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實施,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為此,我們積極倡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連,關注師生生活,促使師生共同成長及全面發(fā)展。在新課程背景下,筆者基于師生雙方的生活經驗,結合親身踐行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及經驗,嘗試著通過科學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通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基礎,進一步優(yōu)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本文通過對生活化教學實施的動因,以及條件進行論述,探討了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課堂;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
《基礎課程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通過對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之分析,課程內容將逐漸回歸師生日常生活,繼而實施科學的教學建構,不斷地尋求突破與超越。由此可見,新課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遵循“生活化”理念,促進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高中歷史課堂的生活化教學,主要是通過對歷史教材教學的生活化處理,讓教學與學生的現狀更加接近,通過對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進一步提高對于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促進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1]。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動因與條件
首先,歷史學科具有其特殊性,主要是對過去的人和事進行探討和闡述的一門學科。鑒于歷史學科的特點,很多高中生感覺上歷史課猶如在聽天書,并且認為這門學科的學習意義不大,這也就造成很多高中生對于歷史的學習提不起興趣。加之很多歷史教師沒有將歷史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機械性地講述知識,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灌輸”,致使學生很難獲得深刻的理解與記憶。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基于生活化教學,從實踐的過程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資源,讓教學形式趨向生活化,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其次,開展生活化教學,指的是高中歷史教師將社會生活巧妙地融入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對生活中的學科知識充分利用,讓學科知識具備一定的生活內涵。但是,許多教師的歷史教學顯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jié),更側重于追求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其歷史課堂教學與高中生的生活需要、生活體驗相脫離,導致課堂教學內容抽象、空洞,甚至蒼白無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感受不到歷史學習的價值與樂趣??梢?,實施生活化課堂教學就是讓高中歷史課堂煥發(fā)出生命力的重要動因。
最后,高中歷史的教材采用的是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此版本教材有非常大的容量,而且涉及的知識點不僅繁多,其篇幅主要以綱要作為重點,起到的也就是提綱引領的作用。隨著現代網絡的逐漸普及,計算機已經成為大眾化,高中歷史教學教師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結合多媒體軟件的應用,能夠讓自身的教學具備更加寬闊的空間,展示更加寬廣的舞臺。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充分地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能夠豐富歷史課堂教學的形式,同時還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2]。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一)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優(yōu)化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流程
眾所周知,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根據生活化教學的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地提高生活化教學的輔助功效。高中歷史教師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的問題與教學情境,突出生活化教學的特色。
1.注重生活化語言表達方式的運用。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一些特定的歷史事件,在對其進行陳述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多方面考慮到學生的感官反應,通過適當生活化語言的使用,消除與學生心靈之間的隔閡,確保學生內心與教師互動的情緒達到一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借鑒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座等方式,使用大眾化、生活化語言,具有非常強烈的時代氣息,學生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例如:“當時有一個叫郭沖的先生,可能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等,這種表述會讓學生獲得一種緊扣時代脈搏的感覺。實際上,歷史老師除了要具備淵博的知識,重要的是要善于使用生活化的語言藝術。很多高中學生反映,在上歷史課的時候“特別想睡覺”,因此,教師如果使用詼諧、幽默、與生活貼近的生動性語言,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還能提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進而激發(fā)起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2.加強對歷史習題生活化的設計力度。很多教師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考察的過程中,出的習題經常與歷史教材的課本理論層面相偏離,學生很難與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導致現實生活與知識體系的全面偏離,進而造成后期學習效率的降低。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實施習題設計的過程中,要適度地訓練學生巧用生活經驗,對遇到的歷史題目進行解答,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讓教學活動有效地適應社會實踐的基礎。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化習題的設置,主要以促進學生自行思考或者自行探討為主。與高考相關的試題題目,教師需要讓學生靈活地掌握,借此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點的能力。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是與現階段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相符合的,能夠有效地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習興趣。
3.給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情境教學法是諸多學科老師在課堂中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高中歷史的生活化教學,同樣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轉變教學策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獲得獨特而深刻的認知。歷史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貼近,與教育教學活動相符合。根據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我們得出,學生所處的情境愉悅、歡快、真實,會使學生更加樂于學習,學習效率也更高,同時,思維還能得到活躍?;诖朔治?,生活化情境所起的作用更為明顯,體現了生活化理念與實際教學相契合的觀念,在和諧的情境下,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比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35頁“西安事變”的相關內容,教師可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多派,每個派系代表西安事變中的力量:日本侵略勢力、西安實力派、共產黨、國民黨等。在課堂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各派的代表相繼闡述自己的觀點,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歷史的事實,寓情于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實施,讓歷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在以往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中,多采用的是黑板板書加口述的形式,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多是扮演被動接受的角色,不知不覺地就變成了教師的陪襯,這種教學模式與素質化教育背道而馳,而且如此單一的教學手段,加上歷史知識的單調性,很難激起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方面也難以提高。因此,生活化教學方法的使用,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對教學方式的有效創(chuàng)新,引用新型教學技術,比如多媒體教學,對于歷史教學內容的形式給予有效的豐富,能夠有效地延伸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最大限度上增強學習激情,讓教學質量獲得進一步的優(yōu)化[3]。
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與人民解放戰(zhàn)爭”,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涉及抗日戰(zhàn)爭與人民解放戰(zhàn)爭。針對抗日戰(zhàn)爭的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使用生活化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的執(zhí)行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在網絡資源上下載相關的影視資料,比如:“南京大屠殺”“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等,并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軟件給學生播放,同時要引導學生科學地與歷史教材中的內容知識概念相結合,有目的性地對影片進行觀賞,并在影片觀賞完成之后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可以對歷史知識記憶深刻,同時還能印證自身的價值觀。除了利用多媒體與網絡資源之外,高中歷史教師還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學方式,比如:設置某一課題,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或者通過話劇表演來完成等,從多層面、多角度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深刻,這樣就不會再感覺歷史知識的枯燥,更加饒有興趣地參與課堂教學。
除了對多媒體技術的靈活應用之外,高中歷史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計劃,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要確保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趣味性。教學活動的設計需要結合現代生活,在打造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能促成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學生會感覺到歷史的學習是有情趣的,而非是乏味枯燥的,并且簡單易懂,生活元素的添加,讓學生更為通俗易懂地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促進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設置實踐能力強、生活化氣息濃郁的教學作業(yè)
陶行知先生根據以前中國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基本國情,整合杜威的教育理論,并將自己的想法融合進去,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論,主要是希望能夠促進中國國民接受教育的普遍程度[4]。現階段新課程改革提倡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師要多指導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這些理論的提出是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改革,要求教師要提升課堂活力,還要整合相關的課后實踐活動。就是說歷史教師要從新的改革方向出發(fā),促進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還要著手于課后實踐活動,設置生活化氣息濃郁的教學作業(yè),讓學生利用這些作業(yè)進行反復的練習,有效地鞏固歷史知識。
活動課的設置,是進行教育改革的靚麗的風景線。在新課程中,加入了許多關于活動的內容,并將教學內容環(huán)節(jié)當作是教學改革的試點。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倘若受到條件限制,可以對書面作業(yè)進行靈活布置,主要是與生活相聯系。在以往的作業(yè)布置中,歷史教師注重考試標準要求,給學生布置的書面作業(yè)大多是屬于機械式、重復式的記憶內容。隨著高考歷史試題的改革,近幾年歷史的出題方向開始傾向于生活的聯系,傾向于靈活式的思維方式。因此,在實際的課后作業(yè)布置過程中,教師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讓歷史的知識學習能夠服務于生活,同時還可以提高歷史知識的實用性。
(四)思考當今社會現象,制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雖然高考在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但仍是以考試成績?yōu)殇浫∫罁榱颂岣呖挤?,諸多高中歷史教師還是采取課堂講授模式,主要是先讓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內容知識點,并針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之后讓學生機械式的死記硬背,此種做法雖然可以讓學生在短期內形成記憶,但是時間久了也容易忘記,對歷史學習的效率提升并不好。基于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反觀自己的教學手段,基于歷史事實與當下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調動起來,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歷史發(fā)展歷程,同時,結合當下的社會現象,從更加寬廣的角度認識歷史社會現象。
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教師可以講解現階段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對日本參拜靖國神社持反對意見,但是日本首相卻公開參拜靖國神社。日本首相的做法是贊同軍國主義觀點的表現,但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慘痛代價,卻沒有足夠的認識,也導致現如今很多國家都對日本首相參加靖國神社的作為憤慨不已?;诖?,將歷史教學內容與現代生活有機整合,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歷史上慘痛教訓的印象,進而促進生活教學效果的強化。
高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雖然歷史知識都是以往的事件,但是也不應該忽略歷史知識中具備的生活化元素?;诖?,教師的教學模式應該給予轉變,不要只是探討書本上的教學內容,還應該將歷史中的生活元素與當下生活緊密聯系,設置的教學內容要符合相關的原理,讓學生能夠從當下生活中尋找歷史上有關的事件,追溯淵源,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注重促進學生態(tài)度的轉變,從被動轉為主動,這對于提升教學質量有促進作用。比如: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在現如今還是比較盛行,在很多國家都設有孔子學院。與當下的國際情況相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和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探討儒家思想的精華,讓學生想一下為什么儒家思想經過歷史的變遷與時間的洗禮,還在當今社會被當成一種高尚的思想在推崇,受到了人們的尊重。在課堂上,教師可與學生相互交流互動,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思路,促使教學效率的提高。
結束語
高中歷史具有其學科的特殊性,講述的都是過去的事件和人物,缺乏時代氣息的熏陶,很多學生并不喜歡上歷史課。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能夠將豐富多彩的社會現實生活,轉化為課堂上的教學資源,結合現代信息與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從更大程度上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歷史知識學習不再抗拒。因此,開展歷史學科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春雪.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55.
[2]李云飛.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及探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1-58.
[3]夏粉霞.高中社會生活史教學導入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46.
[4]原芳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河南大學,2018:1-62.
作者簡介:胡志章(1972— ),男,福建石獅人,高級教師,中層行政,歷史學學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