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羅曉榮(1977~),女,布依族,貴州普定人,貴州省普定縣第三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摘要:初中歷史作為中考當中重要的一個科目,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新課改、新理念、新中考的背景下,教師需要積極適應新變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實際學情,變革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初中歷史復習課,利用多元化的復習方法,根據(jù)考試形式,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以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促使學生把握歷史知識的梳理與應用,養(yǎng)成良好的主觀能動意識,進而使學生可以考到理想的成績。文章就新中考形勢下的初中歷史復習策略展開研究,以期為廣大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與幫助。
關鍵詞:新中考;初中歷史;復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3)09-0128-04
一、 引言
學習需要長期的腦力勞動,是不斷思考知識、生成知識、內(nèi)化知識的過程,尤其是初中歷史學科的學習,由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知識較為繁雜,若沒有興趣驅(qū)動,單單機械化背誦和學習,學生很難鞏固所學知識,更加難以拓展。復習課亦是如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積極響應新課改號召,逐冊、逐章、逐節(jié)地進行全面復習,切忌以新課的形式講解,重視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煥發(fā)學生學習主體活力,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構建行之有效的復習方法,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 初中歷史復習教學現(xiàn)狀
在初中歷史復習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教師在課堂當中注重形式引導,學生在復習當中興致低下,提不起精神。這樣的復習方式教師本位現(xiàn)象嚴重,學生的參與度較低,單單憑借教師一人之力,無法提高復習效率。同時,初中歷史知識以講習題、背知識、大量刷題的題海戰(zhàn)術為主,導致學生只能參與到單一乏味的復習當中去,無法有效激發(fā)自身的主觀能動意識,學習激情和耐心被取締,逐漸產(chǎn)生厭煩心理,導致復習效率低下。對此,在新中考形勢下,教師開展初中歷史復習教學時,需要充分煥發(fā)學生學習主體活力,在復習過程中培育他們的學習主人翁意識,由教會知識轉(zhuǎn)變?yōu)閷W會學習,切實做到“授人以漁”。為了提升學生的復習質(zhì)量,并真正提升學生的初中歷史學習能力,教師需要積極整合復習方法,利用創(chuàng)新型的思維導圖、合作學習、激趣導學、學科融合、微課慕課等方法,實行三輪復習,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束縛,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脈絡與體系,助力學生取得滿意的考試成績。
三、 初中歷史復習教學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梳理歷史知識點
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規(guī)律性,時間線索與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密切,且脈絡清晰,因此,教師需要深入把握歷史知識的縱橫關系,以關鍵時間與知識點為抓手,以點帶面,引導學生逐漸掌握歷史知識的重難點,從而減小歷史總復習難度。通過復習教學,將知識貫穿于整個復習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將類比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回憶相同的知識點,并加以分析歸類到同一條知識體系當中。促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同類項的史實以及同時代的面貌進行整合,讓學生在頭腦中把歷史知識織成網(wǎng)絡,以全視角和大線索來整體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答題水平。
(二)引導學生理解歷史重難點
在歷史復習教學中,老師根據(jù)學生以往的課堂實踐,分析與總結中考考點信息,如“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意義”和“中共一大召開的意義”,學生對這兩個知識先后出現(xiàn)了錯誤的時間記憶,從而造成了部分學生較易出現(xiàn)對中共一大與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后時間的錯誤認知。因此教師利用歷史復習課堂對歷史框架進行整合和梳理,將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具體劃分,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掌握該知識點,并在遇到該知識點時可以拿到分數(shù),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四、 初中歷史復習教學的實際策略
(一)設計有效的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歷史復習現(xiàn)狀可以得知,目前的初中歷史復習效率較為低下。因此,想要切實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實效化,就需要教師轉(zhuǎn)化為引領者的身份,逐步推進初中歷史復習開展的時效,不僅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更要兼具鞏固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從完善已有的教學模式出發(fā),更積極地加強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復習《近代化探索》的歷史知識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精細化地設計復習目標,并促使學生能夠?qū)@一部分內(nèi)容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從而了解到中國近代史上出現(xiàn)的重要人物與歷史事件。例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使學生能夠?qū)ξ覈嗣窀冻龅呐εc壯舉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這部分教學內(nèi)容時,還應能夠針對這一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耐卣?,以此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隨后,教師可以構建思維導圖,將模塊化的知識具象化,讓學生能夠從思維導圖當中,了解近代化探索的事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同時,教師還應在復習開展前,對網(wǎng)絡中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將音像、視頻等教學資源動態(tài)化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反思,樹立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正確思想觀念。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并重視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播放歷史短片的方式,促使學生形成“今日生活來之不易”的理念,明白只有祖國才是我們國人最強大的后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有機整合歷史教材
針對復習而言,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時,應以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體系。教師應對復習內(nèi)容進行精細劃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重點及難點,再以新課程改革要求為教學之本,以點連成線的方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基礎。在引導學生開展七年級上冊教材內(nèi)容的復習時,教師可以以單元為基礎,再將知識點進行講解,并在這一過程中將民族的發(fā)展順序作為復習的目標之一,通過時間的更替,在其中穿插相對應的知識點,能夠有效提高復習效率。另外,老師還應強化單元復習內(nèi)容,在復習“三國二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歷史知識時,教師應注重引言功能的良好運用,幫助學生對這一時期的特點加以認識,再由此進行復習活動,分層次劃分這一時期的人物特點、歷史事件,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把同一時期國內(nèi)外的發(fā)展狀況整合到復習活動之中,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掌握知識內(nèi)容。
(三)利用思維導圖導學
教師應認真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目標,研讀最新課程標準,以幫助學生更全面、正確地了解歷史事件、人物、現(xiàn)象,總結歷史線索,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思維導圖作為新課教學以及復習教學行之有效的新型教育方式,教師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以圖文組合的形式,引導學生梳理各個知識點和題目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精準把握新課改要求,利用思維導圖導學,并開展一輪復習,從而引導學生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開展抗日戰(zhàn)爭的復習教學活動時,由于抗日戰(zhàn)爭涉及的章節(jié)較多,學習內(nèi)容也較難,許多時間線、標志性事件和人物學生容易搞混、記錯。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繪制時間軸,讓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鞏固,同時可以利用師生、生生互動協(xié)作的形式,對思維導圖的內(nèi)容進行拓展,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網(wǎng)絡,首先可以構建14年抗戰(zhàn)的知識思維導圖,建立時間軸: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1936年西安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1938年武漢會戰(zhàn)、1941年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1945年日本投降和中共七大召開。教師將抗日戰(zhàn)爭中經(jīng)歷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事實繪制成思維導圖,讓學生在梳理時間線的同時,一邊鞏固知識一邊整理知識,讓學生可以在參與填寫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歷史時空觀念。同時,在利用思維導圖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創(chuàng)設重點問題情境的方式,活躍學生的思維,如:中共如何做到形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影響抗戰(zhàn)成功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哪些?抗戰(zhàn)的成功有著怎樣的重要歷史價值?以此引領學生深刻地認識沒有中共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是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流砥柱,進而推動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心的形成。
(四)精心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復習當中,教師本位現(xiàn)象嚴重,不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新課改的推行,使教師充分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為避免學生在復習開始階段產(chǎn)生畏難情緒,從而導致復習興趣喪失,需要教師積極整合教學方法,為學生構建良性、民主的學習氛圍以及雙邊復習活動,為復習活動的開展增添活力,有效促進良好開端的形成。例如,在進行《歷史告訴我們什么》的復習當中,這一內(nèi)容的主要教育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如何做人、怎樣做人的道理,充分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內(nèi)容。因此,在復習階段,為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構建問題導入讓學生回憶自己知道的歷史故事,看過的歷史影視劇、電影或書籍,引導學生理解秦始皇、秦檜、唐僧玄奘、方志敏、林則徐是哪一時期的人物,他們又是怎樣的人。學生會對熟知的任務展開激烈的討論,討論完畢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我們學習歷史,便能懂得做怎樣的人,便能樹立遠大理想,為祖國事業(yè)做貢獻,對嗎?”學生會積極熱烈地回答:“對。”從學生熟知的人物出發(f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使其能以飽滿的情感參與到復習活動中來,不斷提高教學實效。
(五)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新中考形勢下,為積極響應新課改教育理念,教師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結合學生學情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復習來確定教學方法。由于初中歷史知識具有深度與廣度,面對知識繁多的歷史學科,學生極易產(chǎn)生焦慮、厭學等不良情緒,對學不進、記不住的知識,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復習效率也會受到影響,進而使得中考成績不理想。教師在進行復習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分層次教學,有效整合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級教學,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提升,鞏固學生歷史知識、提高復習教學水平,最終實現(xiàn)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可以協(xié)同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知識掌握程度,合理劃分學生等級,以強化基礎知識、提升能力為輔的教學手段,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展開教育,幫助其鞏固重點知識,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查缺補漏,建立知識系統(tǒng)。對基礎知識相對扎實的中等生,教師可以引導其梳理時間線,結合事件背景,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梳理知識脈絡,有效鏈接知識,提升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對學習較好的優(yōu)等生,教師可以利用復習教學,引導其靈活運用知識,強化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念,并使其對歷史事件形成獨到的見解。
(六)習題訓練掌握方法
首先,授人以漁是復習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積極把教學生知識轉(zhuǎn)化為教學生學習,使學生能夠切實掌握科學的復習方式和答題技能。因此,在進行中考復習的教學活動中,除了要幫助學生記憶與夯實知識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在引導學生復習時,教師無法避免對學生進行習題練習,這并不是所謂的題海戰(zhàn)術,而是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開展習題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總結與歸納的能力,促使學生掌握答題方法,提高歷史成績。例如,在中考的歷史試卷中,選擇題的類型豐富,有因果型、逆向型、比較型、排序型、材料型等多種類型,也有著不同的答題技巧。在因果型的歷史選擇題中,有些是在問題中給出了歷史事件的結果,在選項中羅列了導致結果出現(xiàn)的原因,通常以“是為了”“目的”“原因”等結尾,在考試中也常常將原因進行細化,分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反之,在選擇題的題干中已經(jīng)給出歷史原因時,通常會以“影響”“結果”對選項進行羅列。因此,這類題型需要學生在審題時就能夠正確理解題干的相關歷史概念,區(qū)分好各類原因。其次,要把握好歷史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客觀地分析與整合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原因。最后,要精準提煉題干信息,把握選項與題干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因果。通過認真審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對試卷中的歷史材料題,教師應傳授其合理的解題技巧,通過“一讀二找三答”的方式,提高答題效率:①前提是讓學生學會讀題,審清題干問題,合理利用時間通讀兩到三遍,加深對材料的理解并更好地進行掌握。②關鍵在于解答問題,有效提煉關鍵信息,根據(jù)題干問題聯(lián)想與之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解答。③答題要規(guī)范有條序。
(七)設計合理教學情境
在實際初中歷史復習課中,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構建主題任務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夠圍繞中心知識點,喚醒遺忘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能夠結合具有趣味性與思考性的教學任務,驅(qū)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內(nèi)驅(qū)力,不斷豐富與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使學生通過對學習內(nèi)容的分析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復習課教學與新課教學不同,學生對知識點較為熟悉,并對許多知識已經(jīng)成功掌握,需要教師更加注重教學的趣味性,變革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課堂體驗,從而提升復習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商鞅變法”的復習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表演舞臺,與學生一起編創(chuàng)該劇本,學生自發(fā)選擇劇本中的人物角色,教師在一旁讀旁白,渲染氣氛,學生通過親臨商鞅舌戰(zhàn)群儒的情景,強化學習體驗,深入感知商鞅的果敢睿智以及秦孝公的知人善任,體會與領悟到歷史變革艱難險阻的荊棘之路,讓學生能夠通過跨時空的情感體驗,認同改革價值,強化內(nèi)心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直面困難,方能為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做出貢獻,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道德情感及歷史素養(yǎng)。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復習活動的開展當中,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復習興致,切實幫助學生鞏固自身的知識基礎,掌握更為完善、科學的答題技巧,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中的重難點進行更為深層次的理解,不斷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為靈活地完成中考當中變幻莫測的歷史題型,推動學生復習效率的提升,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
參考文獻:
[1]葉雪萍.新中考形勢下的初中歷史復習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159-161.
[2]劉爽.初中歷史復習策略指導[J].初中生學習指導,2021(33):62-63.
[3]王占波.初中歷史復習課的有效策略探索[J].智力,2020(29):105-106.
[4]余夏.初中歷史有效復習策略的研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4):65-66.
[5]燕芮盈.初中歷史復習課教學策略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0.
[6]唐勇.初中歷史中考復習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0(2):6-7.
[7]林敏.新中考形式下的初中歷史復習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8(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