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嘯天
摘要:實施基于史料選取與研習的教學活動,能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人教版新教材高度關注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為更好地契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新教材特點,教師要為學生選取閱讀所需史料,引導學生進行研習,提高學生研習、運用史料的能力,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開展以史料選取和研習為核心的學習活動,發(fā)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選??;研習;問題設計;實證素養(yǎng);解釋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8-0113-04
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選取與研習是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素養(yǎng),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教師基于史料的問題設計主要是驗證既定結論,落實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為充分發(fā)揮史料的作用和價值,教師要認真選取和研習史料,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研習和理解史料,培養(yǎng)學生正確歷史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選取與研習策略進行論述。
1.豐富歷史課程資源
史料是重要的歷史課程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史料選取與研習,能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zhì)量,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基于問題設計的史料選取與研習,能豐富歷史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探究歷史、認識歷史、理解歷史。
2.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
在學生意識到史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史料選取和研習中學會收集、分類和辨析,培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圖片史料具有直觀性特點,能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文字史料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
3.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在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史料和設計相應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史料的作用和價值。就史料閱讀而言,就是讓學生將史料作為閱讀素材,與史料對話和交流。在引導學生閱讀史料的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具有啟發(fā)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以深化學生對史料的理解。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離不開問題設計,問題設計是將史料作為還原和理解歷史的證據(jù),通過史料的閱讀和理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史料蘊含的價值進行發(fā)掘[1]。
1.“兩張皮”現(xiàn)象較為突出
史料研習包括查找、篩選、理解和分析史料,以及從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2]。然而,在史料實證中,部分教師基于史料問題的設計還存在史料運用不當?shù)膯栴},導致史料與所設計的問題缺乏邏輯關系和關聯(lián)性,出現(xiàn)“兩張皮”的現(xiàn)象。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時,部分教師所選用的史料缺乏價值,不利于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例如,在“當代中國的外交”教學中,有位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第26屆聯(lián)大通過恢復我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提案時的歡呼場景,要求學生回答這一事件發(fā)生在哪年,我國從此在聯(lián)合國發(fā)揮的作用有哪些。這樣的問題設計與史料“兩張皮”的現(xiàn)象較為突出,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需要借助史料。由此可見,該問題設計對史料運用的價值不足,未能引導學生深入發(fā)掘史料的價值。部分教師設計的問題沒有圍繞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重難點,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史料。
2.史料失真問題時有發(fā)生
在設計問題和選取史料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同時要注重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3]。然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失真問題時有發(fā)生。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理解二戰(zhàn)的爆發(fā)與西線形勢,有位教師給學生呈現(xiàn)的漫畫內(nèi)容是:希特勒以牙醫(yī)的身份叫下一位病人(英國),墻上掛著幾頂帽子,上面寫著不同國家的名字。英國是最后一個病人,希特勒既是牙醫(yī)也是兇手,被他治療過的病人都會死亡。英國作為最后一個病人,手里拿著與希特勒相同的工具(武器)。教師提問:“結合漫畫中的帽子和鉗子思考,英國是否放棄了綏靖政策?”學生通過漫畫能輕松獲得英國放棄綏靖政策的答案,因為漫畫暗示英國已經(jīng)放棄綏靖政策,開始采取強硬態(tài)度對抗希特勒。
1.史料選取策略
高中歷史課堂選取的史料應做到全面、權威、多樣且具有代表性。換言之,選取的史料不要拘泥于教材,而要從不同渠道選取,拓展史料選取渠道。同時,所選取的史料形式要多樣,可以是歷史文獻,也可以是歷史圖片,還可以是民間傳說和藝術作品。同時,所選史料要具有代表性,能夠突出教學重點,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具體而言,就是結合教學目標,從不同角度選取史料,通過精選史料,充分借助史料的信息,將史料的作用和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為設計問題提供依據(jù),使得所設計的問題具有較強的層次性和關聯(lián)性。例如,為了引導學生思考近代中國為什么要選擇憲政,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相關史料,并根據(jù)史料進行設問[4]。史料1: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設計的問題是:結合當時的國情,你認為魏源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主張?這段史料出自《海國圖志》,是清朝魏源所著,它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在該書中詳細介紹了西方制度的運作方式,包括代議制、選舉、議會等,并強調(diào)了憲政對于國家繁榮的重要性。史料2:臣竊維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中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設計的問題是:西方列強在近代以來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進行了哪些侵略?這些侵略對當?shù)氐纳鐣⒄?、?jīng)濟和文化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清政府在面對西方列強侵略時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當時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你認為當時的清政府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應對西方列強的侵略?這些措施對當今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有哪些借鑒意義?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憲政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維護憲政的基本原則和價值?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特點,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這段史料出自《籌議海防折》,是李鴻章在1874年向清朝皇帝提交的一份關于海防建設的報告。史料3:中華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等民主人士主張建立憲政體制,實行三權分立、選舉制度等民主制度。設計的問題是:中華民國時期為何要建立憲政體制?這段話出自《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文,表達了孫中山等民主人士的主張。以上史料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中國近代憲政運動的歷史背景、發(fā)展過程和重要影響,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相互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5]。
再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二戰(zhàn),教師可通過展示漫畫,讓學生初步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德國發(fā)動的戰(zhàn)爭攻勢,思考法國、比利時、丹麥等國家為何迅速失敗。此外,關于不列顛空襲的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非常熟悉。此時,教師需要讓學生知道不列顛空襲的勝利使希特勒的侵略計劃落空,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譜寫了光輝的一頁。教師要結合課標、學情和教情來選擇典型的史料,并依據(jù)史料設計具有科學性的問題,以此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這包括讓學生從教師的一句話中品味和思考,得出英國放棄綏靖政策的結論。
針對史料失真的問題,對于所選取的史料,應該盡可能從多個來源進行查證,以確保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教師和學生應該對史料的來源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背后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意圖。除了文字史料外,還可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史料,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觀的視角。這些史料相互印證,能提高史料的可信度。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了解史料的局限性,學會分析史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學生應該對史料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處,以便作出更加準確的判斷。在分析史料時,教師要引入科學的研究方法,如比較法、考證法等。這些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加科學地分析史料、篩選和鑒別史料。
2.史料研習策略
(1)注重史料鑒別?;谑妨系臍v史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型史料進行比較、鑒別和理解,這不僅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實證素養(yǎng),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辯證思維。一要引導學生對比不同來源的史料,并針對同一歷史事件,讓學生收集不同來源的史料,如官方文獻、私人日記等。同時,要引導學生對比這些不同來源的史料在描述同一事件時的語言、視角和側重點等方面的差異,提高學生對比能力。二要引導學生鑒別史料中的信息,關注史料的細節(jié),如作者、出版日期、史料來源等,提高學生鑒別能力。三要引導學生理解史料背景,讓學生了解史料背景對鑒別史料的重要性。例如,某史料是哪個歷史時期的?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背景怎樣?這些背景因素對史料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會有怎樣的影響?四要引導學生評價史料的可靠性,讓學生根據(jù)上述鑒別方法,對所收集的史料進行評估。例如,哪些史料更具有權威性?哪些史料更具有說服力?讓學生通過討論和對比,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五要引導學生反思與總結,讓學生在鑒別史料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判斷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同時,要讓學生總結鑒別史料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好地運用[6]。
(2)注重史料詮釋。為了更好地詮釋史料的內(nèi)涵,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有助于學生對史料的理解,使得學生更好地研習史料。首先,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和評價史料的方法,確定史料的來源和背景,分析史料的內(nèi)容和結構,比較和對比不同史料,識別和處理史料的偏見和主觀性,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史料,結合其他史料和相關研究進行分析。例如,在“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節(jié)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掌握雅典民主制度的運作方式,教師可出示“在雅典,所有人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他們通過抽簽選舉官員,每個人都有機會擔任公職。他們每年選舉十個執(zhí)政官,每個執(zhí)政官負責一項政務。這些執(zhí)政官由公民大會選舉產(chǎn)生,公民大會是雅典最高的決策機構。在公民大會上,每個公民都有發(fā)言權和投票權”這段源于希羅多德的《歷史》的史料,并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思考這段史料描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哪些方面?2)這段史料是否可信?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史料的可信度和準確性?第一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雅典民主制度的各個方面,并與當今的政治制度進行對比和思考。第二個問題則著重于史料的可信度和準確性,提醒學生需要審慎對待史料,并考慮可能影響史料質(zhì)量的各種因素。這兩個問題能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深入分析和鑒別,從而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制度的運作方式[7]。其次,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史料背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情境的方法,了解史料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政治環(huán)境等方面的信息。這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史料的內(nèi)容和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釋史料的內(nèi)容和價值。例如,在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有一段描述雅典公民大會運作的話,具體如下。在雅典,每個公民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大會通常在市政廣場舉行,所有公民都自由發(fā)言和投票。大會的決定是通過多數(shù)票作出的,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參與決策。這種制度使得雅典能夠迅速作出決策,并采取行動。史料提供了雅典民主制度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以及公民大會運作方式的重要信息。為幫助學生分析史料的內(nèi)容和結構,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制度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以及公民大會的運作方式,教師可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史料主要描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哪個方面?它是如何運作的?2)史料中提到的“每個公民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和“所有公民都自由發(fā)言和投票”,這在當時雅典社會有何意義?它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史料內(nèi)容,理解雅典民主制度中公民大會的運作方式和決策過程。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史料背后的社會情境和價值觀,理解這種民主制度在當時雅典社會的意義和影響。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對史料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能更好地掌握史料背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情境,了解雅典民主制度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以及公民大會的運作方式[8]。最后,識別和處理史料的偏見和主觀性。史料往往會受到作者的個人觀點、立場和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難免會帶有偏見和主觀性。因此,需要對史料的偏見和主觀性進行識別和處理。例如,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有一段描述民主制度的優(yōu)點和缺點的話,具體如下。民主制度的優(yōu)點在于允許所有人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促進了平等和自由,使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擔任公職。然而,民主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點,會使得少數(shù)人的權利受到侵犯,導致政策的短期化和不穩(wěn)定性。史料反映了關于亞里士多德對民主制度的看法。圍繞史料,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1)亞里士多德對民主制度有哪些看法?他認為民主制度的優(yōu)點和缺點是什么?2)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是否受到他的個人背景、立場和觀點的影響?3)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他對民主制度的看法?你是否同意亞里士多德對民主制度的看法?為什么?你是否有其他史料或研究來支持你的觀點?4)這段史料中的偏見和主觀性是否影響了我們對民主制度的理解?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偏見和主觀性?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史料的內(nèi)容,理解亞里士多德對民主制度的看法和分析。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背景、立場和觀點等因素對史料的影響,提醒學生需要審慎對待史料。第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其他史料或研究,對亞里士多德的看法進行評價和批判。第四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處理史料中的偏見和主觀性,以得出更為客觀和準確的結論。通過這些問題,學生能更好地識別和處理史料中的偏見和主觀性,更深入地了解民主制度的特點[9]。
基于問題設計的高中歷史教學史料選取與研習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既能豐富歷史課程資源,又能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針對存在的“兩張皮”現(xiàn)象、史料失真問題,教師要注重史料的真實性、相關性、多樣性和適宜性,既要通過史料選取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史料,又要通過史料鑒別和史料詮釋,加強史料研習,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楊銘.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3,39(03):45-46.
[2]趙云建.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 2023(25):57-58.
[3]朱學文.高中歷史教學史料選取與研習[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23(24):67-69.
[4]楚艷明.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2022(07):246-249.
[5]馬修松.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問題鏈設計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2,41(02):72-74.
[6]趙世明.“史料實證”研究中引文存在的問題例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2):110-116.
[7]唐愛銘.芻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02):55-57.
[8]蔣生福.高中歷史線上線下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1):78-80.
[9]江曉猴.基于核心概念統(tǒng)攝的歷史教學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1):74-77.
Discuss on the Selec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Study Strategie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Liu Xiaotian
(Mengba Middle School, Zhenyuan County, Qing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Zhenyuan 744506, China)
Abstract: Implemen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 selection and study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in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 and enhance their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new textbooks 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ly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textbooks, teachers should select the necessary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students to read,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study and us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enable students to carry out learning activities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 selection and study as the c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blems, leverag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history discipline.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historical materials; select; study; problem design; empirical literacy; explaining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