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校園服飾文化建設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美育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當代大學生服飾文化的綜合功能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探究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對形成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有著重要影響,也為學校美育提供了有效的參考途徑,更是培養(yǎng)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研究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通過了解大學生在服飾上所表現的較為相似的審美取向,對大學生開展美育。方法:文章通過解讀與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有關的核心概念,發(fā)現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呈現出追求個性化、崇尚時尚典雅、存在從眾心理的特征,進而剖析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在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美育等方面的重要意義。結果:分析當前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途徑,推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大學校園服飾文化的美育功能,為當代大學美育提供有效參考。結論:加強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讓大學生通過服飾的選擇和裝扮來展現對社會的認知,表達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借助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對美的感知,引導大學生認識美、探索美、體驗美。
關鍵詞:校園文化;服飾文化;美育;大學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0-0-03
大學時期是人生中重要的新起點,是大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大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關鍵時期,要以校園服飾文化建設為載體,引導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進而潛移默化地加強大學生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同時,大學校園也是一個半開放的世界,學生性格多樣,審美各異,在服飾選擇方面具有自主性,他們主要通過網絡獲取服飾文化方面的知識,但由于網絡世界的復雜性,學生的認知存在偏差,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因此,學校需要在加強校園服飾文化建設方面下功夫,通過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1 相關概念的內涵
1.1 文化
在現代漢語體系中,“文化”最初是一個外來詞,英文為culture。20世紀初,其從歐洲經日本,最后由日本傳到中國。外文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首先,從廣義方面來看,文化指人類誕生以來,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其次,從狹義方面來看,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的總和。文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從古至今,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與當時的社會相適應的文化,同時文化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偠灾幕怯梢淮淮藗鞒邢聛淼?,其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1.2 服飾文化
服飾文化是指根據人們的衣著打扮展現出的文化形式。在人們的生活中,服飾通??梢苑譃榉b和飾物兩大類:服裝涉及款式、花色、用料等各種文化元素,飾物又可分為金、銀、翠、鉆、骨等所制頭飾、腳飾、手飾、頸飾、衣飾等。服飾文化具有地域性,是區(qū)別民族乃至性別、職業(yè)、婚否的顯著標志,也可以反映出各族人民在審美觀念、愛好、習俗方面的差異[1]。
1.3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
校園服飾文化是一種有別于大眾時尚服飾文化的特殊文化現象。大學校園服飾文化是校園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在大學校園環(huán)境中,大學生在服裝式樣、著裝方式以及服裝搭配等方面所展現出來的較為相似的審美取向,反映了大學生這一群體所特有的著裝觀念、時尚觀念、價值觀念及審美趣味等。研究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能感受到當代大學特有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個性特征[2]。加強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是提升高校整體文化形象的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學生審美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
2 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的特點
2.1 追求個性化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不受成見約束、我行我素的時期,追求個性化,急切地想要通過著裝表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具有反判性和反常規(guī)性的特征,個性鮮明[3]。此外,大學生大多有豐富的情感和自我意識,他們渴望表達自己,希望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現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與贊揚。大學生通常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審美來選擇和搭配服飾,注重張揚個性,樂于嘗試奇特新穎的事物。
2.2 崇尚時尚典雅
大學生的服飾選擇和著裝風格引領著校園的時尚潮流,不少大學生追求時尚,追求前衛(wèi)潮流,追求品牌,著裝顯現出時尚典雅的特點。處于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善于接受新鮮事物,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時尚資訊,并據此進行服飾搭配,體現出時髦感。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大學生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更具創(chuàng)新意識和挑戰(zhàn)精神,對服飾的選擇和搭配更加關注流行趨勢。
2.3 存在從眾心理
每個人都從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行為或多或少會受到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大環(huán)境是影響大學生服飾選擇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的服飾選擇,往往受社會流行因素和周圍人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從眾性,存在盲目跟風的現象[4]。他們會模仿自己喜歡的明星的穿衣風格,這也是從眾性的體現。健康、合理地學習他人長處,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服飾,是值得提倡的。反之,盲目跟風、隨大流是不可取的,高校應對此給予引導。
3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的意義
3.1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質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物質的反映。大學校園服飾文化既是個人品位的重要體現,也是大學生精神風貌與心理狀態(tài)的反映,還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面鏡子,是大學校園精神元素的重要體現,折射出大學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對校園凝聚力的形成有積極作用。
3.2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水平的體現
服飾文化是校園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服飾文化建設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面鏡子,它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反映一定的紀律、秩序和規(guī)范。在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中,學生通過服飾展示和體現自己的審美,從側面反映了服飾文化建設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因此,加強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對校園文化建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能夠提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水平[5]。
3.3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蘊含教育功能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對學生審美教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加強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審美理解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服飾美,提升學生的著裝品位,幫助學生抵制低俗、非理性文化和腐朽思想的消極影響,發(fā)揮服飾文化的教育功能[6]。校園服飾文化建設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美的體驗,助力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進而推動大學美育不斷發(fā)展。
4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4.1 拜金主義與個人主義興起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fā)展,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念涌入,受年齡限制和思想不成熟的影響,大學生容易陷入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陷阱,這在服飾的選擇和著裝打扮上也有所體現。拜金主義即金錢至上主義,表現為對金錢的盲目崇拜,也叫“金錢萬能論”。受拜金主義的影響,大學生在服飾打扮上一味追求檔次、品牌,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獲得滿足感[7]。另外,集體主義價值觀受到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沖擊,部分大學生在服飾選擇和衣著打扮上開始以個人為中心,主要表現為彰顯個性和體現差異性。
4.2 審美教育缺失
社會環(huán)境日益開放,當代大學生容易在審美上被誤導,在服飾選擇方面出現審美問題,這是學校審美教育缺失導致的。學校更重視專業(yè)課,對學生服飾文化方面的審美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對規(guī)范的服飾禮儀教育方面的認識傳授存在欠缺,使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受到影響。
4.3 對服飾文化理解存在欠缺
人類在很久以前就開始將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等文化心態(tài)呈現于服飾中,從而豐富了服飾文化的內涵。從此,服飾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隨著經濟、科技等的不斷發(fā)展,服飾文化的意義日益顯現出來。由于大學生對服飾文化的了解甚少,學校也很少開設相關課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出現斷層,這阻礙了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
5 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策略
5.1 高校開設專門的審美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服飾文化
目前,我國高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審美教育課程,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不夠重視。應設置專門或相關的審美教育公共課和講座,引導學生運用美學理論,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修養(yǎng),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關注服飾文化、學習服飾文化、欣賞服飾文化。此外,高校的美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教師要不斷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分析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采用簡單易懂的授課方式,幫助學生將美學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8]。因此,以美育推動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十分重要。
5.2 發(fā)揮大眾傳媒和社會輿論的宣傳作用
推動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不僅僅是高校的責任,更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只有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共同發(fā)力,才能形成健康的校園服飾文化氛圍,為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應發(fā)揮大眾傳媒和社會輿論的宣傳作用,利用各種大眾傳媒宣傳正能量,批判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事物,提高大學生的鑒別能力,使其正確識別各種信息,抵制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辨別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的背景下,大學生要避免被世俗文化中的負面內容誤導服飾審美消費[9]。
5.3 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服飾消費觀
消費觀是指消費者對消費水平、消費方式等問題的總看法和總態(tài)度。高校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服飾消費觀,避免攀比和盲從,適度消費。服飾消費在大學生的總消費中占較大比重,而大學生的生活費多來自父母,其消費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大學生群體存在超前的消費觀念與滯后的消費實力相互矛盾的情況,有必要引導大學生適度消費、理性消費,形成健康的消費習慣,這有利于建設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促進大學校園文化的不斷發(fā)展。
6 結語
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具有時代性,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fā)展。研究當代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可以進一步探索校園服飾文化的內涵,及其反映的生活理念。應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美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水平,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美育不斷發(fā)展,營造健康向上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林蔭.大學生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認同及與自我意識的關系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6.
[2] 邵素梅.學校文化的風景:服飾文化建設[J].教育科學研究,2005(8):25-27.
[3] 尹志紅.淺析當代大學生的著裝特點 [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7):55.
[4] 胡冰倩.大學生服飾消費行為及需求的探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3.
[5] 孟蕾,宋忠芳.淺論校園服飾文化與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J].當代教育科學,2012(21):55-57.
[6] 段園利.服飾文化的藝術傳播與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0):23,3.
[7] 張勁英,馮盈之.高職院校發(fā)展特色校園服飾的理論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14):29-32.
[8] 張祥愛,徐偉.關于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建設的研究現狀[J].時尚設計與工程,2018(6):59-61.
[9] 王莉萍,王芳.大學生流行服飾文化觀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導[J].青年探索,2016(6):84-92.
作者簡介:葉文菊 (1988—) ,女,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