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慧
摘要:當前,中學物理教學面臨著怎樣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在物理教學中,老師要引起同學們對知識的濃厚興趣,逐漸地激起他們的學習愿望,使他們逐漸養(yǎng)成適合自己的個性和能力,從而使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不斷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
當前,中學物理教學面臨著怎樣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物理教育中,重視學生的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感等方面的訓練。盡管中學的學生們都在中學里學了兩年的物理學,但是由于中學的物理梯度比較大,理論比較復雜,所以許多中學的同學對物理學的研究并沒有太大的熱情和積極性。通過創(chuàng)造科學合理的物理情境,逐漸地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主動去學,這樣,他們的素質就會得到提高。在中學物理課堂上,怎樣通過設置情景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tài)度和負責任的意識。
一、利用生活經歷創(chuàng)設情景
在物理課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創(chuàng)造一些情景,例如一些他們所熟知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事物,使他們產生更多的同感,渴望獲得問題的真諦。在超重失重的課程里,我們去校外有電梯的居民樓,進行了一個實驗,在電梯運行的時候,觀察臺秤上的數字。這是一些學生親身經歷和體驗到的真實的生活現象。讓同學們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體驗和學習物理,使他們更好地與課堂融為一體,提高學習效果,并使他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構建物理模式和科學思考。
二、引入趣味“小故事”創(chuàng)設情景
把有趣的“小故事”引進到物理教室里,讓同學在一個放松的學習氛圍中體驗到科學家在科學發(fā)展中孜孜不倦的開拓和獻身的精神。
例如,在“泊松亮斑”這個短篇的光波研究中,作為“微粒說”的擁護者,柏森是強烈地反對菲涅耳“波動說”的,他從菲涅耳的波動方程出發(fā),得出了在圓盤衍射過程中,在陰影的中心會有一個明亮的斑點。那個時候,沒有人注意到,泊松相信,菲涅耳的波動性是被推翻的。但是在菲涅耳和阿拉果爾的反復實驗中,他們最終發(fā)現了這一閃光點。這為菲涅耳的波動性學說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引人注目的逆轉現象被稱為“泊松亮斑”。這些生動有趣的真實短篇小說不僅讓同學們印象深刻,更讓他們感受到了科學家在探尋真相的艱辛,以及對科學的態(tài)度和責任感的養(yǎng)成。
三、自制簡易實驗創(chuàng)設情景
核心素質要求:培養(yǎng)具有探索性的實驗技能;在課堂上,老師應該進行大量的實驗,以提高他們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分析,并能夠自己制定實驗計劃,并得出結論。在圓周運動教學中,可以自己動手制作“水流星”,并進行示范,找到到達頂點的水流不流出,讓同學上臺示范,并對其進行剖析。在反沖運動教學中,我們可以給每位同學一個氣球,先吹完氣再松開,然后再看氣球的動作。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采用了一些常用的材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主設計和探索的能力。
四、利用思維定式創(chuàng)設情景
單靠生活經驗去評判物理定律,有時候會導致與之截然對立的結果,而正是這樣的差異,卻會讓人在認識上發(fā)生巨大的矛盾,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課堂上,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人生經歷中形成的思維模式,激發(fā)他們的思維能力,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在“自由落體”這一節(jié)中,同學們的思維模式是:“重物落地的速度很快,而重量較小的下降速度很慢”。我們可以先用一張紙和一團紙同時釋放,發(fā)現紙團落的快,學生會認為是因為紙團比較重。接著又拿出兩片同樣的紙張,將一片紙張搓在一塊,再同時放出,觀察一下,結果發(fā)現質量一樣但還是紙團下落的快。通過這種認識上的“沖突”,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促使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和問題的求解。學生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的素質。
五、利用新技術創(chuàng)設情景
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同學們多動手,多體驗,讓他們在科學探索中體會到科學的奧秘和科學的方法。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的局限,許多實驗不能進行或僅限于定量的分析,有的則是通過多媒體進行虛擬實驗。在現代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智能電話的性能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傳感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可以通過這種新的手段來創(chuàng)造各種場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的水平。
就像是一個物體在進行均勻的速度變化時,或者是在下墜過程中,都可以通過紙張進行移動,或者是通過智能手機的速度放慢。這種方法不僅能解決物理問題,而且能將物理教學延伸到課余時間,讓同學們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來學習雨水下落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對課題進行了初步的設計,并進行了實驗,小組合作,交流,總結,歸納得出結論。在物理學中,大部分的概念都可以用實驗方法來研究,從而讓同學們在理解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法則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科學的探索和研究,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提高他們的實驗性和求知欲。
由于傳感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tǒng)的定性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使得許多常規(guī)定性的實驗都能夠進行量化的研究,從而增加了實驗的可信度。例如對向心力的影響,常規(guī)實驗僅限于質的探討,旋轉時的鋼球旋轉半徑會改變,難以達到控制變數方法所需的要求。采用朗威的向心力傳感器或自行研制的教學儀器和專用的 DIS軟件,可以有效地提高測試的準確率,并能很好地克服探索結果中的比例系數 k問題。在此背景下,通過運用計算機技術構建學科的信息化教學情境,使同學在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系中逐步建立起的科學與技術的責任意識。這對提高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對科學的認識和對科研工作的重視。
結語
創(chuàng)造教學情景有多種方法,但必須以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使其在物理教學中逐漸養(yǎng)成適合自己的個性和技能。只有科學合理地創(chuàng)設物理環(huán)境,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技術手段,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促進和提高物理學科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章衛(wèi)萍.關于提升高中物理情景應用題型解答能力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6):108-109.
[2]黃宇.從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看新課導入[J].教師,2017(1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