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荷
〔摘? ? 要〕?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有助于增強教學的結構性、科學性,讓教學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升教學質量。本文以“微小世界”單元為例,從提煉教學主題、分析素養(yǎng)要素、設計整體情境、實施學習任務、推進過程評價等幾個角度,對如何構建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展開敘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4? ? 004-006
在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實現(xiàn)對課程內容的結構化處理,引導學生展開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使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獲得終身成長所需要的必備品格以及關鍵能力。大單元教學是一種突破傳統(tǒng)教學框架的新型教學方式,注重依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實現(xiàn)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整合、刪減或者增加,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探索,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一、統(tǒng)整教材內容,提煉教學主題
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對單元內容進行全面梳理,提煉出單元主題,將單元教學中滲透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正確價值觀等內容整合在一起,從而為學生的結構化學習做好指引。在提煉單元主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工作。一是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性梳理,初步搭建起單元教學的基本框架;二是將單元當中的知識內容關聯(lián)在一起,明確零散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必要時,教師要注重舊知識和新知識的關聯(lián),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邏輯;三是根據(jù)上述分析,概括出這一單元的主題。
“微小世界”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教材中的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講,微生物是很神奇的事物,學生在這一單元中要去探索一個未知的神奇世界。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用肉眼或使用顯微鏡等工具來觀察各種微小事物來促進學生對微生物的認識,讓學生學會初步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現(xiàn)象,豐富學生的認知,并且讓學生體會到工具使用的重要性”這一框架開展教學活動。在這一單元中,安排了7課內容,可以看出教學內容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首先是引導學生去了解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次,讓學生使用這些工具探索各種事物,認識微生物;最后,引導學生了解微生物和自己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诮虒W內容的特點,筆者將主題設計為“充滿秘密的鄰居”,以生活中食物變質的情境為依托,引導學生展開對知識的深入探索,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探索中,對微生物形成正確的認識。
二、制定教學目標,分析素養(yǎng)要素
目標是教師展開教學活動的指引。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要來設計教學目標,并且將目標統(tǒng)整在一起,整合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單元教學目標,以實現(xiàn)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核心素養(yǎng)包含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這四個方面。筆者基于這四個維度,設計了“微小世界”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掌握三種鏡片的不同特點和優(yōu)勢,認識到工具的發(fā)明、進步對于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學生認識到微生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了解微生物的知識學習對于改善生活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科學思維:學生掌握分析、比較、概括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探究實踐:學生在實踐當中掌握用肉眼或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來觀察微生物、生物的有效方法;學生可以使用適合的方式來客觀描述自己在微生物觀察中獲得的現(xiàn)象,并且去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態(tài)度責任:學生對微生物的世界產(chǎn)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可以在觀察、實踐的過程中保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真實地記錄自己觀察到的信息;學生正確認識到科技的發(fā)展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意義,懂得用微生物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
如此,通過構建基于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可以讓教師建立起清晰的大單元教學框架,有助于大單元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三、設計整體情境,激活探索興趣
大單元教學提倡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展開對知識的探究,因此教師有必要基于單元主題來創(chuàng)設真實又富有探究價值的情境,讓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和真實的生活場景聯(lián)系到一起,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在“微小世界”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境。首先,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則新聞,介紹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而受害人在出院之后表示不明白食物為什么會出現(xiàn)問題,食物明明看起來好好的。接下來,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食物會變質?我們怎么保證自己的飲食安全?在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兩塊饅頭,告訴學生其中有一塊已經(jīng)變質,另一塊沒有變質,讓學生試著使用放大鏡觀察、肉眼觀察、用手扇著聞一聞等方式來識別。在學生獲得一番體驗之后,再告訴他們接下來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微生物。讓學生知道微生物知識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為學生的單元知識整體構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實施學習任務,促進知識建構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思想,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展開對單元知識的結構性學習,讓學生完善認知框架。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實施學習任務。
(一)注重過程關聯(lián)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將零散的信息關聯(lián)在一起,讓學生正確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從而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獲得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因此教師設計出的學習任務要具有過程關聯(lián)的特征,讓學生獲得遞進式的學習體驗。
在“微小世界”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將核心任務設置為:尋找變質食物不能吃的原因。同時,從這一核心任務出發(fā),設計了如下單元子任務。使用放大鏡這一工具初步尋找變質食物不能吃的原因。
在這個任務的實踐中,學生需要使用對比的觀察方式,通過改變放大鏡的倍數(shù)來了解放大鏡的鏡片特點等基礎知識。此外,要通過對比變質食物和沒有變質食物這一方式,初步了解變質食物不能吃的原因。在學生展開任務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遵循安全性的基本原則,讓學生使用適合的方式進行觀察。研究對象為變質的牛奶。
再次使用顯微鏡尋找變質食物不能食用的原因。
學生在這個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需要使用組合凸透鏡對變質食物和非變質食物進行對比觀察,掌握凸透鏡的使用特點。
進一步了解變質食物影響人體健康的原因。
這個任務的目的是讓學生對食物變質的危害性形成正確認識。在之前的任務探究中,學生了解了食物會發(fā)生變質的現(xiàn)象,但是無法理解為何食物變質之后不能再食用。在這個任務的實施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普,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認識。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標本的方式充分地自主觀察,鍛煉科學探究能力。
制作科普小冊子,宣傳變質食物不能吃的原因。
這個任務的目的是進一步將科學知識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需要學生進一步使用各種手段來觀察變質的食物,并且通過網(wǎng)絡調查、書籍調查、交流討論等方式,了解微生物和人類世界之間的關聯(lián),從比較完整的角度分析變質食物不能吃的原因,并且制作小冊子,展開宣傳。
這樣,通過基于學生單元知識整體構建的需要,設計出具有相互關聯(lián)的單元任務,可以讓學生獲得連續(xù)的學習體驗,更好地將零散的信息關聯(lián)在一起,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結構性理解,從而落實大單元教學的目標。
(二)加強實踐探究
在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性學習,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完整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得科學觀念、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因此教師要立足學生單元核心知識獲取的需要,設計有助于學生實踐探究的學習任務,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在必要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實驗探究,讓學生借助實驗的方式進行更深層次探究,從而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本質形成更深的認識。
(三)關注個性差異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殊的成長規(guī)律,在學習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為了避免學生對科學學習產(chǎn)生畏難情緒,教師有必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調整學習任務,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更好地參與到任務探究中來,從而取得更好的大單元教學效果。
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問卷星等工具對學情進行調查,深入了解不同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實現(xiàn)對學生的科學分層,從而優(yōu)化學習任務,幫助學生獲得更加適合自己的成長空間。例如,在實施任務③的過程中,在上課之前,已經(jīng)有部分學生通過電視節(jié)目的科普對食物變質的影響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在任務實施中,教師要注重通過差異化提問等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五、推進過程評價,指導教學改進
大單元教學實施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可以在結構化的學習中更好地實現(xiàn)認知的遷移。因此為了更好地完成大單元教學的目標,教師有必要展開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基于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適合的評價,客觀地指出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獲得的進步、存在的不足,從而讓學生在評價的幫助下,完善自己的行為方式,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微小世界”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在學習任務探究中的表現(xiàn)進行觀察和分析,從以下的角度來實現(xiàn)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的科學態(tài)度、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學生對顯微鏡、放大鏡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對微生物知識的了解程度、學生對科學知識學習意義的理解等等。此外,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對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取得的進步或者發(fā)生的退步,從而進一步提升評價的針對性。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反思的活動,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發(fā)現(xiàn)自己獲得的成長,使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進一步提升。在評價完成之后,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的思想,基于評價的結果實現(xiàn)對學生的針對性輔導,完善教學效果。
在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基于學情、教學內容的特點等要素,設計有助于學生開展結構化學習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的探究中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可斌.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策略:以教科版五年級下冊“船的研究”單元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26):77-79.
[2]吳琳琳.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構建[J].第二課堂(D),2023(8):8.
[3]陳瑩瑩.淺析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6):182-184.
[4]沈亞萍.小學科學學科核心概念大單元教學設計:指向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2(3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