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酒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品,在人類歷史中既是物質(zhì)存在,又是精神文化存在。酒在中西方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與德國都是有著深厚酒文化的大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酒文化影響著中德人民的生活習慣、民族性情。文章比較中德兩國酒文化的差異,了解酒文化背后的中德民族思想差異,旨在正確對待中德跨文化交際問題,促進中德人民友好交流,縮小文化差距,促進來華漢語學習者的漢語學習,推動酒文化傳播。方法:文章運用對比分析法、文獻法,分析中德酒文化的起源、酒器發(fā)展及風俗禮節(jié),分析中德人民的民族心理及成因。結(jié)果:在跨文化視域下對比中德酒文化,發(fā)現(xiàn)中德酒文化存在共性,如兩者同樣注重禮儀和菜酒搭配。但也存在個性,中國酒文化受儒家影響和集體主義影響,注重酒禮與社交,在飲酒方面含蓄、內(nèi)斂、克制,把握時機,飲酒不隨意且張弛有度,酒在中國人眼里更像是社交工具,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與工作時的嚴謹態(tài)度不同,德國人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影響,在飲酒方面自由隨性,喝酒時沒有過多禮節(jié),放松愉快,酒是德國人的情感寄托。結(jié)論:通過酒文化差異可以了解中德民族性格,中德人民交流時要正確看待中德酒文化背后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尊重兩國酒文化。德國漢語學習者也可在酒文化交流過程中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積累漢語知識,促進漢語文化傳播。
關鍵詞:中國;德國;酒文化;跨文化交際;漢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3
1 中德酒文化的起源
早在6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jīng)會使用糧食發(fā)酵白酒了,用麥子和稻子發(fā)酵的酒精純度低、度數(shù)低。紅山文化區(qū)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糜子和谷子,陜西省白水縣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酒具[1]。
德國人的釀酒技術是從羅馬帝國傳入的,西方最早的酒被稱為“女武神釀造出來”的“不死之水”。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德國的釀酒技術愈發(fā)成熟,啤酒工藝也爐火純青。16世紀時國家為了保證啤酒質(zhì)量,甚至制定了法典。
無論是中國還是德國,飲酒起源都沒有明確時間,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德兩國的飲酒歷史悠久,飲酒文化源遠流長。
2 中德酒的種類
中德的釀酒原料都是糧食作物,但中國偏重于白酒、黃酒、米酒,啤酒飲用少。中國白酒享譽世界,分濃香型、醬香型、清香型等。醬香型白酒代表茅臺,早在明清時期就通過絲綢之路運往國外。此外,黃酒是中國獨有的種類,其是用糯米、黍米和粟釀造的,度數(shù)比白酒低很多,代表有紹興老酒、女兒紅、狀元紅等。中國人多飲白酒,黃酒多用來做菜調(diào)味。
德國啤酒聞名世界,分為白啤酒、黃啤酒、黑啤酒等,代表性的如維森啤酒、慕尼黑皇家和科隆巴赫。德國的葡萄酒也十分有名,提到德國,人們總能想到酒桌上高腳杯里濃郁清香的葡萄酒。德國對酒的重視程度比中國高,酒文化被稱為德國的民族文化。
3 中德酒器類型
對酒器的重視程度能反映出兩國人民對飲酒的重視程度。
中國較早時期酒彌足珍貴,只有祭祀時才會獻給神,老百姓很難喝到。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早期釀造的酒都是帶有糧食作物的水,裝糧食的器具同樣用來盛酒,以實用為主。后來人們在酒中尋找到精神寄托,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飲酒,精美的酒器應運而生。
新石器時期,酒器多以陶制成,有彩陶、灰陶、紅陶等;夏商周時期,酒器以青銅器為主,周注重酒禮,青銅器盛的酒在祭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西漢魏晉時期,漆酒器逐漸受歡迎,后又有少量玉酒器出現(xiàn);唐朝生產(chǎn)力進步,人們用瓷酒器和金銀酒器盛酒,最著名的酒器有唐三彩;明清時期,酒器多為瓷器;到了現(xiàn)當代,人們更加注重酒器的便捷性,酒器樣式較以前相比缺乏美感,材質(zhì)以玻璃為主?,F(xiàn)代人在正式酒桌或親朋好友的聚會上,會使用分酒器以及一口一杯的品鑒杯,方便敬酒。
德國酒器種類繁多,德國人會根據(jù)杯子顏色、狀態(tài)等的不同,裝盛不同的酒,如笛形啤酒杯用來喝淡色啤酒。圣杯、扎啤杯、皮爾森杯、品脫杯、郁金香杯、直口杯這些杯子的形狀不同,啤酒倒進去有獨特的美感。由此可見,德國人對喝酒的器具更加細分,這與德國人的嚴謹態(tài)度密不可分。
中國的酒器隨著時代與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愈發(fā)精進,德國則更在意酒在杯子里的呈現(xiàn)效果。
4 中德酒文化風俗對比
4.1 禮儀方面
中國是禮儀之邦,喝酒更加注重禮儀,以敬酒表達尊重,喝得越多主人家越高興。如果朋友之間喝酒說錯話或者遲到,會“自罰三杯”。敬酒要一飲而盡,小酒杯因此受到歡迎。坐上酒桌就必須喝酒,互相敬酒,小輩敬長輩,客人敬主人,然后回敬,這是中國人酒禮的體現(xiàn)。
德國則更注重個人喜好,大家自覺干杯,可自行選擇是否喝酒。德國人喝葡萄酒優(yōu)雅隨意,喝啤酒豪放大方。
4.2 菜品方面
中國與德國喝酒都注重菜品。不同的是中國人主張喝酒多菜,對具體菜品沒有要求;而德國人喝酒更加注重什么酒配什么菜,尤其是喝葡萄酒時,對菜品有特殊的要求。
中國酒桌上喝白酒,有酒必有菜。中國人愛熱鬧,鮮少獨自飲酒,最喜歡三兩朋友一起飲酒作樂,搭配娛樂項目如猜拳、篩子令、接龍令、擊鼓傳花令等。酒是中國人溝通情感的媒介,飲酒的娛樂活動也彰顯著中國人熱情好客的品質(zhì)。正所謂“一切都在酒里”,酒到濃時情更濃。酒也是中國人用來消除憂愁、疲憊的工具,“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無如飲此銷愁物,一餉愁消直萬金”等詩句對此都有所體現(xiàn)。
中國人喜歡把酒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相結(jié)合,以每年的第一個節(jié)日元旦為例,人們在這天喝屠蘇酒辭舊迎新。同時,屠蘇酒可以去除病痛、益氣溫陽。清明節(jié)為防疫病,喝菖蒲酒驅(qū)蚊蟲,古人云“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中秋節(jié)人們愛飲菊花酒來寄托鄉(xiāng)愁,重陽節(jié)人們則喝米酒[2]。無酒不成席,中國除了將酒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結(jié)合外,無論是知己聚會、探親訪友,還是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酒。
與中國酒文化有很大不同的是,德國人喝得最多的是啤酒和葡萄酒。德國人喜歡喝啤酒,白啤酒度數(shù)偏低,黑啤酒口味偏甜,水晶小麥啤酒過濾后,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因為啤酒泡沫多,德國人喝啤酒時,喜歡選高、薄的杯子。德國人喝啤酒不存在敬酒,觥籌交錯卻不喧鬧。大家通常一起干杯,用杯底碰別人的酒杯,看著對方的眼睛,表達自己的尊重。與中國不同的是,在德國人們不被允許帶酒去餐廳吃飯,所以很多人會在吃完飯以后去喝酒,以放松娛樂。中國人更喜歡邊喝酒邊吃飯,喝酒與吃飯是同時進行的。
在德國,飲酒是自由的,男女皆可。德國人私下喝啤酒可以不用配菜,啤酒更像飲料。德國人吃飯的時候很注重飯菜與酒的搭配,如魚排搭配白葡萄酒、牛排搭配紅葡萄酒。這與營養(yǎng)或口感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只是由于食物顏色和酒的顏色相近[3]。酒桌上,不同的酒類搭配考究的食物更能體現(xiàn)德國人的嚴謹。在借酒消愁這一點上,中國與德國有共通之處,酒寄托著中德人民的豐富情感。
5 中德酒文化中的民族心理與成因
酒文化能夠反映心理現(xiàn)象與民族性格。
中國人是含蓄、內(nèi)斂、克制的。中國人飲酒要遵從主客之間的禮儀,客人敬主人,說祝酒詞或祝福語,主人回敬客人,這一來一回彰顯著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主客都不能隨意下酒桌,切忌喝醉甚至不省人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喜歡群飲,餐桌上喜歡勸酒。中國人對酒是矛盾的,既喜愛又克制,儒家思想注重禮儀,飲酒適量才不失禮。酒與人分不開,中國人更注重酒的社會屬性,飲酒通常帶有目的性,大到祭祀、慶祝傳統(tǒng)節(jié)日,小到工作應酬、生日聚會。中國人喝酒總要有個由頭,如新生兒滿月、搬新家、孩子升學等等,好像這樣飲酒才是合乎常理的。即使心情不佳需借酒消愁,也要找休息時間,避免醉酒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由此看出中國人多是不自由的,飲酒是為數(shù)不多放松心情的機會。
德國人是自由、外放、灑脫的,受西方個人主義影響,德國人嚴謹、嚴肅,但在飲酒上卻自由隨意,飲酒對德國人來說是一種放松。在德國大街上隨時能看到有人拿著一大杯啤酒一飲而盡,或是小酌葡萄酒。德國男女皆愛飲酒,不分場合、時間,這和他們主要飲啤酒密不可分,啤酒度數(shù)低,自然不容易醉。酒服務于德國的精神世界,德國人更加注重酒的自然屬性,與陌生人也可以盡情暢飲[4]。德國人的飲酒方式與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理念有關,酒服務于人的身心,給個人內(nèi)心世界帶來歡愉,德國未成年人飲酒也是合法的,從飲酒文化中可以看出德國人的隨性灑脫。
6 影響中德酒文化的因素
中國之所以以白酒、黃酒為主,是因為中國農(nóng)耕發(fā)達,適合種植水稻、小麥,這些糧食作物是釀酒的原材料。隨著生產(chǎn)技術的提高,釀酒技術也在提高。中國的飲酒禮儀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酒最早用來祭祀,承載著人們想要傳達給上天的情感,所以人們對酒的態(tài)度是尊重的,有自己的一套飲酒禮節(jié)。
德國是啤酒王國,以小麥為原料的啤酒釀制技術高超,同時德國也是葡萄生產(chǎn)地,葡萄酒原材料應有盡有。另外,德國地處中歐,冬季寒冷,啤酒可以御寒。德國最早把啤酒當作藥物,用來治療壞血病,后來把啤酒作為一種飲料,所以他們喝啤酒時沒有明確的禮儀,這種不拘小節(jié)、自由自在的飲酒方式其實也是德國人尋求精神放松的一種方式。
7 從跨文化角度看待中德酒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影響
7.1 酒文化對漢語學習者的影響
首先,中國人和德國人都喜歡喝酒,同樣用酒進行交際,因此德國漢語學習者在學習之余可以和中國好友一起在飯桌上暢聊。酒精能夠使人們放松,展現(xiàn)真性情,在這個過程中,德國漢語學習者能夠進一步適應中國文化,融入目的語國家。其次,在大家共同飲酒的過程中,中德學生交談會更加隨意。中國酒文化涉及飲食搭配、風土人情、人際交往和社會習俗等方面,這對德國漢語學習者的漢語習得有極大的幫助。人們飲酒過后更容易敞開心扉,內(nèi)向的人會說更多話,外向的人則更加開放。與拘謹?shù)恼n堂教學不同,這個時候德國漢語學習者得到的語言輸入是最真實、多樣的。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中德人的語言交流將進一步增加。
7.2 酒文化對中德交際的影響
酒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至關重要,中國和德國一個是東方大國,一個是西方代表性國家,兩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甚多。如果不能充分了解中德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就會給兩國交流帶來困難。中國受禮儀的影響,注重飲酒的次序、程序,座位彰顯長幼秩序等,以勸酒、豪飲為樂。德國更加注重個人的自由、對酒的尊重、獲得味覺的快感?;诖?,筆者獲得了一些啟示。
首先,要充分尊重飲酒者的意愿,謹慎勸酒。中國人熱情的飲酒方式德國人不一定能接受,要詢問對方飲用何種酒。德國人也應理解中國酒俗,切記不可把喝得越多、感情越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禮貌地邀請對方喝酒,充分表達自己尊重別人的想法,更有利于彼此感情的培養(yǎng)。
其次,中國人喜歡喝白酒,德國人喜歡喝啤酒和葡萄酒,在酒桌上要兼顧兩方意愿。一起喝酒最重要的是輕松愉快,不要給彼此增加負擔,邀請對方共飲要適度。中國有喝酒劃拳的習慣,要考慮異國朋友是否接受。如果是商業(yè)合作,行酒令劃拳是不合適的;如果是朋友之間的聚會,在德國朋友不反感的情況下,可以邀請他們加入,以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
8 結(jié)語
酒文化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飲食習慣等。近年來,研究亞洲國家酒文化的學者很多,研究中德酒文化的學者卻很少。所以本文從跨文化角度對中國和德國的酒文化進行對比,以緩解跨文化交際矛盾,推動來華漢語學習者學習交流,促進中德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發(fā)展,發(fā)揮酒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紐帶作用。
參考文獻:
[1] 何冰.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酒器和禮器再證西鳳為中國酒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J].釀酒,2014,41(2):105-108.
[2] 田麗,唐渠.中西酒文化差異對比[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20):186-188.
[3] 劉靜靜.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中德酒文化對比[J].考試周刊,2012(23):25-26.
[4] 如玥.啤酒花園承載德國酒文化[J].環(huán)球風情,2022,9(9):1-2.
作者簡介:魏遠 (2000—) ,女,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