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主題式情境問題設計存在簡單羅列問題、沒有精準錨定核心知識、“思政”本色缺失、問題探究性活動性不高等問題。優(yōu)化主題式情境問題設計就要做到基礎性和深度性、精準性和整體性、理論性和實踐性三者的統(tǒng)一。
關鍵詞:主題式情境" 分層教學法" 三個統(tǒng)一
主題式情境教學是基于新課程新教材,強調在主題情境中啟發(fā)學生思考,注重問題探究,使教學設計情境化、整體化和系統(tǒng)化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主題式情境教學強調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以設計的問題串為紐帶,將知識與情境有機結合,進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主題式情境問題設計是否科學,關乎能否打造出高質量的課堂。一些教師在探索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實踐中,問題設計存在簡單羅列問題、缺乏層次性,沒有從整體視域下錨準核心知識,“思政”本色缺失、課堂沉悶,問題探究性和實踐性不高等情況。
一、基礎性和深度性的統(tǒng)一
分層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知識基礎等各個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智慧課堂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水平,實施“量體裁衣”,設計不同層級的問題,既能使所有學生達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基本要求,又能促進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得到進一步提升。教師通過設計不同層級的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積極思考融入課堂教學,使每個層級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深度教學是相對于淺層教學而言,指向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教師不能只著眼于基礎性知識,還要在教學中巧設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評價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教師在設計主題式情境問題時要做到基礎性和深度性的統(tǒng)一。
例如:在復習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時,筆者以“羲和探日”為主題情境,設計了一串由淺入深的問題,既有基礎知識又有深度拓展的題目。①結合材料一,人類對太陽的認知體現(xiàn)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你怎么區(qū)分?兩者有何關系?②“羲和探日”屬于人類的哪種活動,你是如何判斷的?③結合材料三,請你談談實踐對探日重大成果取得的基礎作用。 ④在研究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wěn)定度衛(wèi)星平臺時,關于采用哪種設計為什么會產生不同意見?這兩種觀點都對嗎?⑤為什么說人類探測太陽的歷程也是追求真理的過程?⑥我們青年學生要如何追求真理呢?這六個問題的設計既培養(yǎng)識記、理解、應用的低階思維又培養(yǎng)分析、評估、創(chuàng)造的高級思維,問題設計有階梯性,既關注一般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滿足較高水平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做到基礎性和深度性相統(tǒng)一。
二、精準性和整體性的統(tǒng)一
高中思政課教學容量大,教學時間緊張,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精準對標、精準備考,這對一線教師來說是個考驗。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奧格登·林斯利提出了精準教學。教師在實施主題式情境教學中更需要精準教學。教師要依據(j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卷的命題情況精準錨定重點、難點、高頻考點等,以這些“熱點”為主題實施情境教學,精準設計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從而切實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在開展主題式情境問題設計時,除了關注這些“熱點”外,還要關注問題排列次序、情境的選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活動的設計等,既要關注考點還要兼顧課堂整體設計。教師要從大單元教學的視角,處理好考點和課堂整體設計的關系,從整體上綜合考慮各種要素設計好教學。[1]
例如:在統(tǒng)編高中思想政治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四課第二框《明確概念的方法》教學中,在設計“下定義的要求”這一教學重點時,融合了新的時政熱點“新質生產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設計了表格式問題。
根據(jù)“新質生產力就是新的高水平現(xiàn)代化的生產力”這一定義,按照表格要求進行小組合作改編:
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要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思政課要堅持理論為先,保持一定的理論深度,將馬克思理論講透,讓學生感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讓學生真懂真信。高中思政課堅持理論育人的同時,還要實踐育人。教師可以多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生耳濡目染,能獲得更多深刻認識,更加認同黨的理論、路線等。高中主題式情境問題設計時要做到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tǒng)一。這樣可以克服單一理論教學的沉悶,在實踐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政的熱情,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理論認識。
例如:在統(tǒng)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八課第三框《法治社會》教學中,筆者課前讓學生查閱城市養(yǎng)犬管理條例,在講授法治社會的內涵和表現(xiàn)這一知識點時,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某社區(qū)召開會議,準備根據(jù)相關法律和當?shù)胤ㄒ?guī)制定文明養(yǎng)狗公約,養(yǎng)狗方、不養(yǎng)狗方、保潔員、物業(yè)公司等多個角色發(fā)表意見。請你選擇一個角色,說說你的看法。學生根據(jù)選擇的角色暢所欲言,因為課前了解了養(yǎng)犬條例,學生討論熱烈暢通,課堂氛圍很融洽。最后在學生們的協(xié)商中,制定出社區(qū)文明養(yǎng)狗公約。在這場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深刻感受到法治社會是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
總之,主題式情境問題設計不能脫離基礎知識,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能夠培養(yǎng)學生素質和能力。同時,在考查學生掌握重點知識的同時,問題設計還要有廣度,能夠拓展學生視野,增長知識能力。問題設計不能脫離思政本色,要有理論價值引領,在實踐活動中能夠讓學生體驗價值,從而認同理論。
參考文獻:
[1]黃少魯.大單元教學:推進思政課一體化的有效抓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