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向深度學習的深度閱讀對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于深度閱讀下的“YUE讀YUE寫”5S教學模式,通過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4E”讀寫教學策略,探究如何實現(xiàn)從“YU教YU樂”到“YUE教YUE樂”的跨越,促進初中生英語讀寫能力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讀寫教學策略;以讀促寫;深度學習;初中英語
作者簡介:張美蓉,廈門市梧侶學校。
讀是理解的技能,寫是表達的技能。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而寫作則是將獲取的信息進行重組后表述個人觀點和情感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們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閱讀是寫作的內(nèi)涵,寫作是閱讀的外延。
一、初中英語讀寫教學現(xiàn)狀
在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基本上以淺層意義的分析文本為主,強調(diào)語篇知識的記憶鞏固,缺少對讀寫結合的認知,閱讀完沒有情境的遷移運用,閱讀課和寫作課呈現(xiàn)明顯分離狀態(tài)。學生在寫作課上經(jīng)常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謀篇布局,語言輸出結構混亂,零碎而松散。這種狀況下,寫作任務顯然難以完成,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因此,讀寫結合的訓練對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通過在閱讀和寫作之間搭建橋梁,引導學生將已有知識遷移運用到新的情境中,這樣便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腳手架,實現(xiàn)以讀促寫,讓寫作變得更簡單,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二、深度學習與“YUE讀YUE寫”的內(nèi)涵和重要性
(一)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地理解記憶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過程。這一過程涉及高階思維,并且學習結果遷移性強。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主動理解知識內(nèi)涵,建構個性化知識系統(tǒng),建立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并有效遷移運用于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指向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應該是基于價值引領的教學、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基于高質量問題的教學、基于學科內(nèi)和學科間整合的教學、基于思辨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從淺層的知識記憶鞏固走向深層意義上的探究解決問題。這個學習過程強調(diào)知識的內(nèi)化、遷移和運用。
(二)YUE讀YUE寫
1.“YUE”的三層含義。一為“悅”——悅讀悅寫。悅讀,即快樂地品讀文本篇章和英文讀物,同時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悅寫,即愛上寫作,樂于寫作。二為“越”——跨越,跨越素材,跨越學科,跨越時空。三為“躍”——讀寫能力實現(xiàn)質的飛躍。
2.“YUE讀YUE寫”5S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在讀寫課堂教學中,“YUE讀YUE寫”5S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傳統(tǒng)的對知識的簡單記憶鞏固學習走向對問題的探究解決學習。學生主動建構基于語篇的知識系統(tǒng),教師通過設置問題促使學生大腦進行個性化深度思考,挖掘文本深層含義,實現(xiàn)深度閱讀?;陂喿x文本,搭建學以致用的平臺,以讀促寫,學生將閱讀中所習得的知識遷移運用到寫作中,主動將篇章中獲取的知識和新情境進行批判性互動,體會和掌握語篇模式和寫作技巧,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
基于深度學習理論、“YUE讀YUE寫”5S教學模式和初中英語讀寫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4E”讀寫教學策略,實現(xiàn)從“YU教YU樂”到“YUE教YUE樂”的跨越。學生YUE讀YUE寫,教師越教越樂。
三、“4E”初中英語讀寫教學策略
(一)Enjoyable——以趣激讀,化閱讀為悅讀
內(nèi)驅力的激發(fā)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關鍵。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才能夠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才能學好英語。于是,筆者依據(jù)新課程標準,開展多種英語教學活動,巧用多媒體教學,寓教于樂。通過班級英語讀書會、英文主題手抄報比賽和英語閱讀競賽等,以賽激趣,以趣激讀,讓學生從閱讀中找到興趣,化閱讀為悅讀,養(yǎng)成終生閱讀的習慣。
1. 興趣分組——班級英語讀書會。班級讀書會是我?!皶阈@”的縮影。筆者積極拓展閱讀形式,增加閱讀渠道,創(chuàng)建愉快英語閱讀的氛圍。學生們按興趣分組,閱讀不同題材的英語文章,并就文章內(nèi)容進行交流討論。教師根據(jù)學生們的閱讀情況及時總結閃光點和不足。擁有成就感的學生們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你追筆者趕的閱讀活動中,他們的英語閱讀興趣也隨之提升。
2. 以賽激趣——英文主題手抄報比賽和英語閱讀競賽。筆者努力挖掘初中英語教材閱讀文本所蘊含的德育等素材,通過讓學生制作以中秋節(jié)、看我七十二變、同心抗疫等為主題的手抄報,引導學生歸納語篇知識,構建篇章框架,以讀促寫,梳理讀寫關系,進一步促進讀寫相輔相成,以使寫作輸出有邏輯、有情感和有內(nèi)涵。(表1為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各單元所對應的主題手抄報)
(二)Encouraging——以激導學,化悅讀為越讀,促進躍讀
悅讀讓學生愛上了閱讀,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高漲。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和激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自主閱讀,通過引疑、啟發(fā)和點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建構知識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1. 鼓勵自主思考——深度閱讀。初中英語教材的閱讀語篇語言相對比較簡單,但是教師不能純粹地對文本進行淺顯地解讀。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不是簡單地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而是要提出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并對學生進行追問,促使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深度閱讀,促進學生對簡單的語言中所潛藏的豐富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從而挖掘問題表面或淺層意義之外的真正內(nèi)涵,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
2. 鼓勵自主閱讀——群文閱讀。開展群文閱讀,以課內(nèi)為主,增加課外閱讀,實現(xiàn)對教材的突破。教師應巧用課外資源,在素材、學科和時空上進行跨越,化悅讀為躍讀。通過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促進躍讀。在合理選擇閱讀素材的基礎上,驅動學生寫的自主意識。
(三)Effective——以法引寫,化躍讀為躍寫
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并不是靠興趣和無限的閱讀就能得到提升的。教師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和正確閱讀策略。因此,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正確的閱讀策略指導與訓練是學生讀寫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師要依托單元主題下多個語篇的協(xié)同,設計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發(fā)展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對學生閱讀策略和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建構圍繞特定主題且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結構。學生將在閱讀中習得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多角度分析和解決新情境中的實際問題。通過以讀促寫,讓讀寫實現(xiàn)質的飛躍。
1. 有效的活動——思維導圖繪制。手繪思維導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改變其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會對語篇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學會了主動思考,這有助于提升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于是,筆者嘗試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為了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在閱讀時會更加有意識地關注文章的主題、構建行文框架、梳理文章脈絡和積累好詞好句等,并將其遷移至自己的寫作中。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構建起文本語言知識、文本內(nèi)容和文章結構的框架,學生還根據(jù)思維導圖進行寫作,增強了閱讀和寫作的趣味性,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降低了語言輸出的難度。
2. 有效的方法——閱讀技巧指導。筆者每天會為學生準備一篇跟單元話題相關的閱讀理解文章,增強閱讀訓練力度,側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進行好詞佳句提取、遷移和運用,通過以讀促寫,讓讀寫實現(xiàn)質的飛躍。
(四)Evaluative——以評促學,實現(xiàn)YUE讀YUE寫
評價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知識走向能力、能力轉化為素養(yǎng),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斯特恩提出了三種評價方式:學習性評價、學習的評價和學習式評價。學習性評價即過程性評價,教師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并提出具有指導性和建設性的問題,通過對問題進行追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的評價即總結性評價,在讀后大任務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大任務設計必須具有真實性,且能和學生的興趣和經(jīng)驗建立聯(lián)系,并符合世界的復雜性,即學生能自主地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學習式評價即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通過同伴閱讀和自主閱讀等方式,讓學生交流寫作的內(nèi)容。教師通過課堂評價和作業(yè)評價等方式檢測教學成果與教學目標是否一致,確保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通過以評促學,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xiàn)YUE讀YUE寫。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4E”讀寫教學策略運用于初中英語讀寫課堂,能將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并能對文本進行更高層次的解構與建構,實現(xiàn)深度閱讀。有悅讀、越讀和躍讀作鋪墊,學生在感受語言魅力、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后,能將習得的語言知識遷移運用到新的情境中,自信地進行書面表達,讓快樂在筆尖靜靜地流淌。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得以提升,教師獲得成就感,實現(xiàn)從“YU教YU樂”到“YUE教YUE樂”的突破(YU教YU樂+4E=YUE教YUE樂),學生YUE讀YUE寫,讀寫能力實現(xiàn)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朱開群.基于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7(5):50-53,58.
[2]何文清.巧用思維導圖提升初中英語寫作有效性的方法分析[J].考試周刊,2021(1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