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婷
【摘要】戲曲在我國的發(fā)展進程中,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幾乎是伴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成長而成長的,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傳入我國,戲曲因為其對基本功和表演技法等多方面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四個自信”的提出,并且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之中也提到了“戲曲進校園”的具體要求。文章對小學音樂課堂引入戲曲教學的策略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 戲曲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6-0148-03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之中,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音樂感”,培養(yǎng)學生較好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體會音樂的魅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而我國的戲曲文化,包含了舞蹈、演唱以及豐富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將戲曲引進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之中,可以從多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但是由于目前我國教育體系發(fā)展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時期,尚處于摸索階段,將戲曲引進小學音樂教學之中更是處于剛剛起步時期。教師想要成功地將戲曲文化引進小學音樂課堂之上,就應當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開放和發(fā)展的眼光,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改進及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1.小學音樂課堂引進戲曲文化的重要意義
1.1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認識
中國的戲曲是集音樂、舞蹈、歷史、文化等眾多方面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的一種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通過表演為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等多方面的震撼感受。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文化自信也隨之提升,越發(fā)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刻意義,所以為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2022年由教育部頒發(fā)的新課程改革標準之中明確提出了對戲曲進校園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尚小,是建立正確完善三觀的黃金時期,同樣的在這個時期學生也極易受到外界不良思維的毒害,將戲曲引進小學校園的音樂課程之中,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其中蘊含的思想道理,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用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武裝學生的思維,減少外界不良思維對學生的毒害。并且在這個過程之中,滲透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的重要意義。
戲曲藝術進校園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戲曲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提升。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進戲曲教學,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就是案例演示法,教師為學生展示戲曲的相關演繹技巧,學生對教師展示出來的動作、表情、儀態(tài)、姿勢等眾多方面進行模仿,通過欣賞戲曲逐漸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體會音樂的的獨特魅力,逐步加深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1.2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戲曲是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國三大國粹之一,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同樣的,在學生學習戲曲的過程中,要求其要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我國戲曲文化是將文化、音樂、舞蹈、歷史等集為一體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要想真正將戲曲表演好,需要表演者具備較高的表演素質,才能夠將眾多方面的藝術表現形式協調地融在一起,在舞臺上將戲曲中的人物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將戲曲真正的美展示給觀眾。基于這種情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進戲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步驟,不斷在實踐的過程之中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學生打下一定戲曲知識的基礎之后,再加入戲曲動作的教學,通過演唱與肢體動作的結合,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戲曲中蘊含的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進一步將戲曲表演得更完美。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繼承和弘揚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1.3推動戲曲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戲曲文化傳承至少兩千二百年,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之中,中華戲曲依據不同的地域特征、民俗風情,進一步演化出更多的藝術表演形式。其中,黃梅戲、戲劇、評劇、越劇、豫劇五種表演形式被稱為中國五大戲曲?;谶@種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出戲曲之中蘊含了我國眾多優(yōu)秀傳統文化,其中的藝術價值不可估量,所以戲曲傳承是十分重要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戲曲進入校園的活動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學生年齡較小的情況下接觸到我國戲曲文化,在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水平和音樂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思想品德素養(yǎng)。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創(chuàng)新意識強,在這個階段將戲曲引進音樂教學中,學生可以很好地將戲曲文化與其他文化相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促進我國戲曲文化的創(chuàng)新,推動我國戲曲文化的進步和持續(xù)發(fā)展,為我國戲曲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2.小學音樂課堂引入戲曲教學的策略
2.1教師對戲曲教學內容的選擇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相對旺盛,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積極與學生交流和溝通,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興趣愛好,針對每一位學生不同的個性,制定更加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效率,要遠高于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教師要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活躍性,及時進行教學評價。
首先,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融入戲曲教學時,應當保證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充分的教學器材。其次,在開展戲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戲曲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在初次進行戲曲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學生耳熟能詳的戲曲作為教學素材,或者根據學校所在地的特點選取戲曲教學素材。例如,安徽的黃梅戲、北京的京劇、河北的河北梆子等等。通過這樣將教學與當地實際情況相聯系的方式,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之中融入戲曲教學,并不是僅僅要教授學生基礎戲曲的理論知識和演唱技巧,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充分解讀和理解隱藏在戲曲背后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與理解,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核心素養(yǎng)。
2.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提升課堂質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我國的小學教育體系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為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經歷都不同,所以性格特征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戲曲的過程之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也就是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優(yōu)秀的戲曲表演,在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戲曲的學習效率。并且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戲曲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的肢體動作,引導學生將唱詞與動作相結合,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認識到我國戲曲文化的深刻內涵。同時,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很容易被艷麗的色彩吸引,所以在欣賞視頻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情況下會格外關注戲曲演員的臉譜造型,小學音樂教師可以抓住機會,為學生講解臉譜的相關知識,帶領學生認識什么是戲曲中的“三塊瓦臉”“花三塊瓦臉”“十字門臉”等相關知識,通過簡單基礎知識的講解,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戲曲文化,教導學生欣賞戲曲。
例如,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之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介紹“梅蘭芳”等我國著名戲曲大師,并在學生對“梅蘭芳”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帶領學生欣賞梅蘭芳表演的《鄧粗姑》《一縷麻》等較為新穎的曲目。在學生學習戲曲知識、解讀戲曲內涵的過程之中,進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發(fā)展,學習辛亥革命的革命精神,滲透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更好更全面的發(fā)展。在欣賞完視頻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并向學生提出引導性問題,引導學生對剛剛欣賞的戲曲進行深刻的思考,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國戲曲文化。
以上是小學音樂教學融入戲曲教學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為學生制定詳細而周密的戲曲文化教學計劃,進一步推進戲曲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
例如,在每一節(jié)音樂課的前十五分鐘為學生介紹一位著名戲曲大師,并帶領學生欣賞相關戲曲作品,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逐步加深學生對我國戲曲文化的認識。
2.3重視實踐教學,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戲曲的認識
音樂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當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帶領學生進行仿唱練習,并定期帶領學生進行戲曲表演。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學生對我國戲曲文化的理解,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小學生年齡較小,天性好玩,在戲曲實踐過程中,“唱”“做”“念”“打”等眾多環(huán)節(jié),都與小學生的天性相近。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戲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抓住機會,將學生劃分學習合作小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完整的戲曲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展小學音樂課堂戲曲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于我國戲曲文化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相關戲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語言表達和動作表現能力,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在這個實踐教學的過程之中,小學音樂教師同樣不可以忽視示范演唱教學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表演和其他人的差距所在,并更加直觀地體會到戲曲藝術的美感。
例如,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介紹與“京劇”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京劇”形成的背景,了解“京劇”中的“京”的含義,并且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關于“京劇”的小故事,進一步調動學生對“京劇”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學習京劇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際的“京劇”實踐課程之中,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進一步認識“生”“旦”“凈”“丑”等四大行當在京劇中的具體含義,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京劇的含義,建立健全京劇的相關知識體系。在完成上述準備工作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京劇中的肢體動作,讓學生進行模仿以及練習旁白,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課堂表演氣氛,之后教師再布置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練習一些經典的京劇片段。等學生練習結束之后,安排學生依照一定順序上臺表演,再由學生自己投票選出表演最好的一組。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傳授學生相關戲曲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
3.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我國傳統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意義。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正處于活躍時期,在這個時期將戲曲文化引入教學過程之中,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更有利于我國戲曲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國際三大音樂教學法融入中國學校音樂教學課堂小學課例展示活動(一)(二)[J].中國音樂教育,2023(1):73.
[2]宋程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4):118-120.
[3]范宸萱.“中國風”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J]. 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3):64-65.
[4]陳莉萍.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戲曲教學研究探討[J].北方音樂,2020(14):151-152.
[5]柴森.民族之樂啟迪民族之情——在小學音樂課堂上融入民族音樂的教學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 (28):9-10.
[6]智慧.樂動? 心動? 律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律動”的有機融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86.
[7]張彩霞.小學音樂課堂引入戲曲教學的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9(30):150.
[8]陳雪紅.小學音樂課堂引入陶笛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6(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