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勢必在教學內容選擇中優(yōu)先考慮與核心素養(yǎng)有關的教學內容,緊扣核心概念,強化文字情感體驗,并連接日常生活相關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教學內容;研究策略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課程,除了要讓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掌握相應的能力,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特別重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語言素養(yǎng)背景下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進行分析與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不良現(xiàn)狀及原因
(一)目標模糊,背離素養(yǎng)
語文學習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特別是由于年齡、認知等方面的原因,小學生對語文學習中涉及的一些知識認知模糊,特別是一些故事有一定的時代性,與他們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難免會產(chǎn)生目標模糊、背離素養(yǎng)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脫離文本,無視語言文字,單一灌輸愛國主義教育。這樣的后果就是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水平,隨意拔高學習要求,最終只能停留在喊口號、講大道理的層面。二是脫離生活,無視學生的生活體驗,一味追逐對文本人物的認識。在實際教學中不能正確選擇學習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
(二)取舍不當,沒有重點
在許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幾種現(xiàn)象要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照本宣科,課堂隨心所欲;二是缺少交流,教師全然不顧及學生的個體情況,把課堂教學當成完成任務;三是形式單一,沒有根據(jù)不同文本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方法;四是課堂教學游離于生活之外,漠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jié)課下來,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實則沒有重點,可以稱得上是無效教學。課堂上,學生聽了,讀了,說了,寫了,但學習目標不明,談不上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思考、快樂分享等。主要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是只教教材,沒有結合實際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利用;二是缺乏生活關聯(lián),特別是一些當?shù)氐谋就临Y源沒有運用到課堂中,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一位教師將教學目標確定為:1.會寫“醋、蒜”等15個字及“熱情、自傲”等20個詞語;2.整體把握內容,初步分清主次;3.學習作者怎樣抓住民俗特點進行詳寫;4.體會“京味兒”的語言特點;5.感受老北京的民風民俗;6.聯(lián)系生活,感受不同地域的春節(jié)習俗。教學時間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該教師引導學生讀通、讀懂課文,主要完成1、2兩個目標;第二課時深入學習課文,完成3、4、5、6四個目標。第一課時的教學比較寬松,而第二課時的教學太緊湊,教學過程又面面俱到,實則沒有重點。
(三)照本宣科,理解偏差
備課環(huán)節(jié),部分教師太迷信于教學參考書,沒有結合實際考慮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傳授,更沒有了解教材的編排特點,對文本進行加工與重組。以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編排的是外國文學名著。本單元的課文篇幅比較長,在教學中教師考慮到學生的閱讀困難,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引導學生多讀,主要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解決學生的疑難與困惑;二是盡量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谋尘安牧?,加深學生對名著思想內涵的理解。但也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名著教學只要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即可,沒有必要花大量的時間加以引導,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沒有弄清單元的編排體系,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借助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又要使學生學會抓住描寫人物的語句來了解文章內容;二是教學內容的擇取簡單化、隨意化,缺乏“整本書閱讀”的意識,沒有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結合,統(tǒng)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二、應對策略
(一)貼近生活,感知素養(yǎng)
在目前使用的統(tǒng)編教材中,有些文章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教師不妨適當優(yōu)化教學內容,串聯(lián)學生的認知,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交集、碰撞,從而使其獲得獨特的理解?!夺烎~的啟示》一文中,由于“我”不按時間規(guī)定,爸爸不讓我把釣到的鱸魚歸于自己,堅持放回。文章講了一個道德問題,而對這個道德問題的認知,學生是模棱兩可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活中缺少相關的經(jīng)歷,無法建立聯(lián)系;二是即使有這方面的經(jīng)歷,但沒有上升到道德素養(yǎng)這一高度。在教學中,教師不妨貼近學生的生活,尋找相對應的例子,特別是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實例,讓學生感同身受,在理解、表達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讓學生認識到應樂于觀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素養(yǎng)?!段业膽?zhàn)友邱少云》是統(tǒng)編教材新增加的課文,抗美援朝的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第一,借助舊知,增加了解。學生在四年級時學過《黃繼光》,不妨讓學生回憶黃繼光的英雄事跡,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在黃繼光、邱少云這兩位英雄之間找到相同處。第二,借助資料,拉近距離。可以通過“上甘嶺戰(zhàn)役”“長津湖戰(zhàn)役”等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感知,認知戰(zhàn)爭的殘酷與無情。第三,借助主題,引發(fā)感知?!段业膽?zhàn)友邱少云》一文所在的單元主題是“革命歲月”,教學中可以適當回顧單元中涉及的英雄人物,簡要說說他們的事跡,同時適時延伸,讓學生說一說在學習、生活中自己還知道哪些英雄人物,進一步感受革命者的英雄主義精神。
(二)激情點燃,感抒情懷
在《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抓住毛澤東、毛岸英之間的父子情,以“情”貫穿教學全過程,讓學生了解家國情懷、革命先輩為國捐軀的無畏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如何表達真情實感展開交流,使學生獲取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再嘗試運用這些方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再如,對《草原》一文的學習,教學進入尾聲,教師借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教學,引導學生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第一,從“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入手,要求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讀這句話,并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第二步,回顧課文,讓學生說一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情深”;第三步,交流分享,讓學生分享自己找到的詞語、句子,并簡單說一說理由;第四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思考“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都說了些什么,主人敬酒、客人回敬的時候分別會說些什么,主人、客人的動作、神態(tài)是怎樣的;第五步,回歸詩句,分析“何忍別”是什么意思,以及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第六步,設疑提升,讓學生思考能不能刪掉“天涯”“碧草”“斜陽”這些描寫景物的詞語;第七步,聯(lián)系生活,增強體會,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相似的經(jīng)歷,回憶一下當時的情形,簡單說說心情。以上的教學重在圍繞“情”,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補充,達到以情悟情的目的。
(三)加強朗讀,潛心會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讀”占鰲頭。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需要長時間的積淀。統(tǒng)編教材中不乏一些富有感染力,或是遣詞造句方面堪稱經(jīng)典的作品,教師在教學中不妨讓學生充分閱讀,領悟語言表達的特點,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力。如教學《匆匆》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初步體會情感,進而細讀課文,通過有感情朗讀、個人讀、合作讀等形式,使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悟表達方法。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反復細讀第1、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作簡單的批注,在積淀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形成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又如在《我們奇妙的世界》中的句式:你看天空的珍藏——以及再看大地的珍藏。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反復、充分誦讀這些描寫細致、比喻恰當、用詞豐富的美文,讓學生將之印在腦海。如描寫天空的詞句:粉紅色、蔚藍色、又黑又重、群星閃爍等;描寫大地的詞語:誘人、圓潤、深紫色、翩翩起舞等。同時,結合優(yōu)秀的漢語言類電視節(jié)目讓學生詠誦,并關注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表達效果,讓學生與文本語言多維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話貫穿始終。這樣,在朗朗的誦讀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真實還原語言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四)多維訓練,提升素養(yǎng)
學生要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創(chuàng)建科學持久的體系,層層推進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教學《七律·長征》時,教師一般會采取“補充背景,通讀全詩→借助注釋,了解詩意→反復朗讀,體悟情感”這一流程,教學很順暢,也基本能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在教學中教師不妨在“拓展延伸”處做些文章,讓課堂更加飽滿。首先,適時穿插“長征組詩”,在補充背景資料時,更多的是視頻、圖片等直觀的材料,如長征途中典型的戰(zhàn)役、長征路線示意圖、長征途中的英雄人物等,這些資料能很好地拉近學生與長征的距離,讓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除了這些直觀鮮活的資料,教師還可以穿插一些長征題材的詩詞,如陳毅、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長征途中寫的詩詞,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因為語文材料是豐富的,學生的感受、理解也是多元的,一些視頻或圖片給學生的感受、理解也是有限的,而圖文結合,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又能使其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長征。再者,教師可以在課文的課后服務中開設一些“紅色詩詞大會”,先讓學生由“長征”入手,進行延伸,精心收集革命年代各個時期自己感興趣的紅色詩詞,然后將興趣一致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如許多學生喜歡毛澤東的詩詞,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按寫作年代逐一梳理毛澤東的詩詞,并記下其中的名篇名作,舉行一次“毛澤東紅色詩詞分享會”。此外,還可以在課外時間結合熱播的語言類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學習。《中國詩詞大會》題材廣泛,每個時期的作品均有涉及,能讓觀眾領略詩詞之美,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節(jié)目里有許多同齡的選手,學生在觀看節(jié)目的過程中可以沒有壓力地一邊和選手一起答題,一邊積累詩詞名句,還可以聆聽評委敘述詩詞背后的故事,進一步感受詩詞的魅力,在快樂、愉悅的氛圍里感受詩詞中的意境和文化底蘊,感受文化盛宴。
總之,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及教材的編排意圖,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積極因素及價值取向,多方位、多角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穎.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中),2013(09):32-34.
[2]周宓,李瑛.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開放性試題多維評量模型的設計與探索[J].中國考試,2017(11):19-23.
[3]林世鳳.核心價值觀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4(06):2-5.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寧德市“十四五”語言文字科研規(guī)劃2021年度科研課題《優(yōu)秀漢語言類電視節(jié)目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結合的實踐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