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足以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社會各界不再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而是將教學重心轉移到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塑造之上,因此,各個學科都在依據素質教育的最新標準進行教學制度的改革和教學方向的調整.高中生物是學生在進行理科學習時的必學科目,生物的知識與生活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良好的生物素養(yǎng)可以為學生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未來更深層次地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學課堂上不斷探究,找到更多創(chuàng)新的實踐策略,促進學科的進步與發(fā)展.
關鍵詞:德育滲透;問題與對策;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2)30-0143-03
收稿日期:2022-07-25
作者簡介:張巧燕(1984.10-),女,福建省龍巖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高中生物教學研究.
高中階段的學生心智發(fā)育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對于事物的發(fā)展還不具備正確的理解能力,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常常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zhàn)B成不正確的行為習慣,這種現(xiàn)象十分限制學科教學的效率提升.同時,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之下,社會各界對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良好的德育素養(yǎng)是學生能夠更好應對未來生活和調整的前提,可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道德品質,運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到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敏感程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正向指引,同時在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元素,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加強思想建設,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1 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的重要性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兩面性,應該具備多個角度的觀察意識,既可以看到科學發(fā)展對人類生活帶來的正向影響,也應該注意到其背后隱藏的隱患.生物學與科學之間具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之一,在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的人文價值十分深厚,對人類的生活具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進行生物的學科教學時,教師不應該只將其作為一門普通的應試學科,更應該意識到生物學的重要意義,為其今后更深層次地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生物科學蘊含的倫理知識同樣值得關注,良好的科學探究發(fā)展應該建立在正確的三觀之上,不可以為了創(chuàng)新實驗等作出違背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事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將德育知識融入其中,使學生理解到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學科素養(yǎng).
2 進行德育滲透時應該注重的問題
在進行的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有以下問題值得教師關注.首先,應該保證德育內容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切勿引用脫離實際的德育知識,使得教學缺乏針對性.二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才能促進生物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效率提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強化學科素養(yǎng),否則將會導致厭煩情緒的產生;其次,教師還應該保證德育教育滲透工作的持之以恒,這項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工作應該建立在學生掌握課堂基本知識基礎之上,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斷斷續(xù)續(xù),將會導致教學缺乏連貫性,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也要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強化學科素養(yǎng)和德育品質,明確生物教學的重點,避免因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限制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3 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關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
3.1 轉變教學理念,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之上,教師總是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沿用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知識點進行生硬地灌輸,導致學生嚴重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課堂的積極性不高,長此以往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想要提升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將德育知識融入其中,首先應該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其身心發(fā)展需求作為課堂的主導方向,及時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同時,教師也要深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積極關注他們最近的身心情況,對于思想偏差的地方及時指引,從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使學生更加信任教師,愿意與其敞開心扉,便于教師對于班級學情的整體把控,尋求德育知識的滲透途徑.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于事物發(fā)展的判斷能力不足,但是已經具備自身的思維體系,對知識有著自己不同角度的理解,教師應該尊重他們的社會角色,滿足其身心發(fā)展需求,在強化學科能力的同時,促進德育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一“走進細胞”一課的學習時,本節(jié)課是學生進入高中生學習的第一次課,會直接影響著其對生物課堂的看法和了解.因此,教師應該注意到學生的階段性心理,將知識由淺入深逐漸講解,先吸引他們的課堂注意力,然后列舉身邊的例子,使其明白為什么生物體的活動與細胞息息相關,在將基礎知識打好之后,進行教學情感的升華,融入德育知識,使學生感受到生物整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感受到生命的不同含義,通過這樣的新課學習,為接下來的教學發(fā)展打好基礎.
3.2 深化教學改革,調整教學形式
想要促進學生德育精神的塑造和培養(yǎng),僅僅靠課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枯燥的理論只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只有深化教學改革,調整教學形式,才能夠在實踐中完善德育素養(yǎng),實現(xiàn)生物教學和德育知識的雙重效率提升.高中階段的學生因為其生長環(huán)境、知識儲備、思維能力等各不相同,常常在對同一個知識點的學習當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思考方向,這些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能力有一定差距的原因,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正視他們的這種差異,將其進行強弱結合的小組劃分,調整課堂開展形式,滿足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使其在不斷拓寬視野范圍的同時,強化自然與生物的關系,明確知識點的深層含義,促進道德素養(yǎng)的完善.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應用”一課的學習時,本節(jié)課主要講解的內容是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類型以及其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途徑.教師在進行本節(jié)課知識探究時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實踐活動,嘗試著運用多種對比實驗探究各種生長調節(jié)劑的作用,做到知識點的溫故知新.在此基礎之上,思考其在生活當中應用的利與弊,學會運用辯證的思維看待事物的發(fā)展,這是生物學科的技能要求,也是德育滲透的開展方向,在此期間學生養(yǎng)成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究精神也會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帶來正向的指引.
3.3 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加強德育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一切事情得以不懈堅持的關鍵.在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基礎之上,教師還應該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課堂,通過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加強德育教學,塑造完善的生物學習體系,實現(xiàn)生物與德育的共同發(fā)展.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大多圍繞著課本上的內容開展,生物當中涉及到的專業(yè)理論和概念較多,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高中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吃力,教師應該借助多媒體平臺創(chuàng)設符合內容的情境,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象的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加強記憶.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神經調節(jié)與體液調節(jié)的關系”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搭建合適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的概念,明白其對于生命活動的重要影響和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且,可以進行課后延伸,以“拒絕毒品,慎用心理藥物”為主題,使其直觀地對毒品的危害產生了解,嚴格約束自身行為,強化道德品質,促進生物學科的技能提升和德育精神的全面完善.
3.4 滲透生命教育,增強學生責任感如今的社會正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都在經受著一定的沖擊,而對于高中生來講,他們還不具備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很容易被網絡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影響,甚至有很多意志力不夠堅定的學生,在這些不良思想的影響下,不幸走上了犯罪道路,如打架斗毆、夜不歸宿等等.而這些行為足以證明這些學生不夠愛惜生命,也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教育者要能主動承擔起思想教育的責任.對于生物教師來講,可以在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知道生命的可貴,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中跟“生命繁衍”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誕生過程,讓他們知道精子和卵子在結合的時候是要花費十分漫長的時間的,并且結合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精子在尋找卵子的時候,也要花大量的時間,并且要歷經很多的曲折.在上億的精子當中,往往只能有一個精子能夠越過重重障礙完成和卵子的結合.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到每一個生命都是要經過重重阻礙,并且經過無限的努力才形成的.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做一個總結.而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能夠對本課的知識進行再次回顧,同時也能夠認識生命的可貴:對于每個人來講,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要好好對待生命,認真學習,用心工作,努力愛人,去欣賞美麗的風景,聆聽美妙的音樂……這樣,中學生就能夠感受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增強對生命的尊重.
另外,生命科學技術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發(fā)展機遇,但相伴而生的是全新的技術發(fā)展挑戰(zhàn).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基因技術,自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以來,基因技術對人類的道德底線展開了更為具體的挑戰(zhàn),引起了人們的激烈爭論.教師也可以以這個事件為例開展生物教學,讓學生對科學倫理和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要想征服自然,必然會對自然造成巨大影響.但人之為人,不管做出怎樣的科學研究,始終要尊崇科學倫理,尊重自然規(guī)律.而這樣的內容是高中生較為感興趣的,教師可以將它們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以此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由此可見,生物教師在設計課件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滲透德教育相關內容,幫助高中生完善生命觀,并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成長逐步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的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精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和德育精神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使其逐漸強化學科記憶,具備完善的三觀認知.同時,教師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也應該意識到德育精神的重要性,積極開展其在各個學科當中的滲透途徑,保證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熊碩.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德育的實施體系構建[J].教育科學論壇,2018(22):17-20.
[2] 陳國.高中生物學學科德育的內涵及實施路徑[J].生物學教學,2020,45(02):21-24.
[3] 高陽.淺析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兩條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5):269.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