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語文教師要重視文本素材仿寫,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本文結合我校開發(fā)的精品課程《學習仿寫》,對初中作文教學仿寫“三部曲”展開闡述。
一、素材仿寫——追本溯源引“活水”
(一)巧仿主題之魂,點亮聚材之塔
材料的選擇,必須符合中心的要求,更好地為突出中心服務。如“選材仿寫指導課”上,圍繞“走進親情名篇,感悟親情事例”精心設計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批注《秋天的懷念》,仔細揣摩偷聽動靜、想推我走走、無心養(yǎng)花及臨終牽掛等小事,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主題——愛。再結合《背影》《走一步,再走一步》等文本素材,利用小組合作討論,理解選材要注重以小見大,用“小事”來突出“大愛”。這樣,學生圍繞中心選材,自然能聚沙成塔。
(二)善仿選材之法,廣開素材之源
教師要引導學生善用選材之法,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學生已經懂得了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但是如何“精選小事來突出大愛”呢?這就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明白選擇小事的三個標準:小中含情,如《秋天的懷念》里的“鼓勵我好好活”、《背影》里的“艱難買桔”等小事,無不蘊含著父母的深情;小中悟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親鼓勵我爬下懸崖,從而領悟一步步戰(zhàn)勝困難的道理;小中顯德,如《回憶我的母親》中母親的好勞動及教我生產知識,體現(xiàn)了母親勤勞的美好品質。在此基礎上,設置課堂小討論:從精選小事的三個標準中,任選一個并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說說與之相關的親情故事。因此,有了選材之法,學生能夠根據文本素材選材特點,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拓展自己的寫作素材。
(三)妙仿線索之序,用好選材之寶
線索,是文章的脈絡。在寫作中,常用一線串珠式結構,將分散而獨立的材料串連起來,讓寫作思路更加清晰,結構更加完整。常見的線索有以時間為線索,以空間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情感為線索等。如在選材仿寫指導課上,要求學生閱讀《阿長與〈山海經〉》《回憶我的母親》等文本素材時,多注意時間詞、地點詞及情感詞等,自然不難發(fā)現(xiàn)《阿長與〈山海經〉》是以情感為線索,而《回憶我的母親》是以時間為線索的。
二、結構仿寫——綱舉目張鑄“筋骨”
(一)理解概念,粗解結構
要仿寫篇章結構,必須引起學生的重視,并理解相關概念。在研讀教材內容后,篇章結構仿寫指導課就以《背影》和《回憶我的母親》為例,重點引導學生仿寫總分式結構。
1. 由面到點,引出上課內容
在教學中,要介紹篇章結構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了解篇章結構的主要形式,并進一步理解總分總式結構的概念及形式。
2. 聯(lián)系名篇,分析總分式結構
在教學中,用表格的形式,分別梳理出《背影》和《回憶我的母親》的開頭部分、結尾部分和中間部分。而中間部分內容較多,主要是引導學生將具體事例進行概括。之后,引導學生初步運用總分式結構概念來加以分析,為下一步解決總分式結構的仿寫難點做好鋪墊。
(二)妙用比較,細探結構
要仿寫篇章結構,還必須有章可循,有例可用。
1. 如何突破總寫難點
上文將兩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部分放在了同一個表格中,此時應引導學生加以比較,探究有何異同。如《背影》開頭緊扣“最不能忘記”和“背影”,而《回憶我的母親》開頭緊扣“我永遠回憶”和“勤勞”,都抒發(fā)了作者的難忘之情。此時,總結仿寫方法,即總寫部分要緊扣關鍵詞或“情感觸發(fā)點”,抒發(fā)情感。
2. 如何突破分寫難點
上文已經梳理了兩篇文章的中間部分的事例并加以概括,此時要引導學生比較和探究:在安排這些事情的時候,作者有什么巧妙之處?通過比較,得出仿寫分說部分的三個關鍵點:分說事例要能突出中心,如某種情感;分說事例要按照一定的順序組織,如時間順序;分說事例要詳略得當,尤其要詳寫最能表現(xiàn)情感的事情。
(三)精煉提綱,仿寫結構
清晰的行文思路,是寫好文章必不可少的法寶。在教學中,要全程關注學生寫作過程是困難的,但引導學生將寫作構思落實到紙上,在精煉提綱上多花心思,促進學生反復修改寫作提綱,是容易做到的,且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篇章結構仿寫指導課上,發(fā)現(xiàn)在仿寫運用總分式結構時存在問題:分說事例沒有突出中心。題目是《難忘的臉》,分說部分寫了三個事例:一是母親安慰受傷后的我,讓我感受到了母親的慈祥;二是母親捐錢給乞丐,讓我感受到了母親的善良;三是母親回家后勤做家務,讓我感受到了母親的勤勞。題目的關鍵詞是難忘,但在提綱上卻沒有點明,而是用感受。這是典型的問題,必須讓學生多加重視,并加以修改。這樣精煉提綱之后,學生寫作思路清晰多了。
三、手法仿寫——畫龍點睛出精品
(一)利用批注,再品經典,精講技法
親情類文本素材中值得仿寫的寫作手法有很多,在短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利用批注法,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整理和歸納文中出現(xiàn)的寫作手法,并精講自主學習中產生疑惑的個別寫作手法。如《阿長與〈山海經〉》中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是寫作難點,學生也十分感興趣,必須精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梳理出與阿長有關的七件事情后,結合先抑后揚手法的概念,引導學生理解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之后穿插“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壽桃獻至親”四句詩,生動地講述了唐伯虎祝壽的故事,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加深對先抑后揚的理解。
(二)破解難點,注重遷移,用活技法
了解先抑后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寫作中如何操作,這就需要教師巧妙地抓住關鍵之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用活技法。
1. 抓住關鍵,點撥技法
就先抑后揚這一寫作手法而言,必須抓住“題材選擇”“線索安排”“詳略處理”這三個關鍵之處,才能順利解決操作的難點,因而在教學時要緊扣《阿長與〈山海經〉》加以點撥。
2. 注重遷移,訓練技法
至此,可以多進行遷移訓練,引導學生活用寫作手法。如劉清山的《小氣的父親》一文,也運用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教學時多加遷移,就能促使學生心領神會,觸類旁通,達到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三)分析得失,注重評改,精進技法
要減輕語文教師批改作文的壓力,將其工作重心放在備好作文講評課上,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提高其寫作能力。
1. 多在“選一選,改一改”上下功夫
寫完后,不再對學生作文做詳批細改,而是重點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分析得失,選出范文和典型病文。其一,范文可由該生在班上朗讀,并簡要評析寫作心得;也可全年級印發(fā),并推薦發(fā)表。其二,病文要有典型性,并適合修改升格。修改時,要全文印發(fā),并對照寫作提綱進行合作討論,找出缺陷,如詳略安排不當,細節(jié)描寫不到位,情感抒發(fā)不真摯等。在具體評講時,可針對整篇文章,也可精選文章片段,就學生存在的某一共性問題加以指導,甚至精講,然后加以修改,待病文升格后再加以展示。
2. 多在“講一講,評一評”上花心思
在作文講評課上,師生可以探究典型病文,指出得失,并提出修改意見;可以賞析優(yōu)美范文,找出可借鑒之處加以評點等。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