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屬于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雙減”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要努力做到提質增效。為此,語文教師應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科學的教學策略,設計高效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唐瑛(1981—),女,江蘇省宜興市萬石小學。
“雙減”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要提質增效。為此,語文教師應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致力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促進課堂預期效果的實現。
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與內容,提出了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是語文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教師若想開展有效的語文教學,應認真通讀并鉆研課程標準,熟悉課程標準,理解并領悟課程標準的內容與要求。
筆者始終在教學實踐中遵循并踐行課程標準,在本文中,筆者從基于課標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基于課標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基于課標選擇科學的教學策略、基于課標設計高效的學習活動四個方面,談談基于語文課程標準的有效教學設計。
一、基于語文課程標準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雖然規(guī)定了課程的總目標和具體的學段目標,但是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哪個年級或哪篇課文對應課程標準中的哪個目標。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一定要深入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語文教材的特點,認真分析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年段目標與教材的關聯點,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達到的年段目標量化為某一課中針對性、準確性都能得到體現的教學目標。
(一)關注年段目標,不拔高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2課《父親、樹林和鳥》的時候,有的教師將感受對比襯托的表達方法作為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是對第三學段學生的要求。而《父親、樹林和鳥》這篇文章所在的第七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我與自然,該單元的語文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這對應的是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第五條“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第八條“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精彩片段”,第二學段的習作目標第四條“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所以,教師不用隨意拔高本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將教學目標制訂為讓學生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主動積累喜歡的語言并嘗試遷移運用。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比較適合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能力要求,既沒有矮化,也沒有拔高,為有效的教學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緊扣文體特點,不串味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5課《太陽》一課為例。首先,教師在制訂小學階段的說明文教學目標之前,要看語文課程標準上第三學段閱讀目標的第五條提到的“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既要讓學生關注說明文的內容(要點),也要關注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其次,教師要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本單元是習作單元,這一單元的課文主要是說明文,其單元目標有兩方面,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二是讓學生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一種事物介紹清楚。所以,這一單元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目標中的第五條所示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最后,教師還需看課后習題。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第一題是“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太陽?太陽對人類有哪些作用?”這是對“能抓住要點”這一目標的具體落實。課后習題第二題“讀下面的句子,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介紹太陽的,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笔菍Α傲私饣镜恼f明方法”這一目標的具體落實。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將《太陽》這篇課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抓住關鍵詞句,了解太陽的特點;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結合課文內容,了解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太陽,并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
二、基于語文課程標準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
也許部分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都未必清楚,在某篇課文的教學中,可以教給學生哪些東西,讓學生從中汲取什么。對此,教師應反復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樹立課程意識,把握年段學習的重點,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
(一)從語文課程標準出發(fā),尋找合適的載體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第四條指出,學生要“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為了具體落實這一學段目標,教師應在小學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尋找合適的載體。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這是一個閱讀單元,其單元目標是讓學生“在閱讀時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可見,這個單元就是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的合適載體。在這個單元中,《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這篇課文意在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針對課文局部和整體,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并整理問題;《夜間飛行的秘密》這篇課文需要學生從課文的內容、寫法、啟示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提問,分類整理問題;《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課文需要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問,整理、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略讀課文《蝴蝶的家》意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類整理并嘗試解決問題。顯然,這四篇課文都能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是“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這一階段性閱讀目標的具體落實。
因此,教學該單元的四篇課文時,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應該著眼于上述具體的提問方法和策略,最終使學生真正形成提問的能力。
(二)從學情出發(fā),確定合適的梯度
有效的教學設計還應該從學情出發(f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年段目標,找準起點和終點,厘清哪些內容是學生曾經學過的,不需再深入講解,哪些內容必須重點教。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獵人海力布》這篇課文時,如果忽視學生的學習基礎,仍然把“借助關鍵詞句復述課文”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顯然是不合適的。
關于“借助關鍵詞句復述課文”這一閱讀技巧,學生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的《西門豹治鄴》這篇課文時,已經重點學習過,后來,在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和第八單元又隨堂鞏固復習過,大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一語文閱讀技能?!东C人海力布》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是:“試著以海力布或者鄉(xiāng)親們的口吻,講一講海力布勸說鄉(xiāng)親們趕快搬家的部分。”這不僅是簡單地按情節(jié)來復述,而是更高要求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應該把“轉換人稱,創(chuàng)造性復述課文”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
三、基于語文課程標準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方式或方法。語文課程的教學策略有其學科特點,需要教師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制訂。
(一)主動性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的第一條明確指出,應“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實施主動性教學策略,如激發(fā)想象、小組學習、角色互動、同伴互助、交流討論等。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6課《麻雀》時,教師可以設計激趣生疑、自由討論兩個環(huán)節(jié),既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欲望,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白,能推動事情繼續(xù)發(fā)展的內容才是事情的起因。
(二)實踐性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的第二條明確指出,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當代語文教育家于永正總結自己的語文教學經驗時,說:“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學習興趣不是講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更不是講出來的,講的作用真的有限?!睂嵺`性教學策略十分重要,其包括多讀多背、主動積累、遷移運用、創(chuàng)設活動(如復述、演講、講故事、情景表演、寫導游詞、寫說明書、寫頒獎詞等)、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綜合性學習等。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反復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從而更好地走進人物內心,更好地體會桑娜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三)情境性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到,教師“要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語文即生活,語文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擁有用語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這不僅僅是識字教學的需要,也是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的需要。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五種,包括網絡拓展情境、角色體驗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這片課文時,教師可以選取與課文基調相一致的音樂渲染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入課文描繪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更好地理解課文。
(四)情感性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的第三條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可見,語文教學應該實施情感性教學策略。所謂情感性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為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情感性策略包括激發(fā)情感、渲染情感、滲透情感、體悟情感、表達情感等。施行情感性策略的語文教學更溫暖,也更有效。如教學《父愛之舟》時,當學生描述最打動自己的場景和細節(jié)時,筆者一次又一次飽含深情地評價和小結:“濃濃的愛就藏在了父親的心疼里”“父親的愛就藏在為兒子花錢的心甘情愿里”“父親的愛藏在日夜不眠的搖櫓里”“父親的愛就藏在這一針一線的縫補里”“父親的愛就藏在對兒子的支持和尊重里”。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描述的具體場景中,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有效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基于語文課程標準設計高效的語文活動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高效性?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指向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所以,教師應該基于語文課程標準設計高效的學習活動,讓語文學習在課堂上落地生花。
推動語文活動開展的步驟如下:一是聚力內生,從書本和生活出發(fā)核定活動內容;二是多元整合,從學生實際入手設計有意義的活動內容;三是整體規(guī)劃,通過解決問題突破學習路徑,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四是制訂準確明了的評價標準,實現學習活動的遷移和延伸。
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筆者以“場面描寫”為主題,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如表1)。
在以上學習活動中,學生對“游記”經歷了淺層認識到深入理解,再到熟悉寫作的方法的過程,獲得了一定的語文能力。這樣的語文學習活動,體現了生活和學習的互相滲透,課內、課外內容的交融,書面和實踐的統(tǒng)一,促進了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楊九俊.名師教語文:深度解讀與學習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