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班級中常有一些學生游離于集體之外,仿若“局外人”的存在。教師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尋找解決辦法,積極幫助學生轉化角色,以實現教育的公平。
[關鍵詞] 班級管理;角色轉化;“局外人”
班級里總會出現千奇百怪的學生,很多學生讓教師印象深刻并不是因為出眾的成績或是高尚的品格,而是因為“學習習慣差”“行為習慣差”“孤僻”等種種負面評價。長期以來,負面的評價演化成“標簽”,學生則會被“標簽”所影響,默認自己在班級內的角色,逐漸被邊緣化。這一類被漠視的學困生群體在班級內就成為“局外人”。本文將嘗試分析班級“局外人”的成因,并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
一、班級“局外人”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失誤
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位,承擔著教育孩子的責任,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家庭教育的失誤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成為班級的“局外人”。
1.教育理念有分歧
在面對父母雙方不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時,孩子可能會感到困惑,不知道該遵循哪種價值觀,這種混亂可能會造成不安全感和焦慮。而家庭教育理念的分歧必然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和緊張,這種緊張的關系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2.家庭氛圍緊張
家庭氛圍的和諧程度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身心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低階段的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得到滿足,才會發(fā)展更高階段的需要。只有和諧的家庭氛圍,才能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如果安全需要和愛與歸屬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孩子極易形成膽小、恐懼、消極、自卑的個性。
3.家庭經濟困難
家庭經濟困難可能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落差,導致他們在與同伴相處時形成自卑心理,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善交流或虛榮心強。同時,家庭經濟情況也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道格拉斯通過對英國中學生大規(guī)模追蹤研究指出:“那些身穿漂亮衣服,顯得干凈、整潔的兒童,以及教師認為來自‘優(yōu)良’家庭的兒童,往往容易被列入高于他們實際能力的檔次上;而那些被認為來自‘不良’家庭的兒童,則往往被列入低于他們實際能力的檔次上?!焙竺孢@部分學生如果在校沉默寡言,則極易淡出教師的視野,逐漸成為“局外人”。
(二)學校教育的疏忽
1.評價標準單一
新課程標準強調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但應試教育大背景下教師與家長仍然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父母總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評定孩子的優(yōu)劣,教師也過多地使用總結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只看結果的評價往往片面、不合理,會讓學生變得敏感脆弱,失去學習動力,缺乏自信,從而逐漸成為“局外人”。
2.“標簽效應”影響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否定性評價會給學生貼上負面標簽。標簽逐漸被學生內化,變成了預言,導致學生表現出與標簽相符的行為能力,這就是“標簽效應”。同時,貼標簽本身也在限制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負面標簽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游離在班集體之外。
(三)個人因素
自身性格或身體上的缺陷,也易導致與班集體格格不入。這類學生往往自我效能感較低,不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在班級內存在感弱。教師不進行正面引導,可能導致其生存環(huán)境惡化,最終誘使他們成為“局外人”。
二、班級“局外人”應對措施
(一)家庭教育層面
1.統(tǒng)一家庭教育理念
溝通是建立統(tǒng)一教育理念的基礎。家庭成員間應分享彼此的觀點、期望和價值觀,共同制定規(guī)則和紀律,確保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保持一致,避免產生分歧。家長應該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格,并在教育方法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家庭教育理念應該是動態(tài)的,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變化而逐漸調整。家庭成員應該定期反思和討論他們的教育理念,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2.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學生心靈的港灣,是學生安全感的來源,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學生轉變角色與健康成長。
首先是充分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多一些過程性評價,多給予正向反饋,鼓勵孩子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和生活,面對孩子的過錯保持冷靜,共同分析原因、商討解決辦法,不情緒化。其次是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起到充分的榜樣示范作用,例如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與學習習慣,為孩子的校園生活打下基礎。最后是直接表達情感,這使孩子感受到重視和珍惜。也要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愛的是孩子本身,沒有外在的附加條件。
當孩子在家庭中找到歸屬和力量,在面對困難時就能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從而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
3.增強家校溝通意識
學校與家庭是教育的兩個主體,承擔著同等的育人責任,是相輔相成的。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家校及時溝通,才能了解具體情況,尋求解決方法。家校間要做到真誠相待、互相信任。教師與家長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因此,家校統(tǒng)一陣營,互相理解,能夠為師生的溝通奠定基礎。學校要多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家校溝通。
有效的家校溝通有利于快速鎖定班級“局外人”,并從家庭與學校兩個層面介入,促進學生轉變角色。
(二)學校教育層面
1.做到“去標簽化”
在班級管理中,盡量不給學生貼上片面的標簽,以形成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要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過度追求“共性”而忽視“個性”會影響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教師應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不給學生貼標簽。
2.建立多元評價機制
首先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為了讓學生不斷地進步,而不是為了一次考試的分數。因此,評價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要把促進學生發(fā)展作為評價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眼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其次是堅持多元評價,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多元評價機制是對傳統(tǒng)單一評價模式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體現評價的全面性。要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全面、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體系。
3.改善生存環(huán)境
(1)發(fā)展積極向上的同伴關系。每個人都有與人相處的經歷,兒童時期尤其如此。大量文獻表明,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及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同伴關系作為小學生的一種重要關系,能夠幫助學生轉變行為乃至思想。兒童對同伴有著明顯的依從性,絕大多數孩子哪怕不知道某一行為是否正確,也會選擇與絕大多數同伴保持一致。當教師發(fā)現某一個學生出現了“局外人”的境遇,則需要積極干預。首先是幫助該學生樹立個人的社交形象,其次要挖掘該學生的內在潛能,引導同學們去發(fā)現他的閃光點,這樣他就會逐漸被同伴所接納。
(2)建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扮演著多種角色,例如引導者、補償者、中介人、仲裁者、支持者,等等。教育學家顧明遠說:“優(yōu)良的師生關系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p>
教師與學生應該處在平等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對 “局外人”時,要做到尊重、信任。教師的尊重可以使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從而愿意去展示自我、實現自我。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自我的評價完全依賴于教師,他們往往會根據教師的話語、眼神、動作來判斷教師對自己的情感,教師的尊重可以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另一方面,學生尊重教師,可以增加教師的成就感與使命感,從而與學生和諧相處。當教師作為榜樣給予了“局外人”充分的尊重與信任,班內的風向也就自然而然地改變了。
4.激發(fā)自我效能感
班級中的“局外人”容易被同伴、老師所忽視,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往往都相對消極,總覺得自己無法獲得成功。這一類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己能否做成某事的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感的強度決定了個體自身努力的程度和面對困境的態(tài)度。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強,自信心就越強,也越能堅持不懈和忍受挫折。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鼓勵學生,讓學生積累成功的經驗。
(1)樹立自信?!熬滞馊恕蓖J為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很難成功,因此,幫助他們體驗成功、樹立自信顯得尤為重要。個體的自我認可度可以通過體驗成功得到提高。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優(yōu)勢,設計各式各樣的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從而增強其自我效能感。
(2)正向激勵。正向激勵是指為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動機而進行激勵或褒揚等,主要通過對學生行為的正面強化,使學生以一種愉快的心情繼續(xù)其行為,并進一步調動其積極性。在激勵學生的時候,要找準時機,及時表揚。
(3)榜樣示范。觀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情,觀察父母,觀察老師,觀察同學等等,可參考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讓“局外人”有榜樣可以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問題要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鼓勵和表揚,從而強化其對正確行為的認同感,抑制其對消極行為的效仿,使學生得到一定的成長。
5.善用關懷倫理
面對性格或身體有缺陷的學生,教師尤其要善用關懷倫理,做到時刻關注學生。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教師要引領學生精神成長”。對每個學生都要給予精神關懷,讓學生獲得豐盈的情感體驗,為其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礎。關懷倫理強調對他人的關愛以及在人際關系中的責任,與我國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不謀而合的。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必有其原因,一味“嚴加管教”只會適得其反。所謂關懷,并不是一種浮于表面、流于口頭的形式,而是發(fā)自內心、在實踐中真心投入、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的。
關懷從傾聽開始。教師真正地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表達,或傾聽學生之間的對話,關注并了解學生的想法。傾聽學生說話是關懷學生的核心。通過傾聽,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
仔細觀察也同樣重要。在“局外人”處境的學生情緒表露往往比較極端,或張揚或內斂,教師要學會察言觀色,觀察學生的表情,感受學生的情緒,捕捉學生的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處境,這些都是關懷行為。
最后,當教師付出關愛時,也要時時跟進,接收學生的反饋,以確保這種關懷是自然的、有效的。
參考文獻
[1]金紅波.城郊小學數學學困生個案分析及轉化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28):19-21.
[2]王強薇.班級“局外人”的危害、成因、預防與改善[J].吉林教育,2022(6):29-30.
[3]黃蘭.大學生高等數學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