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對中小學教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為此,文章立足2022年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高段古詩詞教學做出相應的創(chuàng)新。教師應通過引導,讓學生在古詩詞教學中既能得到鑒賞審美,又能感受到古詩詞中的雅境深情,從而建立文化自豪感,讓學生在成長探究中形成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和探索欲望。文章在意義部分著重強調了創(chuàng)設情境對學生理解古詩詞和學習體驗古詩詞的重要意義;在策略部分強調了創(chuàng)設情境應當“課前活用”“課堂適用”“課后巧用”。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
小學高年級學段的學生學習思維活躍,且對古詩詞具有濃厚的興趣。但由于古詩詞的理解難度大,而新時代學生又渴望輕松愉悅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容易對古詩詞教學喪失興趣。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式教學,幫助學生維持對古詩詞進行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在接下來的古詩詞探究中形成體系,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在小學高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十分必要。
一、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意義
(一)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新課標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這一目標明確了古詩詞教學的方向,但在當下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習慣采用常態(tài)化的傳統(tǒng)講述法,為學生解答詩中的含義,通過直接講解的形式帶領學生走進詩人的思想世界。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幫助學生理解了古詩詞的基礎含義,但是整個課堂容易陷入沉悶,并使學生的古詩學習造成偏差,認為只要會讀、會默寫古詩,理解基本的意思,就是學習古詩的全部目標。學生很難從內心中形成對詩詞的共感,難以體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長此以往,學生對古詩的自主探究積極性會被逐漸磨滅。將創(chuàng)設情境合理地運用到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在情境中了解古詩詞,與詩人“面對面交談”,幫助學生深入其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與詩人的靈魂產(chǎn)生共鳴,促進了學生綜合思維的發(fā)展和完善,也延伸了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深遠意義。
(二)豐富學生古詩詞學習體驗
古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載體之一,古詩詞中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歷史對我們的饋贈。學生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接觸古詩,在強調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現(xiàn)在,小學是學生在詩詞學習中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關鍵性階段。然而,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更加廣泛,小學高年級學生盡管學習過簡單的古詩詞,大多數(shù)學生在接觸古詩詞時仍舊不能通過自主探究的形式完成對其中內容的理解。那么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古詩詞常識,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形成深刻的人文記憶,了解古詩詞源于古人的生活,就像如今的語文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一般,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壓力,使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自主探究古詩詞的文化自信,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樹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的具體策略
(一)課前“活用”,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探究欲望
在古詩詞教學課堂正式建構之前,教師往往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預習的方式,對所要學習的古詩詞和詩人產(chǎn)生基本的概念,但因為缺乏文學基礎和對應的想象力,所以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古詩詞是陌生的、模糊的,這也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在課堂開始之前,不能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chǎn)生正確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正式開始之前活用情境創(chuàng)設,帶領學生初步走到詩情或者詩境中,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自主探究古詩詞的欲望,也對所要學習的古詩詞內容有一定的先導了解,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能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題臨安邸》的教學中,在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合理地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先使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播放了風聲和水聲,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引導學生結合對書本的探究,說出自己置身于怎樣的風景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象暢所欲言,教師不需要刻意引導學生去貼近古詩,尊重學生的表達也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這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自主探究,比如詢問學生:“通過誦讀古詩,你看到了什么樣的風景呢?和你剛剛在傾聽時看到的風景一樣嗎?產(chǎn)生不一樣的原因在哪里?”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逐漸將學生帶入了古詩和詩人的情境中,讓學生在課堂中調動自己的思維,從而起到了預熱的作用,降低了課堂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強化了對古詩詞的認知。于是在課堂開始初期,諸多學生踴躍發(fā)言,形成了良好的探究氛圍,本節(jié)課中學生一直處于熱情高漲的狀態(tài),提高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適用”,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初入高年級學段的小學生在課堂中無法長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根據(jù)諸多教師教育觀察和記錄發(fā)現(xiàn),學生只是在課堂的前15分鐘能夠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解相關內容,而后的25分鐘,大多數(shù)學生的聽課效率下降了一半左右。教師應當對這一現(xiàn)象有正確認知,在課堂教育中選擇合適、多元的情境,幫助學生重新集中注意力的同時,也能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樂在其中,置身詩詞世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并且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探究所得出的結論,在課堂上劃分時間段,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在課堂開始前的15分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本文中所出現(xiàn)的生詞和生字,并且詢問學生教材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在課堂中期,教師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由于不了解本文的含義,所以精神上出現(xiàn)了松懈,發(fā)生課堂教學效率下降的現(xiàn)象。于是,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搜索了有關《少年中國說》的背景紀錄片,讓學生觀看。約十分鐘左右過后,學生就被其中的內容所震撼,并了解了這篇文章誕生的時代背景,于是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過后,教師可以將圖片進行剪切,作為學生朗誦的背景板,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少年中國說》。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仿佛置身于詩文中,不僅朗誦出了新時代少年的氣質,并通過朗誦和教師的引導,認識到自己就是新時代的青年,應當通過自強努力和學習來武裝自己,這促進了學生通過該篇文章的學習產(chǎn)生了愛國意識,與作者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共鳴。
另外,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不可以遺漏一個重要幫手:音樂。適當使用一些符合古詩詞意境的配樂,通過構建詩歌音樂化課堂,創(chuàng)設詩樂和諧的情境,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入詩入文。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楓橋夜泊》時,教師可以配合節(jié)奏緩慢略微憂傷的古琴曲或者古箏曲,例如《醉漁唱晚》。在導入時,隨著古琴曲的指引,學生仿佛一下子來到了秋天蘇州城外的楓橋邊,學生和教師想象著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看到一位懷著旅愁的客人,在悠揚的音樂中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學詩的氛圍也變得雅趣。在體會了詩詞意境的基礎上,配上音樂,呈現(xiàn)詩畫,學生在琴聲中反復吟誦詩詞,邊誦邊悟,詩的韻味也漸漸彌漫整個課堂。接近課堂的尾聲時,引入琴聲,似有一種“余音繞梁”之感,朗朗的誦讀聲和婉轉憂傷的琴聲相生相隨,詩詞帶來的情動也為學生種下了傳統(tǒng)文學的種子。
(三)課后“巧用”,促進學生延伸語文探究視野
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與落實,書面作業(yè)不再作為小學教育的重點。課后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設計成為當今小學教育的問題之一。古詩詞教學相對學生日常所接觸的語文知識不同,古詩詞教學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教師可以借助古詩詞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的特點,在課堂結束過后,巧用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語文知識,并且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引導下,使學生的語文探究視野得以延伸,促使學生綜合思維的發(fā)展與完善,促進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竹石》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課堂中學生雖然通過觀看教師所準備的課件了解了“竹石”,但并不能了解本首古詩背后所講述的精神。由于一些年齡較大的老人了解“竹石”,所以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作業(yè),讓學生完成。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詢問祖輩以了解竹子的特性,并且讓長輩結合自己的理解,講述“梅蘭竹菊”,學生在與祖輩的交談中,不僅能夠了解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能對本節(jié)課的所學知識和內容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在第二節(jié)課堂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讓學生準備帶有竹子畫面的扇子,通過白話的形式講述自己對竹石的理解,并且鼓勵學生講述有關“梅蘭竹菊”的內容,延伸學生的語文知識探究視野。大多數(shù)學生在參與本次的情境活動后,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并希望自己在接下來的知識探究和日常生活中就像“竹石”一般堅韌,這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為學生以后能成為符合社會標準的復合型人才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適當創(chuàng)設與古詩詞相關的學習氛圍,例如鼓勵學生畫一些古詩配圖,或者采用以唱帶讀的新型古詩朗讀等,真正讓古詩詞的學習和體悟發(fā)生在課堂內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生活,并且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古詩”元素,讓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引導下能形成對古詩詞自主探究的體系,從而優(yōu)化學生學習古詩詞的主觀體驗,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學習內驅力,促進學生建立對古詩詞學習的自信心。
(四)創(chuàng)設適配情境,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
除上述策略外,教師還必須注意情境創(chuàng)設的適配度,情境既要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要盡可能地貼近他們的生活。例如,在五年級上冊教學王維的古詩《山居秋暝》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時,學生對其中的“喧”“浣女”一知半解,更難以理解這種“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先聲奪人的意境。于是教師在學生理解基本字義的基礎上,提出“旅行讀詩法”。
首先,教師用語言引導和帶領學生仿佛來到了初秋新雨過后的山谷間,空氣是多么得清新,讓學生閉上眼睛做一做深呼吸,這時候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播放一些女子在小河邊浣衣的打漿聲和玩水的嬉笑聲,學生不借助圖片也能想象到浣女的樣子,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描述:“我聽到浣女正蹲在河邊,用手中的木棍不斷拍打石頭上平鋪的衣服,衣服可能已經(jīng)很舊了,洗過太多次有些泛白?!苯處熆梢宰プW生發(fā)言中的亮點進行對話:“你為什么認為這衣服一定很舊了呢?”學生答道:“因為我們來到的地方比較偏遠,在幽靜的山林里,住在這里的百姓一定是生活比較樸素節(jié)儉的?!睆膶W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維進入了”旅行模式”,真的把自己置身在古詩的山谷里,這也能證明教師的情境創(chuàng)設很深入。
接著,浣衣的聲音漸漸平息,腳步聲逐漸響起,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說浣女要回家了,教師用手勢表示肯定,聲音還在繼續(xù),邊走回家邊拉家常,教師適時提問:“我們這時候跟著浣女走到哪了呢?”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竹林里!”這樣一來,學生對這句詩已經(jīng)明白得很透徹了,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體會動靜結合的寫法和“竹林喧聲,蓮葉分撥”的美好意境,學生更有積極性,也更能夠自然和諧地漫步在詩詞叢林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高年級古詩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詩詞世界是語文教學中值得倡導的教學模式。古詩詞本身就具有豐厚的文學底蘊和歷史積淀,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探索欲,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契機,采用多元化的創(chuàng)設情境方式,輔以圖、樂、聲、畫等元素,讓學生穿越歷史,與詩人在文本中對話,在情境中共鳴,真正地入文、入境、入情,從而達到明其意、悟其情、學其法,提升學生對古詩的欣賞品析能力。讓學生陶醉于古詩詞的美感中,在那些或閑適或恬淡、或凄涼或冷清、或磅礴或幽雅的意境中,學會聽詩人的心聲。而設計一種有童趣、有方法、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必須致力的一件事情。
參考文獻:
[1] 許夢娟. 寓情于境,感悟經(jīng)典: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J]. 教育界,2022(26):44-46.
[2] 馬孔亮.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的措施[J]. 天津教育,2022(26):97-99.
[3] 田丹丹.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的策略探究[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06):36-38.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