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及自然災害安全常識、強化防災減災教育是順應新形勢下大學生安全教育需求的重要舉措。當前,國內高校還需進一步加強針對自然災害的安全教育通識課程建設。文章以自然災害與個人安全課程為例,介紹課程的整體建設方案,包括內容設置、教學拓展和考核方式,總結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和不足,以期為高校安全教育通識課程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自然災害;安全教育;防災減災;教學經驗;通識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1-0035-05
引言
大學很美好,安全是保障。踏入理想的大學校園,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目標。然而,由于缺乏社會經驗,當前我國部分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淡薄,在校內外的學習和生活中會不同程度地遇到一系列安全問題,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網絡安全和國家安全等方面[1]。其中,自然災害作為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在部分高校教育與教學實踐中卻較少受到關注,導致學生普遍缺乏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更遑論提高學生的自然災害安全防范能力[2-4]??茖W地認識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應對自然災害的安全防護措施,對大學生個人安全至關重要。因此,高校亟須開展自然災害安全教育工作[5]。
自然災害是指由自然界異常變化引起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存環(huán)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現象[6-7]。因頻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每年都會發(fā)生人員傷亡和遭受財產損失,這不僅阻礙了受災地區(q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影響了當地群眾生活幸福感的提升。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專業(yè)所長,于所在學校開設自然災害與個人安全課程,目的是講授必要的自然災害知識,增強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護能力,從而更好地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全面概述自然災害與個人安全課程的整體框架構建,深入剖析該課程的基本設置,包括教學內容、課堂拓展和期末考核等模塊;詳細介紹該課程的建設經驗,包括引入時事熱點、觀看大量災害視頻、融入課程思政等內容,以期為高校安全教育通識課程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課程概況
自然災害是全球性的挑戰(zhàn),威脅全人類的生命安全,因此防災減災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全球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發(fā),人口增長和經濟發(fā)展進一步加劇了災害損失。因此,災害教育引起了各國人民的重視,中國亦不例外。盡管如此,當前國內部分高校在防災減災教育的理論研究、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yǎng)上仍有不足,難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2]。因此,探索有效的科普方式,加強國民災害與安全教育以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能力顯得尤為重要[3]。在此背景下,開設自然災害與個人安全課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以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的安全。
自然災害與個人安全課程的教學核心是“災”和“安”二字。展開來講,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各類自然災害的概念、特點、成因和危害,學習基本的安全防護與救生方法,以便在自然災害來臨時懂得自救與互救。本課程教學主要通過課堂講解和討論、觀看災害視頻、學生課后查閱文獻與思考以及提交課程考核報告等方式進行。學生的成績由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個人筆記等,占總成績的30%)和期末總結報告成績(占總成績的70%)兩部分構成。推薦學生使用的參考書為國內自然災害研究專家陳颙和史培軍編著的《自然災害(第4版)》[8]。作為通識教育內容,該課程不限專業(yè)和年級,面向全校學生開放選修,每學期開設2輪,每輪共8周16個學時,修滿計1個學分。
二、課程設置
(一)內容設置
根據教學安排,本課程分5個部分進行講解。
1.自然災害與個人安全整體介紹
本部分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自然災害和安全防范的相關內容有宏觀全面的了解,內容包括:自然災害的概念、危害、成因、特點、分類和分布;自然災害的防護和應對措施;自然災害監(jiān)測、預報與風險評估相關的研究進展。以上內容基于大量自然災害案例進行講解,重點介紹地震、洪水和臺風等典型災害,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和危害,學習防范與減輕自然災害的基本方法,了解當前自然災害與防災減災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2.地質災害與個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主要類型和分布特點,目前應對地質災害的安全防護措施。重點對地震的基本概念和預防措施,地震預警的概念與原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特點和逃生方法等進行講解。學生學習該部分的內容,能夠深入了解地質災害的成因、危害和特點等,學習防范與減輕地質災害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提高地質災害的安全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從而保障自身安全。
3.氣象災害與個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洪水、臺風、龍卷風、暴雨、雪災、干旱等氣象災害的概念、成因、特點、危害以及防災與減災措施等,重點對臺風和洪澇災害進行講解。學生學習該部分的內容,能夠深入了解氣象災害的成因、危害和特點等,學習防范與減輕氣象災害影響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應對氣象災害的避險與自救能力。
4.海洋災害與個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嘯、赤潮、離岸流等典型海洋災害的基本概念、成災機制、分布特點以及安全防護等,重點對風暴潮、海嘯和離岸流等災害進行講解。學生學習該部分的內容,能夠深入了解海洋災害的成因、危害和特點等,學習典型海洋災害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自救方法,提高應對海洋災害的避險與自救能力。
5.生物災害與個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物災害的種類、特點和成災機制等,以及生物災害的防范措施。學生學習該部分的內容,能夠對生物災害的類型、成因、危害和特點等有基本的了解,掌握生物災害的防范措施。
(二)教學拓展
通過開展一些必要的教學拓展活動,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根據教學內容與進度安排,本課程可以靈活設置如下拓展活動。
1.災害選題與分組匯報
組織學生自由組建不同的研究小組(以5人左右為宜),每個小組根據選定的自然災害類型確定研究主題,并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對選定主題的講解任務。這一教學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自然災害與安全防護相關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資料收集、PPT制作、團隊合作以及個人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2.安全知識隨堂答題與講解
為檢驗學生對自然災害和安全防護相關知識的學習效果及掌握程度,可整合公開資料并建立包括選擇題、判斷題和問答題等題型的安全常識題庫。通過隨堂答題與講解,加深學生對自然災害與安全常識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還可以舉辦安全知識競賽,對排名前列的學生進行表彰。
3.觀看災難電影,分享觀后感
災難電影不僅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而且可以傳遞珍愛生命和敬畏自然的理念。因此,本課程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觀看一部與自然災害相關的主題電影,撰寫觀后感并發(fā)送至課程學習群。在后續(xù)的課堂教學中,隨機邀請學生分享觀后感。災難電影能為學生展現嚴重災害到來前后的場景,有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災害的理解,觀影分享活動既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三)期末考核
基于自然災害的四大類別和自身所學專業(yè),由學生自主選定某一災害類型,結合個人經歷或見聞,從自然災害介紹與安全防范等方面展開論述,撰寫課程收獲及個人感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論述報告。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深入學習感興趣的災害類型,進一步提升他們對自然災害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教學經驗
基于對本課程的多次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學習反饋,筆者總結出如下教學經驗。
(一)重視課堂紀律
作為通識課程,本課程難度不大,但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課程開講前,教師要強調課堂紀律,說明課程建設目的、教學內容設置以及期末考核方式。實踐發(fā)現,學生對于剛講過的知識常常是“左耳進,右耳出”。但教師進行短時的知識回顧后,大多學生可正確回答問題??梢?,多數情況下,不是學生的記憶力不好,而是學生“不走心”——沒有真正地用心去記。在課程評價中,有學生反映本門選修課程過于嚴格,聽本課程要比其聽專業(yè)課還要認真。因此,有學生在教學評價中打分偏低。筆者認為這是正常現象,教師不能為了迎合少數學生而改變開課的初衷。如果課堂紀律松散,即便教師在講臺上盡心盡力地講課,學生卻心不在焉地做其他事,這樣的教學收效甚微,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做出合理調整,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認真聽課。學生只有認真聽課并有所收獲,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二)進行巡視講課及師生互動
授課過程中,教師除了站在講臺上講課,也應在恰當的時機走下講臺,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度,并對分心走神的學生形成有效監(jiān)督。必要時,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隨機抽查提問,提高學生的聽課專注力,并檢驗他們的聽課效果。這種邊巡邊講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學生缺課、上課玩手機、看課外書或做其他作業(yè)等現象。此外,巡視講課還方便教師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例如,在第一課中,教師開展猜字謎游戲、組織學生介紹災害經歷和個人的思考與感悟等,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知識回顧與課堂總結
開始上課前,教師可安排3分鐘自習時間,引導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學過的內容,然后隨機抽查1~2名學生,總結上節(jié)課程的知識點。課程結束前,預留5~10分鐘時間,讓學生梳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抽取學生進行分享。這種方式不僅促進前后兩次課程內容的銜接,而且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可推廣應用于其他課程教學中。
(四)建議學生做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為進一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建議學生隨堂記筆記,并將學生的課堂筆記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進行考核。這種方式有三個方面的作用:其一,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聽課專注度,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分心走神、玩手機或做其他作業(yè)的情況發(fā)生;其二,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到課的情況,不需要額外花時間考勤,降低缺課學生的人數;其三,筆記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與聽課效果,可作為學生平時成績、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的依據。通過該措施的實行,學生聽課的抬頭率明顯提高。不過,凡事過猶不及,教師要提醒學生做筆記的方法,提倡只記重點和疑難點內容,以避免學生只專注于做筆記而忽略聽課內容。
(五)融入課程思政內容
自然災害涉及救災、防災與減災等方面的內容,可挖掘出諸多課程思政元素。例如,在講解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災害案例時,介紹“可樂男孩”薛梟、“敬禮娃娃”郎錚以及歌曲《稻香》的創(chuàng)作背景,融入樂觀向上、知足常樂和珍惜當下的思政內容;在講述2019年四川涼山森林大火導致30名救火英雄犧牲的災害案例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向逆行的英雄致敬;在介紹2021年鄭州暴雨洪災案例時,播放感人的救災視頻,融入互幫互助、共渡難關的內容;在介紹2022年四川彭州河道山洪致人死亡事件時,融入敬畏自然、遵紀守法等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根據授課進度,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有效關聯社會事件,從而達到自然、順暢地融入課程思政的目的,不能為了思政而思政。
(六)緊跟時事熱點,開展多途徑學習
受課時、上課時間和教學場地的限制,本課程暫不具備開展實踐教學的條件。為了彌補實踐方面的不足,筆者緊跟時事熱點,搜集大量國內外自然災害的新聞報道及自救逃生視頻,并將這些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這種做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聽課專注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此外,本課程建有在線學習群組,方便收發(fā)教學消息并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間,該學習群組還促進了在線教學的順利開展。
四、課程展望
本課程自2022年春季學期開設以來,至2024年上半年已開課10次,有近1000名學生選修?;谡n程建設經驗,為發(fā)揮學校區(qū)位優(yōu)勢和海洋研究特色,筆者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設了海洋災害與安全防范公選課程,重點對各類海洋災害進行深入介紹,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大多數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主要集中在講課認真程度、視頻與時事相結合、安全知識的學習與收獲等方面,表現出較多的正向反饋與積極評價。
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本門課程還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缺乏必要的安全演習實踐。受限于課時和場地條件,本課程為理論課程,缺少必要的安全實踐演練。條件許可情況下,可邀請當地消防部門、醫(yī)護人員、基層民警或減災專家授課、模擬和演練,幫助學生進一步將課堂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安全防護能力。二是因片面追求上課進度而忽略知識的傳遞效果。根據學生反饋,大多數學生從未深入了解過自然災害相關的知識,教師有時講課速度過快、講解的知識點過多,導致來不及做筆記,希望教師講得慢一些。因此,教師有必要循序漸進,從而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自然災害案例視頻的選擇與播放順序有待進一步調整,需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做出合理安排。這些問題在后續(xù)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持續(xù)完善與改進。
自然災害與安全科普教育任重道遠。當前,學生普遍缺乏對自然災害的系統認識,建議高校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防災減災科普教育的宣傳力度,以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與應急逃生能力。此外,極端天氣影響下,我國近幾年洪災頻發(fā),掌握游泳技能對個人安全至關重要。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將游泳技能作為專業(yè)必修課程或者畢業(yè)條件來進行考核,以提高學生的安全自救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廖良.新形勢下大學生安全意識狀況及教育對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2):195-196.
[2] 秦琴.我國防災減災領域學科發(fā)展及其專業(yè)設置:從學位管理制度談起[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14,16(4):90-94.
[3] 王艷君,王國杰,邵曉華.《自然災害學》課程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高教學刊,2016(14):65.
[4] 韋杰,朱婭秋,羅娜.高等學校開設災害地理學通識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4):189-190.
[5] 石云,張達,殷娜,等.國家級一流線上線下混合式本科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自然災害概論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25):58-61.
[6] 史培軍.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1996(4):6-17.
[7] 黃崇福.自然災害基本定義的探討[J].自然災害學報,2009,18(5):41-50.
[8] 陳颙,史培軍.自然災害[M]. 4版.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