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摘 要:陶瓷雕塑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技藝形式在我國有著長久的發(fā)展歷史,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同時也展示了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種種面貌。最初的陶瓷雕塑是作為實用性的工具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之后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足以及審美需要的發(fā)展,陶瓷雕塑的美學價值逐漸被人們發(fā)掘,在社會生活發(fā)生巨變的今天陶瓷雕塑的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已經逐漸超過使用價值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作為能直觀展示陶瓷雕塑美感的造型形式是陶瓷雕塑審美價值的外在表現,因此在現代的陶瓷雕塑的制造中需要注重造型中的形式美感的把握。本文就是在研究陶瓷雕塑的形式美感各種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能切實把握造型中形式美感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陶瓷雕塑;外觀造型;形式美感;把握對策
1 前言
陶瓷雕塑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并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完善形成了眾多的風格特征。最開始的陶瓷雕塑受限于生產水平還相當的粗糙和簡陋,并主要是私人小工坊制造,無論是在數量規(guī)模還是在質量把控上都存在較多的問題。之后隨著社會經濟和陶瓷雕塑制造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這類產品在人們生活中地位的不斷提高,類似于景德鎮(zhèn)等專業(yè)化的陶瓷雕塑生產基地逐漸成形,并在完善制造工藝的同時造型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出現了諸如浮雕、鏤空、圓雕、捏雕等多種工藝。此外,從最初的構思造型到最后的成品出爐需要經過許多復雜的程序,一旦中間某些部分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個陶瓷雕塑作品在造型藝術上的缺失,嚴重的將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美感進而無法銷售。因此,要確保陶瓷雕塑作品能有較高的造型形式美感,就必須明確陶瓷雕塑所展示出來的形式美感所具有的特征,以此為基礎來研究并改進具體的造型技術。
2陶瓷雕塑概述
陶瓷雕塑在傳統(tǒng)技藝中包含陶瓷制造技術和雕塑技術兩部分。在陶瓷的加工中,主要用的原料是石英和黏土等,還需要經過比例調配、粉磨過程、制作成型、曬干和燒制等一系列的工序,并依照陶瓷品用途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配料和加工方式,其制作技術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就我國傳統(tǒng)的雕塑而言,最開始的雕塑是雕刻家在觀察生活或者自然之后將所觀察到的東西雕刻在不同的物體上,具有很明顯的模仿和仿真屬性,但在雕刻的過程中也夾雜著作者的想象、夸張抽象等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并在雕塑理念發(fā)展完善之后,創(chuàng)作者還會在雕刻的過程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或者對藝術的理解等,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也展示了明顯的藝術價值。陶瓷雕塑既包括陶瓷制造技術,也包括雕刻技術,既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于立體的或者平面的觀賞性作品的制作中,兼具實用和審美的特性。
我國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的概念在20世紀中期提出后就與傳統(tǒng)概念中的陶瓷雕塑逐漸區(qū)別開來,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到現在獲得了更多的發(fā)展。就人們的需求而言,當代社會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長足發(fā)展,越來越注重陶瓷雕塑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屬性以及外觀造型所表現出現的形式美感,并且對審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陶瓷雕塑的文化而言,當代陶瓷雕塑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融入了西方可取的雕塑理念,引進了包括西方古典藝術、現代雕塑藝術以及后現代雕塑等在內的眾多新型概念,使的陶瓷雕塑突破了原有概念的限制,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就陶瓷雕塑的制造工藝來講,科學技術以及先進智能化機器的使用使得很多以往看似不可能的陶瓷制作和雕塑手段成為現實,并極大提高了陶瓷雕塑產品的制作效率,而且在新材料不斷發(fā)現和不斷合成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材料的靈活組合不僅能影響到陶瓷雕塑作品的自身質量,也為造型創(chuàng)新和形式美感的制造提供了新思路?,F如今,陶瓷雕塑背后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以及優(yōu)美的外觀造型逐漸獲得了更多人的賞識,并表現出來雅俗共享的特征,上到國家層面的文化輸出,下到普通家庭的裝飾點綴,都能在不同的陶瓷雕塑中得到滿足。因此在把握陶瓷雕塑外觀造型的形式美感時,既要找準人們的審美需求所在,還要關注時代藝術特征等。
3陶瓷雕塑造型中形式美感的特點
首先,陶瓷雕塑的形式美感具有三維立體性。不同于繪畫書法等平面的藝術,陶瓷雕塑是在三維空間中制造的具有立體屬性的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包括不同視角的把握、高度比例的調整、光學色彩的運用等內容,而且在作者的觀察和提煉下還能展示事物的本質。在藝術欣賞上,三維的陶瓷雕塑給人的視覺沖擊更加強烈,立體的展示也能讓人直觀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而且從不同角度觀看也會獲得不同的審美享受。其次,陶瓷雕塑的造型具有很強的表現性?,F如今陶瓷雕塑在形式美感的把握中,不再局限于模仿的相似,更加注重整個作品呈現出來的韻味,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精準刻畫而更加關注整個作品的和諧協(xié)調。而且陶瓷雕塑的創(chuàng)作者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將自己的美學思想、個人情感等個性化的內容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陶瓷雕塑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作者思想的一部分。
4加強陶瓷雕塑造型中形式美感的具體對策
4.1 注重陶瓷雕塑作品的節(jié)奏和平衡
陶瓷雕塑作品雖然是一種靜態(tài)的物品,但是其外觀造型中能夠展現出一定的動勢和節(jié)奏。比如周國楨先生的陶瓷雕塑《天亮了》,追求造型語言、形式的完美和豐富的釉色表現效果,有一種強烈的瞬間視覺效果,造型展現出富有美感動態(tài)比例,將形式美法則表現到了極致。在把握動勢的過程中,要明確作品的整體概念以及應該蘊含的各種表現理念,并且將作品的整體造型和后續(xù)的發(fā)展變化通過聯(lián)想結合起來,并在此過程中找到最貼合想象的造型設計。在表現陶瓷雕塑動勢和靜態(tài)美的同時,往往需要關注作品的節(jié)奏屬性,因為作品的節(jié)奏直接關系到陶瓷雕塑內在韻律的表達。一般來說表現作品的節(jié)奏需要注重作品的排列順序,尤其是具有多個部分的組合系列,在把握每個部分所展示的動勢或者靜態(tài)內涵的情況下,分析整個作品的內在邏輯,進而以科學的、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排列,以展示作品的節(jié)奏。此外,重復作為一種表現手法也有助于節(jié)奏的展現,注重對陶瓷雕塑作品中蘊含規(guī)律的部分進行一定的重復也能增強節(jié)奏感,同時給人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在關注動勢和節(jié)奏的同時,還要關注兩者之間以及和整個作品基調的協(xié)調平衡。一般而言對稱作品能給人直觀的視覺和諧,并能展現出規(guī)則美和沉穩(wěn)美等。但不規(guī)則的作品也需要關注造型的協(xié)調,主要是作品的整體感覺要統(tǒng)一,動勢和靜態(tài)內涵要平衡,節(jié)奏表現要恰到好處,不能過于展示某一個方面而破壞作品的整體感覺。
4.2 注重色彩表現手法的運用
陶瓷雕塑的形式美感除了造型所表現出的部分外,科學的色彩的選擇與使用也能帶來良好的形式美感。首先,陶瓷雕塑家在選擇色彩的時候,要明確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不同含義以及不同的色彩給人的感覺,并且要根據作品所需要展現的內涵選擇相應的色彩。比如部分兒童游樂場會選用陶瓷雕塑來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陶瓷雕塑家在色彩的選用上就不能選擇黑色、灰色的等壓抑的顏色,而應該選擇黃色等鮮艷明亮的色彩,在滿足作品所要表現的活潑基調的同時也能貼合兒童自身的性格特點,從而獲得良好的表達效果。其次,要注重色彩的彩度、色相以及色彩的明亮程度等色彩要素的運用。其中彩度一般與飽和度和鮮艷度有關,黑白是彩度之外的顏色,一個陶瓷雕塑作品中黑色和白色所占的面積越大,作品相應的彩度就會越低,如果完全沒有黑白則是飽和色,彩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層次和情感基調,需要有著重把握。所謂的色相的運用主要是為了增強陶瓷雕塑作品的視覺沖擊效果,比如在綠色山林中通過增加一點紅色的朝陽來營造生機勃勃的氛圍,給人以強烈的朝氣和希望的感覺。
4.3 注重引入新型的材料
現如今隨著工業(yè)技術的進步在陶瓷雕塑中可用的新型材料也越來越多,這些新型材料的運用不僅能夠擴大陶瓷雕塑材料選擇的范圍,并且在與傳統(tǒng)材料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美學價值。在引入新型的材料之后,能夠充分調動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能動性,陶瓷雕塑家可以通過不同材料的組合應用展現作品更豐富的內涵,比如通過金屬材料的冰冷質感傳達作者冷漠的情感等。同時新型材料的運用也能克服傳統(tǒng)工藝的局限性,尤其是能有效解決陶瓷雕塑作品的造型表現和三維立體展示之間的矛盾,能縮短作者思想表達和實際作品呈現中的差距,并能為各種有著極限造型的陶瓷雕塑作品的出現提供條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型材料的運用中要注重比例的把握和種類的合理選擇,不能盲目使用,也不能一味大范圍運用,要符合陶瓷雕塑的材料特征以及滿足作品在形式美感表現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林國輝.淺談陶瓷雕塑造型藝術新理念[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55(05):33.
[2]黃建民.淺談陶瓷雕塑造型中形式美感的把握[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55(04):137.
[3]邱玉珍.淺談陶瓷雕塑造型藝術創(chuàng)作[J].江蘇陶瓷,2019,52(03):6-7.
[4]譚子林.淺談陶瓷雕塑造型中形式美感的把握[J].藝術家,2019(04):49.
[5]郭錦標.淺談陶瓷雕塑造型中形式美感的把握[J].藝術科技,2017,30(0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