之邀,南下襄陽,在襄陽領導了中土的般若學研究,他以三玄(老、莊、易)解釋印度佛教般若學,促進了佛、道、儒的融合,加速了印度佛教民族化的過程,使印度佛教適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中國三大文化之一。而道安這一壯舉,事事離不開習鑿齒的輔助。自道安到襄陽后,兩人成了學術交流的親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4期2013-08-15
- 道安——佛教民族化的重要奠基人①——紀念道安大師誕辰1 700周年
集會紀念東晉高僧道安誕辰1 700周年,重溫這位大師從河北到襄陽再到長安的非凡經歷和事跡,緬懷他一生為推進佛教實現(xiàn)民族化所做出卓越貢獻。一、佛教民族化的歷程和道安佛教發(fā)源于古印度,在公元前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經過適應中國環(huán)境、國情,與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相結合的民族化歷程,逐漸演變?yōu)橹袊拿褡遄诮讨?。這一漫長的歷程,大體經歷了四大階段:一、從兩漢至西晉(公元前后至4世紀初)——佛教傳入和初傳;二、東晉和十六國時期(4世紀初至5世紀初)——佛教向社會各階層迅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1期2013-08-15
- 從道安對佛教發(fā)展的貢獻談對外來文化應有的態(tài)度
100871)道安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高僧。他對佛教在中國的順利發(fā)展起過重要的作用。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帶著深深的印度文化的痕跡。它進入中國后得到改造,并能在中國站住腳,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種主要形態(tài),與佛教進入中國后一些最初傳播佛教文化的人對它的態(tài)度及相應行為有關。即與當時一些僧人對佛教經典的翻譯、整理、解析或研究有關,與中國人如何改造吸收佛教思想有關。道安就是較早在這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榜樣,其中有很多做法直到今天仍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3期2013-08-15
- 釋道安與僧尼軌范
律有回應意識是至道安(312—385 年)法師時才開始的。道安認為,盡管大法東流,而佛教戒律卻至為不全,“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2]卷9《漸備經十住梵名并書敘第三》僧團業(yè)已成立,而維持僧團的制度卻不完備。道安“住長安五重寺,僧眾數千,大弘法化?!保?]《釋道安》所以,對律藏的迫切需求是規(guī)模頗具的僧團最為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道安焦慮說:“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猶樹之有根,常以深恨。”[2]卷9《漸備經十住梵名并書敘第三》從《比丘尼戒本所出本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6期2013-08-15
- 論道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目錄、義理、譯經之三大貢獻
北朝佛教史》中對道安有一總體評價:“至若高僧之特出者,則其德行其學識獨步一世,而又能為釋教開辟一新世紀?!瓥|晉之初,能使佛教有獨立之建設,艱苦卓絕,真能發(fā)揮佛陀之精神,而不全藉清談之浮華者,實在彌天釋道安法師。道安之在僧史,蓋幾可與于特出高僧之數矣?!保?]107道安(312—385),出生于常山扶柳縣(今河北冀縣西南人)的一個讀書人家庭,遭世亂而早喪父母,受養(yǎng)于外兄孔氏,七歲始讀書,十五歲時對五經文義已有通透把握。道安年十二披剃為僧,后事佛圖澄為師,深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3年4期2013-08-15
- 道安晉聯(lián)手甲骨文首發(fā)云計算系列新品
管理領域領軍企業(yè)道安晉資訊技術(北京)有限公司(Daogene),在北京共同發(fā)布了基于甲骨文云計算平臺的客戶體驗系列產品,包括Right NowEndecaFatwireInquireATG Livehelp等。此次,作為甲骨文客戶關系及體驗類產品亞太地區(qū)核心戰(zhàn)略合作伙伴,道安晉聯(lián)手甲骨文共同向中國地區(qū)客戶發(fā)布了代表全球高水平的客戶體驗產品,并展示了中國首個也是其正在運營的覆蓋整個亞太地區(qū)的跨國呼叫中心系統(tǒng)。雙方此次推出的一系列云計算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擁有很
數字通信世界 2013年1期2013-04-08
- 道安:印度佛教中國化的第一人
(湖北文理學院 道安研究所,湖北 襄陽 441053)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特征,是要在佛教理論上融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理論上形成中國自己的佛學。但是,要使印度佛教演變成中國佛教,單純在理論上融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不夠的,它還要在管理體制上、組織上、制度上,包括信仰方式上都打上中國文化的烙印,才稱得上“中國化”。而道安在創(chuàng)立中國佛教時,卻考慮得十分全面,在這幾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最終功德圓滿,全面解決了中國化問題。一、從管理體制上提出了“依國主立佛法”的原則道安于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2年9期2012-08-15
- 釋道安彌勒信仰原因探析
100872)釋道安彌勒信仰原因探析鄭慶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 100872)東晉名僧釋道安是我國彌勒信仰的鼻祖,在佛教信仰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結合佛教經典中的彌勒形象和道安的個人經歷來分析,道安產生彌勒信仰的原因有三:彌勒經典所宣揚的彌勒入世救世形象與道安的入世性格相符,使道安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彌勒信仰;有部宗匠向彌勒決疑的傳說為道安提供了效仿事例;道安偏愛般若學,向彌勒請示般若性空之義才是其誓生兜率的主要原因。對比分析彌勒信仰和賓頭盧信仰的差異,可進
江淮論壇 2011年2期2011-11-21
- 道安佛教哲學思想探微
442000)道安佛教哲學思想探微袁仕萍1,謝光輝2(1.襄樊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2.湖北醫(yī)藥學院 體育教研室,湖北 十堰 442000)佛教最初在中國的流傳,主要有兩大系統(tǒng):一為安世高系,此系重禪法,歸實踐宗教一類;二為支婁迦讖系,此系重義理,以宗教理論為主。道安佛教哲學思想的形成是在獲得般若經的譯文后逐步形成的。道安佛教哲學思想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無在元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二是崇本息末;三是據真如,游法性。道安對佛教義理的揭示和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1年6期2011-08-15
- 論道安之“五失本,三不易”翻譯觀
450015)論道安之“五失本,三不易”翻譯觀黃 靜(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外語系,鄭州450015)詳細闡述道安最具代表性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主張,并對道安身處的社會歷史背景作出了分析,同時基于對其所處歷史大環(huán)境的分析以及前人翻譯經驗的總結,進一步闡明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譯觀的內涵以及對我們的啟示。道安;“五失本、三不易”;文與質;質與量一、引言自西漢末年佛教翻譯肇始,到唐代佛經翻譯達到鼎盛時期,這幾百年間大師輩出,道安便是其中之一。釋道安(3.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1年10期2011-08-15
- 道安僧團管理探析
441053)道安僧團管理探析袁仕萍(襄樊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樊 441053)魏晉時期佛教僧團規(guī)模有了大規(guī)模的擴大,出現(xiàn)了眾多典型的佛教僧團,開始了中國化佛教僧團的發(fā)展。道安于恒山建寺傳教,組建僧團,其時僧團管理主要表現(xiàn)在三方面:一是常宣法化;二是以德自任;三是不依傍時流。在襄陽十五年,道安實施了兩大措施:一是決定沙門以釋為姓;二是譯傳戒律,制定中國化的僧團制度。在處理僧團與世俗政權之間,道安則確立“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與“教化之體,宜令廣布”原則。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0年6期2010-08-15
- 莫高窟第276窟《行香說偈文》與道安的行香之法
說偈文》可能就是道安制定的行香之法。關鍵詞:莫高窟第276窟;行香;《行香說偈文》;道安;五分法身中圖分類號:K870.6;B9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09)01-0016-05隋代第276窟東西進深3米;南北寬3.2米,以精美的疏體畫而聞名,南壁通壁畫阿彌陀佛說法圖,北壁通壁畫彌勒菩薩說法圖,西壁龕外兩側畫維摩詰經變(南側文殊菩薩,北側維摩詰),東壁門兩側各畫天王一身(南側毀)。維摩詰畫像的前方有一方用土紅色墨書寫的兩行文字:
敦煌研究 2009年1期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