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是傳統(tǒng)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掩蓋了科學課堂的光彩,致使學生在科學課堂上體驗感不佳,學習質量難以達到預期?;诖耍F(xiàn)階段的小學科學教師應當主動地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利用現(xiàn)代科技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可以應用微課資源加強預習效果,讓學生運用網絡自主檢索探究,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實驗教學和設定教學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好地理解科學概念、科學原理,從而突破重點知識。
關鍵詞:現(xiàn)代科技;小學科學;微課;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許敏(1992—),女,江蘇省張家港市新塍小學。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也越加重視使用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現(xiàn)代科技帶入教學課堂,給學生帶來新穎的學習體驗,以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但是,目前部分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僵化呆板,難以使現(xiàn)代教育資源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對此,在實際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應當基于科學課程的學科特色,主動地尋找現(xiàn)代教育資源注入課堂教學的落腳點,為學生打造趣味十足、內容豐富的課堂,全面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展開。
一、利用現(xiàn)代科技,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支撐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精神動力[1]。但是,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準備不充分、教學活動趣味性低等,使得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不足,導致學生難以主動地融入課堂,探索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低。網絡上擁有豐富的教學素材和活動資源,能夠幫助教師設計出趣味十足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一)優(yōu)化備課,滿足學生需求
備課環(huán)節(jié)是一個具備先導性的教育環(huán)節(jié),有效備課能夠讓教育活動達到預期效果。在傳統(tǒng)的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主觀意志容易影響備課質量,致使備課充滿主觀色彩,難以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資料的下載和上傳變得更加便捷。一些優(yōu)秀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分享到網絡平臺上,讓其他教師能夠進行學習和參考。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備課活動時,可以對網絡上的同類資源進行檢索,有效篩選,適當整合,盡量弱化備課環(huán)節(jié)的主觀色彩,提高科學教學的客觀性。
例如,在“食物鏈和食物網”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參考網絡上的同類教學案例,優(yōu)化自身的教案,為學生設計更有趣、更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正式開展教育活動前,教師在網絡上輸入“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學設計”等字樣,獲得網絡中同類教學設計案例,在瀏覽案例的過程中,客觀分析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和教材上的科學知識,再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為學生設定如下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掌握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討論等方法,發(fā)現(xiàn)食物之間的關系;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樂于探究、積極合作等科學態(tài)度。之后,教師觀看網絡公開課視頻,結合其他教師的教學過程,科學地設計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做好準備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將整個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升一個層次。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準備充足,有利于為優(yōu)質科學課堂的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廣閱資料,拓展見聞
教材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資源,但是,受到篇幅限制,教材無法囊括所有的科學知識。學生如果僅學習教材上的科學知識,就容易制約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縱深發(fā)展。而網絡上的海量學習資源能夠補充教材的不足,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為學生布置自主檢索網絡資源的任務,讓學生應用網絡資源豐富自身的知識面。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為學生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交換彼此收集的資料,使學生知識面得以拓寬。
比如,在“為什么一年有四季”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網絡中的資源,豐富自身的見聞,并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四季的形成與地球公轉、地軸傾斜之間的關系。此外,學生通過對檢索到的資源進行篩選、下載和整理,可以形成帶有個人色彩的資料庫。在正式上課前,教師基于教學經驗,根據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為學生組成互動交流的小組,讓學生交換彼此收集的資料,使學生從更加廣泛的角度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這樣,當教師再為學生講解這部分的內容時,學生就能迅速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提升學習的實效。這一做法進一步凸顯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打開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滿足。
二、應用現(xiàn)代科技,助力學生發(fā)展
傳統(tǒng)的科學課堂有所局限,一是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的自主學習資源有限,二是學生難以依靠教材等素材來完成對科學知識的自主學習和促進自身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的操作變得更加簡單、便捷,使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利用網絡來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完成自學的任務,逐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使用微課,豐富預習資源
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等特點,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資源,讓學生輕松獲得相應的知識。所以,在組織學生預習科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通過微課來進行預習,為課堂教學預熱。
以“巖石的組成”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圍繞“花崗巖的主要組成成分”“礦物的形態(tài)特征和用途”等重要知識點進行微課的制作,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地安排各個知識點的出場次序。隨后,教師再對微課的總體時長進行調整,避免微課的時間過長,消耗學生的精力,降低學生自主預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在做好微課后,教師將微課發(fā)送給學生,以便學生瀏覽學習,以逐步加深學生對花崗巖主要組成成分等知識的理解。
教師利用微課技術為學生制作自主預習的資源,能夠豐富學生的預習資料,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自主完成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帶著自己的思考進入科學課堂,逐步增強對科學知識的認識。
(二)自主檢索,做好自主探究026C0DA3-D836-487D-89D0-01A23CF54ED8
問題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汀?。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會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并據此開展復習和鞏固,幫助學生完善科學知識體系。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為學生設定探究任務,讓學生自主利用計算機在網絡中檢索問題的答案。這樣,在日后的學習活動中遇到問題時,學生也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地利用網絡資源尋找問題的答案,促進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發(fā)展。
以“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實踐,引導學生了解新鮮食物與變質食物之間的差異,帶領學生理解食物變質的原因。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如何對食物進行保存。”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提出幾種控制微生物生存環(huán)境的辦法。最后,教師繼續(xù)向學生提問:“除了對微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進行控制,還有哪些保存食物的好方法呢?”并引導學生在網絡中輸入“保存食物”“方法”等字樣,讓學生獲得網絡中的信息,了解更多保存食物的方法。
教師以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基礎,對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再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能夠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三、使用現(xiàn)代科技,提升學習質量
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有限,對一些較難理解的科學知識,難以直接通過教師的口述形成準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而現(xiàn)代科技具有對抽象事物進行形象化處理的功能,能夠將原本枯燥、抽象的科學知識,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從而降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難度。所以,教師有必要利用現(xiàn)代科技改良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建直觀的學習情境,逐步化解教學中的難點。
(一)改良方式,化解實驗教學難題
實驗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方式。在科學教學中,學生可以利用實驗來感知科學結論的生成過程,并將科學知識應用到具體實驗中,逐步完成對科學知識的內化,促進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由于條件有限,對一些要求較高、耗時較長的實驗,教師往往會采用口述的方式,為學生介紹實驗的細節(jié),期望學生基于教師的講解,增強對實驗的認識。然而,口述的實驗教學形式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此,為了讓學生直面實驗的過程,使學生透過形象、直觀的視角理解實驗的原理、條件和步驟,教師有必要應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實驗教學的形式,提高學生對實驗過程的了解程度。
比如,在“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植物生長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教師會為學生設計“觀察綠豆芽生長”的對比實驗。但是,學生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對綠豆芽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對此,教師便可以應用網絡教育資源,為學生呈現(xiàn)形象、動態(tài)的實驗視頻,讓學生對視頻中的細節(jié)進行仔細的觀察,從而逐步明白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在課堂上,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如何探究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呢?”“如何對實驗進行設計呢?”等問題,讓學生結合已掌握的知識,自主完成實驗的設計。當學生完成實驗的設計后,教師為學生播放實驗視頻,并圍繞視頻上的細節(jié),向學生提出“實驗員改變了什么條件?沒有改變哪些條件?”“實驗中兩組綠豆芽的數(shù)量是否一樣呢?”“如何看出條件的改變是否對綠豆芽的生長產生了影響呢?”等問題,讓學生細致地分析視頻上的內容,以便其能透過實驗現(xiàn)象,迅速地了解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這一知識點。
教師應用網絡資源優(yōu)化實驗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xiàn)象,促使學生基于自身的觀察和探究,逐步獲取科學知識,真正地加深對科學知識的印象。
(二)設定情境,突破教學重點
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重點知識,在科學教學中亦是如此。然而,一些科學重點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如果教師直接在課堂上講解科學知識,會讓學生難以快速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難以真正地理解科學世界的微觀、宏觀內容。而現(xiàn)代教學技術能夠為學生呈現(xiàn)直觀的情境,弱化科學知識中的抽象色彩,從而降低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難度,讓學生的學習效果獲得顯著性的提升。對此,教師要積極地借助信息技術,促進課堂直觀情境的生成,化解教學中的難點,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
例如,在“杠桿的科學”這一課中,為了突破教學重點,教師可以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建直觀情境。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先為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情境:“有一個和你們一樣大的同學,對一塊重100斤的石頭進行了移動,你知道他用了什么辦法嗎?”以此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隨后,教師為學生展示圖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為學生介紹“杠桿”的概念。緊接著,教師再借助杠桿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杠桿的結構,以及其各個部分的作用。最后,教師出示“壓水井”“蹺蹺板”的圖片,促使學生基于科學視角,理解生活中與杠桿相關的科學原理。
教師應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為學生介紹科學知識,能夠形象地呈現(xiàn)抽象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在調動自身的形象思維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科學概念、科學原理,從而實現(xiàn)對重點知識的突破。
現(xiàn)代教學技術是時代的產物,也是現(xiàn)階段教師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時,教師應當主動地發(fā)揮現(xiàn)代科技的優(yōu)勢,利用海量的網絡資源、靈動的微課視頻等,優(yōu)化傳統(tǒng)教法,在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過程中,全面提升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葛長軍,王紅.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新智慧,2020(33):63-64.026C0DA3-D836-487D-89D0-01A23CF54E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