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要學會學習,需要得到相應的學習支持。學習支架,是支持兒童學會學習的腳手架。學習目標支架讓學習進入有圖譜,學習方法支架讓自我意愿受尊重,學習工具支架讓學習思維可視化,學習遷移支架讓學習輸出有方向。
關鍵詞:學習支架;學會學習;學習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6B-0026-06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世界各國都將“學會學習”作為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學生要學會學習,非常需要得到相應的學習支持。源于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而產生的支架式教學理論的本質就是通過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促使學生從已有水平跨越到潛在水平,并不斷拓寬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這種“提供學習支架—逐漸撤回學習支架”的方法,能引領學生學會學習,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學生在學習的進程中,需要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工具、學習遷移等方面的支架。如何在他們需要的節(jié)點,不由教師單向度告知,而是學生自己借助支架,實現(xiàn)自主學習,進而學會學習呢?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2004年提出支持學生學會學習的主張,“十一五”期間重點研究的是“L-O-V-E”課堂學習單,出版專著《“L-O-V-E”教學: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與實施》;“十二五”期間進行“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導航’稿的開發(fā)與運用”的研究,出版專著《“目標導航”支持下的小班課堂變革行動》;“十三五”期間進行“學習支架的全面開發(fā)與實踐”的研究,發(fā)表《“‘米字格’生字學習”:橋接兒童自由識字之路》等論文。學校在近20年的培養(yǎng)兒童學會學習研究中,通過探索學習支架的設計與使用,積極探索支持兒童自主自由學習的路徑,讓兒童的自主學習得以實現(xiàn),讓兒童學會學習的目標能夠達成。
一、學習目標支架,讓學習進入有圖譜
崔允漷教授說:“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或者說,它是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并規(guī)定教與學的方向。”[1]所以,學習目標支架的支持是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向前邁進的原動力。它讓學生明白學些什么、怎么學(即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那么學生就可以從被動學逐漸轉化為自主學。 如何讓學習目標支架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實踐探索中,我們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目標確立:精準具體,便于操作
目標精準就是指制定的目標要準確、精當?!皽蚀_”指要找準學習內容的要求、特點、重點,摸準學生的學情、需求、難點;在制定學習目標時不能以教師的固有經(jīng)驗為標準,而要以學生的實際認知為準?!熬敗敝复_定的學習目標務必處理好點與面的內在聯(lián)系,選取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點”,點中開花,從而促進全面發(fā)展[2]。
目標表述要具體是指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描述學生的學習行為應該發(fā)生的變化,要有針對性。在學習中要通過什么樣的過程與方法理解并會運用哪些知識,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么程度等,都要盡量細化,表達清晰。這樣使學生更能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目標分解要可操作是指教師制定學習目標時從總目標到學段目標再到課時目標,做到上一級目標指引下一級目標,下一級目標落實上一級目標。基于此,我們首先是畫出一冊教材的知識樹,做好“單元通覽”整體把握細節(jié);其次是運用雙向細目表精準把握;再次是立足學情,細化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如,語文教學中,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優(yōu)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層次的學生達到什么程度等,都要明確表述。同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要有機結合,并做出適切的規(guī)定。這樣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才具有可操作性。
(二)目標展示:適時適宜,靈活多樣
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利于學生清楚自己學習的路徑及努力要達到的結果,從而提升學習的效度。在學習中,還要注意根據(jù)所學的內容及學情適時適宜地展示學習目標。通過學習目標靈活多樣的展示方式來因地制宜地支持學生有目標有路徑有方法地學習。我們的策略有:
1.開門見山式。這樣的方式一般用在學習內容難度相對適中的時候,或者復習課中。在學習初就把學習目標全部展示出來,讓學生對學習的路徑、方法及達到的目標一目了然,能在全局高度上將學生的注意力指向學習任務。
2.層層遞進式。這樣的方式一般用在學習內容有一定難度時,一般是新授課中。教師會把學習目標細化成幾個層次。在引領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學習方向和學習要求后,由低到高依次出示學習目標,并支持學生循著學習過程一步步達成,實現(xiàn)最終的學習目標。
3.步步導航式。這樣的目標支架,一般運用在中高年級的課前預習中,主要是支持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能緊扣重點。教師借助學習導航單,把預習要達到的所有目標一起呈現(xiàn)在其左側,以學習線路圖的形式把由基礎目標到重點目標的達成路徑呈現(xiàn)出來;并且在導航單的右邊設計相應的支持達成目標的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學生循著這樣步步導航式的目標,有方向有方法有重點地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從而提升學習的實效性。
(三)目標評價:引領思考,促進學習
學習目標不但是學習的出發(fā)點,也是學習的歸宿。所以教師還應該注意通過發(fā)揮目標的評價功能引領學、促進學。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了以下幾種操作:
1.邊學邊評式。邊學邊評式就是一個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把根據(jù)學習目標設計的評價支架給予學生。評價支架中把達成學習目標的情況分成幾個層次,語言闡述清楚。學生拿到評價支架后能對照不同層次的標準進行自評,清楚自己學習活動的成效,以便于在下面的學習中修正。
2.回顧總評式?;仡櫩傇u式就是一課的學習結束后,教師提供一個根據(jù)總目標全面設計的評價支架,來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回顧自己學習的情況。評價的內容可以從學習的內容、學習的狀態(tài)、學習的方式、學習的情感等方面分層設計,讓學生對著它能全面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達到以評促學的目的。
3.評中指示式。這種方法,一般用在中高年級學習中,為了發(fā)揮目標的指向作用,一般在一個階段或者一個內容的學習完成后,引導學生進行自評或者互評,在評中明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這種“評中指示式”支架,也根據(jù)達成目標的情況設計幾個層次,最低的層次一般這樣設計:“我在(? ? ? ? ? ? ? ?)方面還要努力”。一個小小的填空,很好地指引學生在自評中清楚自己學習的情況及努力的方向。
一個個學習目標支架,就如同一幅幅學習圖譜,讓學生進入學習時做到心中有方向,學習有路徑,努力有扶梯,最大化地給予學習支持,為學習導航。
二、學習方法支架,讓自我意愿受尊重
讓自我意愿受到尊重,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關鍵。學習方法支架的立足點是“為了學生的學”,在支持學生自主學習中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學習方法支架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經(jīng)驗基礎之上,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的差異,并在這個起點上來設計支持學習的路徑和活動,使每位學生都主動投入適合自己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習中去。學習方法支架對學生的學習導航,或在學習前,或在教學重難點處,或在思維卡點的突破上,或在需要表達處。
(一)搭建連接貫通的橋梁支架
認知心理學認為新舊知識不斷同化、順應、擴充并形成新的認知的建構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搭建融入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橋梁支架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好支持。由此可見橋梁支架是基于學生的認知起點推動學生學習向認知發(fā)展點深入的方法支持?!皹蛄褐Ъ堋蹦軒椭鷮W生把認知起點與新知學習串聯(lián)起來,促進學習的深度建構,由學會走向會學。我們常用的連接貫通的橋梁支架一般有“預習我會問”,讓學生提出自主學習時遇到的種種問題,教師以此作為調整新課學習重點的關鍵。還要設計相關的練習,讓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中呈現(xiàn)已有的學習實際。在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實際組織新知的學習。
(二)搭建化繁為簡的分層支架
為了降低學習任務的復雜性,就必須化繁為簡、分層或者分模塊來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比如,怎樣讓學生不再畏懼寫作,一直是語文教師探索的難題。教學中教師通過架設分層支架,引領學生理解語言,掌握語言技能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搭建兒童語言發(fā)展的云梯。我們常用的化繁為簡的分層支架有:“拾級而上式”,就是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把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學習支架,引領學生借助一個個學習支架,層層推進,逐漸接近目標,最終達成目標。“以點帶面式”,就是緊扣一個學習目標由點及面地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并且引領學生在圍繞一個重點目標進行全面、螺旋上升的學習經(jīng)歷中獲得學習方法,培養(yǎng)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三)搭建擴大空間的引領支架
課前自學習,學生的思考經(jīng)常會局限在很小、很窄的范圍內,缺少思考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素材。而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必須讓學習更自由自主。這就需要給予一定的學習空間,放大學習的內容模塊。所以搭建擴大空間的引領支架,就有利于拓寬思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探索新知,從而達到學會學習。
我們開發(fā)的引領支架——“‘米字格’生字自主學”(如圖1)是針對常態(tài)下的識字教學還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窄化的識字教學、枯燥的知識傳授等)所進行的一種選擇。它包含八個方面,除了“音”“形”“義”,還有“比”“歸”“源”“聯(lián)”“辨”?!氨取本褪钦疑值耐糇?“歸”是把相同偏旁部首或者與生字有相同的主要部件的字歸納起來比較學;“源”是研究字源;“聯(lián)”是鼓勵由生字想到與之有關的成語、詩句、諺語等,甚至還可以想到與之相關的情境;“辨”是用自己的方式,辨析一些形近字、同音字的異同?!啊鬃指瘛肿灾鲗W”旨在給兒童自由識字一個學習的支架,化零散的知識、思考為一體;操作時注重“學習資源開發(fā)主體化”“學習方式多樣化”“評價方法多元化”,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由識字。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學習意愿,有自己的學習方式。這要求教師給每一個兒童提供積極參與,并能誘發(fā)學習興趣與體驗的“學習場”[3]。學習方法支架就能給每一個兒童提供這樣一個“學習場”,讓學生的自我意愿受到尊重,更能激發(fā)學習的內驅力,催生思考的交響,促成豐盈能動的學習。
三、學習工具支架,讓學習思維可視化
學會學習最顯著的特點是學生能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劉濯源等認為“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是撬動深度學習的杠桿解”[4](面對復雜的系統(tǒng)性問題時,找到最優(yōu)化的策略,這個策略就是杠桿解)。而“學習工具支架”力求讓學生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以便更好地理解、記憶和運用,構建清晰的知識結構化體系,促進思維走向邏輯化、深刻化,從而提高學習的效能,培養(yǎng)高品質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
(一)“目標導航”學習單——讓思維脈絡結構呈現(xiàn)
“目標導航”學習單是為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的學習載體。它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教學內容要求設計而成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觀照學生學習全程的學習支持性工具,一般包括“學習目標”“課前導航”“課中巡航”“課后返航”幾個板塊。它旨在搭建學習支架,讓思維脈絡結構呈現(xiàn),讓學習進程可視化;引領兒童在互學、研學中聚焦核心,在交流分享中形成認知地圖,融通知識結構,掌握方法,發(fā)展思維,學會學習。
(二)“我的學習地圖”——讓思維路徑明晰可視
“我的學習地圖”是指學生設計的學習新知識的路徑圖。它也是在高年級自主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做的學習計劃,旨在借助這樣的學習路徑圖,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全程有個整體的規(guī)劃,然后在協(xié)同互學中找到更好的學習路徑和學習方法,并且有目的有計劃地修正學習的進程和內容,培養(yǎng)思維,提升能力。
“我的學習地圖”,讓學生的學習路徑可視化,讓學生思維的軌跡清晰展現(xiàn),教師由此尋找學生學習出現(xiàn)的疑點、盲點,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學生也在對“學習地圖”一次次的設計、修改中培養(yǎng)了思維,提升了能力。
(三)“生長性思維導圖”——讓思維進階不斷發(fā)生
生長性思維導圖是基于一般性思維導圖在學習中運用的局限,利用師生、生生、學生與教材文本之間的交往和互動,通過課前自主、課中合作、課后延伸構筑而成的知識地圖。它引領學生在開展多維度對話中提高對知識的再加工、建構以及持續(xù)深入探究的能力,融通至課堂內外,貫穿于學習始終,使學生的思維不斷發(fā)生、發(fā)展、進階。
學習工具支架的開發(fā)實踐讓教師從理解兒童出發(fā),尋找到兒童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力求支持兒童在學習體驗中實現(xiàn)內化與外化的不斷平衡,讓思維方式、思維過程看得見,拓寬思維的廣度,培養(yǎng)思維的深度,讓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不斷閃現(xiàn),體現(xiàn)了兒童思維生長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尋。
四、學習遷移支架,讓學習輸出有方向
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學生跨越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關鍵就是要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也認為遷移是有意義學習中的一種重要的活動。有效的遷移能促進新知識的掌握,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因此,一般在新課的結束階段,教師可以設置學習遷移支架,支持學生的學習不止步于課堂,讓學習輸出有方向。如何搭建學習遷移支架呢?筆者團隊的操作方法有:
(一)課堂梳理,促知識在重組遷移中系統(tǒng)建構
“課堂梳理”指在一節(jié)課或者一個學習任務結束后,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梳理一下學習后的收獲。比如語文一篇課文學完后,學生梳理的內容可以是語言的積累,可以是對字詞句段的理解,也可以是對課文寫作特色的領悟,還可以是對學習方法總結……“自主梳理”的過程,不但注重對所學的分散、零碎的知識要點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而且要注重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傊亲寣W生通過歸納、整理,并以圖或表格等形式把自己的學習收獲和已有的認識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體系、組成網(wǎng)絡。操作步驟一般如下:第一步讀懂學習目標,明白怎么學。第二步對照學習目標,反思學得怎么樣。第三步選擇不同形式,進行自由建構。教師可以利用具體的例子介紹一些表達的形成,如綱目式、知識樹式、圖示式、表格式、問題式等,尤其是鼓勵他們依據(jù)學習目標、抓住重點,運用簡單的符號、箭頭等言簡意賅、層次分明地表達出內容的從屬、因果、包含等關系,清晰地畫一張張脈絡分明的知識網(wǎng)絡圖。當梳理的能力越來越強,學生還可用“自主梳理”的學習形式構建單元學習收獲網(wǎng)絡圖。
學生“課堂梳理”所體現(xiàn)的學習輸出表現(xiàn)為思維“編碼”的過程。學生從課文內容、表達特點、學習方法、語言積累幾個方面進行學習收獲的梳理,這樣從整體的角度把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建構,同時在不斷建構和完善中,形成屬于自己的個體知識庫,促進了知識的遷移。
(二)舉一反三,使能力在策略遷移中拔節(jié)提升
“舉一反三”是順向遷移,表現(xiàn)為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芭e一反三”是運用思維進行深層次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能夠根據(jù)特定的情境,實現(xiàn)對學習成果的遷移和運用,一般用在整體設計單元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經(jīng)歷“學習新知 —梳理學法—掌握規(guī)律—再次學習相關內容”,如此循環(huán)往復, 在大量的實踐中舉一反三,實現(xiàn)策略遷移,提升學習能力。策略遷移的角度一般有內遷移和外遷移。
內遷移一般用在一組結構相同的學習內容中,指前一項內容學完后,總結學習策略,并將其遷移到后面幾個內容的學習中;在后面的學習中要不斷地回顧與運用前面總結的學習策略,并且不斷修正完善學習策略。這樣在學習策略的成功遷移中,助推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次次拔節(jié)提升。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輸出,外遷移一般是把課內學習的方法,用到課外學習中,通過不斷地實踐,成功地遷移,把學習的方法內化為一種學習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由學會知識進階到學會學習。
(三)群體創(chuàng)生,促思維在創(chuàng)新遷移中攀援進階
學習遷移支架支持下的學習,在課尾或者課后,一般會安排在群體互相評價、個體自我反思基礎上進行群體創(chuàng)生。此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的情況,推送適合個性化學習的實踐內容。這里的“創(chuàng)生”是指圍繞研究的學習資源的整合、認識結構的重組、研究思維的嫁接、探究內容的延伸……教師采用的策略有運用引導多元評價、延展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等學習遷移支架。學習遷移支架支持下的群體創(chuàng)生讓兒童學習輸出有方向,變成了一次次多維度的建構與創(chuàng)造,使思維不斷攀援,不斷進階。
在不斷的探索中,筆者團隊借助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導航,形成了導航的五項原則和學習支架導航學習的模型架構(如圖2)。
五項原則是:一導好奇心,增強兒童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學習的動力;二導自信心,學習目標的制定要理解兒童讓導學更精準,讓兒童在自主學習中勇于表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三導學科特質,學習支架設計要提供學科學習的獨特視角,讓兒童感到學習有意思,學習有意義,學習有價值,發(fā)展有可能;四導方法變革,學習支架的設置要結構化導學促課堂高效率,要有多樣化活動讓學習更自主更高效;五導思維品質,學習支架的設置讓系統(tǒng)思維有載體,讓結構化思維能可視,讓批判性思維有通道,讓變通思維有方法。
遵循五項原則的“學習導航”支架,支持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思維不斷進階,能力不斷增強,最終學會學習。
學習支架的開發(fā)實踐,除了更新了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外,更重要的是找到支持學生學會學習的路徑。一個個學習支架就如隱形的助手,在“獲取、釋義、生成、表現(xiàn)、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給予學生學會學習一定的導航,支持兒童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讓能動的學習活動真正發(fā)生。這不但觀照兒童學習的全程,而且更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的培養(yǎng),能幫助我們找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著力點。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教學目標——不該被遺忘的教學起點[J].人民教育,2004(Z2):17.
[2]王翠琴,楊芳瑩.優(yōu)化學習目標:有效教學的基礎 [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77.
[3]鐘啟泉.“能動學習”與能動型教師[J].中國教育學刊,2020(8):84.
[4]劉濯源,林書揚.思維可視化和深度學習的融合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21):8.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支持兒童學會學習的‘學習工具’開發(fā)與實踐的研究”(L/2018/066)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2-03-29
作者簡介:張年確,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管理、小學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