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 ?要】英語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語言類課程,如何通過學習英語發(fā)展學生多元文化和世界意識,是小學英語學科育人探究的重要內容。文章探討了基于譯林版小學英語的文本教學,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家國情懷,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品格自信,成長為有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科育人;文化意識;核心素養(yǎng)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學科教學的根本價值,基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更要凸顯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使命的育人方向。《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文化意識是核心素養(yǎng)價值取向的體現。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yǎng)品格,提升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應立足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既要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又要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自2019年起,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文化板塊進行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增加了更多的中國元素,通過這樣的改變,文化板塊的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里作了足夠的鋪墊。
本文基于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格的目的,對譯林版小學《英語》結合文化品格的一些教學思考,深刻認識到教師要有意識地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滲透文化品格,拓寬文化視野,切實體驗文化,從而讓學生在獲得英語知識的同時,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深挖教材,發(fā)掘文化品格之“源”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者和運用者,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單元主題意義下承載的文化信息和元素,整理相關的英語學習資源和素材,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各個單元的不同板塊都滲透了英語文化知識,五年級上冊更是開辟了文化板塊,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土人情,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西差異,同時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堅定了文化自信。
(一)文本融合,板塊銜接,有效利用
英語單元中的各個板塊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文本情境創(chuàng)設自然引出文化板塊的內容。通過將不同板塊有機融合,適時滲透文化意識,提高各板塊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時教材出現了過馬路前要左右看的交通常規(guī),此時,教師可以出示我國的交通道路圖片,讓學生感知如何過馬路。教師再通過其他國家的交通道路圖片對比,學生產生疑惑,不同國家的駕車位置和行駛習慣不一樣。抓住story 板塊中的這點,與本單元文化板塊的內容結合,講解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通行制度:中國除香港和澳門地區(qū)外,人們都是靠右行駛。在英國,人們都是靠左行駛。同時教師補充了兩者過馬路的區(qū)別,中國除香港和澳門地區(qū)外,過馬路時都是先向左看,再向右看,然后向左看,英國則相反。另外,還需要補充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特殊性,交代歷史背景,讓學生更能理解原因,并且銘記歷史。教材中Story和Culture兩者相輔相成、結合緊密。又如六年級上冊 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中呈現了中國新年的習俗,在Checkout練習有關蘇?;貜拖愀厶貏e行政區(qū)的女孩Anna關于新年計劃,借用信件的形式進行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文本中的傳統(tǒng)文化不只限于文化板塊中,還能從文本的其他板塊中挖掘和發(fā)現,在教師的引導學習下,提升了學生的文化意識,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關聯(lián)主題,課內延伸,課外拓展
單元都有相應的主題,在教學時緊扣文本,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內在的文化資源,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文化拓展和補充。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story和fun 板塊是西方故事《皇帝的新衣》,cartoon板塊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從前有座山》,checkout板塊是成語故事《愚公移山》。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故事,理解愚公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讓學生體會故事背后的文化品格,任何事情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下去必定成功。同時基于本單元的主題,進行中外經典故事的交流,拓展相關故事,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成語的背后都有相關的來源和出處,讓我們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感知。
二、因勢利導,塑造文化品格之“型”
文本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理解層面,更要通過學習能夠反思、評價和知識遷移進行語言運用。深入研究教材為課堂教學做好保障,課堂教學的設計和生成更直接地引導學生發(fā)現內在的文化品格,從而激發(fā)學生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精巧設計,文化渲染,指引方向
在學科育人的背景下,教學設計上要有分層和提升。以六年級下冊Unit 8 Our dreams為例,教學設計的首要目標是文本和語言,學生理解和運用I want to...,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相關句型表達所思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關注本課時需要凸顯的文化意義和育人目標。教師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學生回答各種職業(yè),文中出現I want to be an astronaut.近期我國探測衛(wèi)星不斷升空,載人飛船接二連三地去探尋外界的奧秘,學生不禁激情澎湃、躍躍欲試。再追問一句Why,讓學生循問而思,激發(fā)學生思維,凸顯中國現在發(fā)展迅速,擁有探尋外界的實力。職業(yè)的豐富性讓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之內,引導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和分享,將文本中的語言與文化意義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六下Unit2 A healthy diet的文化板塊,分別介紹了中國和西方不同的早餐文化,學生的新鮮感讓Which one do you like?的反饋幾乎一致,更傾向于西方的早餐配置。筆者采用了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早餐,不同地域生活環(huán)境和習慣的差別,早餐豐富多彩,學生紛紛露出驚嘆的表情。中西差異的理解不能絕對化,更不能以偏概全。簡單引導,一句追問,一個視頻,一絲點評,文化品格都在課堂中無聲無息地慢慢生長。
(二)以評為導,前后聯(lián)動,深度思考
修訂后中國文化在教材中有了明顯的體現。五年級下冊Unit 6 In the kitchen文化板塊內容原為飲食習慣的對比,中國使用筷子而西方國家使用刀叉,改為了宣傳中華美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西用餐禮儀知識學生普遍知曉,我們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禮儀之后,更需要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六年級上冊Unit 4 Then and now原本是介紹美國發(fā)明飛機、英國發(fā)明火車,后來修改為介紹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修改的不僅是內容,更重要的是介紹主體發(fā)生了改變,由國外改為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正是文化自信。在教學中,教師以修訂為契機,在課堂上順勢引導,激發(fā)學生文化意識,體會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四大發(fā)明為后面的工業(yè)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教師在教學中前后聯(lián)動,評價引導激勵,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啟發(fā)學生更深的思考,促進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體驗共情,領略文化品格之“意”
真實情境的感受和體驗能讓學生產生最直接、最鮮活的共情。抽象的文化品格轉化為深刻且真實的文化體驗,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形成思想理念、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最佳途徑。開展多樣的文化教學活動,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讓學生能夠更全面地領略文化品格的意味。
(一)搭建平臺,真實體驗,感知意蘊
譯林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主題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四個節(jié)日的特點,課前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課上通過豐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對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感知。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真實的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演繹不同節(jié)日的特點,同時結合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對節(jié)日的感知更深刻。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風俗多有不同。餃子的英文也從dumplings改為jiaozi,Double Ninth Festival改為Double Ninth Festival(Chongyang Festival),這樣的表述方式更準確規(guī)范,且貼近生活,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和漢語在國際的影響力。五年級下冊Unit 4 Seeing the doctor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Bobby給病人測量體溫,體溫計顯示97℃,顯示綠色正常,此時學生掩飾不住好奇,開始議論:體溫怎么可能97℃呢?隨后教師自然引出文化板塊,出示兩種計溫方式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發(fā)現區(qū)別,很快就發(fā)現兩個的單位不同。順勢介紹兩種不同的計溫方式,并補充攝氏度和華氏度之間的換算公式,感受兩種計溫方式的差異。學生通過公式自己計算,得出結果,發(fā)現文本中Bobby 測量出的97℃是華氏溫度,換算成攝氏度就是36℃,體溫正常。學生在動手計算過程中,解決了自己的疑惑,也親身體驗到了文化的差異。
(二)多元文化,拓展視野,豐厚內涵
“衣、食、住、行和人文”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須元素,也是最能體現文化差異的地方。文本教材中有很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和板塊。在教學過程,教師要有整體意識,將碎片化的知識結構化,巧妙地將不同元素的相關的知識以點畫線、以線帶面,結成文化知識的一張網。例如,教材中介紹了美國牛仔褲與蘇格蘭短裙的由來和特點,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回憶中國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圖文視頻的視覺沖擊,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服飾之美,以及時代變遷服飾的改變。學生不僅從審美角度拓展文化視野,更是透過服裝的內涵和改變感受中國人的智慧和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一直是最受關注的。譯林小學英語五上第一單元中提到西方國家流行咖啡,中國則是茶,再到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宣揚了中國美食聞名世界。此處為后面的延續(xù)埋下了伏筆,到了六年級下冊Unit 3 A healthy diet中有了回應,雖然中西飲食文化有差異,但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世界的每個角落,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嘗試中國美食。地鐵在英美國家的不同名稱,不同國家對待禮物的不同方式……無不彰顯著中西方不同的風土人情。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內容將文化板塊進行分類整合,再以思維導圖這一可視化的載體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當下文化不斷交流、融合,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教材內容,結合學生思維特點,通過合適的方式向學生滲透文化意識,讓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進入課堂,融入學生的生活,促進學生感受到文化的渲染,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主動學習英語,探尋文化品格的根源,感受文化品格的意蘊,堅定文化自信,學會用中國心去看世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鄧振紅.指向學生文化素養(yǎng)提升的小學英語教材開發(fā)研究:以譯林版《英語》六(上)教材重建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英語),2020.
[3]洪永秀.講好中國故事: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