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子華
摘要:隨著“千禧一代”在高校學生中的占比逐漸升高,他們將互聯(lián)網和生活相融合的深度和廣度較以往學生也有很大不同,其相對包容和個性的時代特征也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新的挑戰(zhàn)?!爸腔坌@”產生于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并且已經應用于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務中。在應用“智慧校園”開展思政教育方面,部分教師在對智慧校園的價值理解、工作方式、教育互動性等方面尚存不足,未能與智慧校園的建設初衷緊密聯(lián)系。因此有必要結合思政輔導員的使命和擔當,在“智慧校園”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基礎上,探尋構建富有時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智慧校園 高校
一、“智慧校園”的內涵和特點
“智慧校園”的概念源于“智慧城市”?!爸腔鄢鞘小弊钤缬蒊BM在2009年提出,包括全面且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lián)、智能融合的陰影和以人為本的四大特征。在此基礎上,浙江大學于2010年在國家信息化“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智慧校園”這一概念,它旨在整合高校的日常教育、科研、管理、服務和生活功能,在物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的支持下建立一套功能集約、共享并感知數(shù)據(jù)、協(xié)同運作且具有高效行政能力和智慧執(zhí)行力的軟環(huán)境,提升高校的科學管理水平。
雖然“智慧校園”發(fā)展了近十年時間,但在許多高校中,“智慧校園”還僅僅局限在其初期形態(tài),即“數(shù)字校園”階段。一些高校管理者還未真正理解“智慧校園”的內涵,進入“重建設,輕應用”的誤區(qū)[ 1 ]。各行政部門不斷投入硬件資源,推出各自的辦公系統(tǒng)和任務平臺,但忽視了系統(tǒng)和用戶間的良好配合,認為“線上校園”就是“智慧校園”,非但沒有打破數(shù)據(jù)壁壘,反而令師生被各式各樣的賬號信息圍困。
二、“智慧校園”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義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結合時代背景,根據(jù)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開展教育、管理、服務和引導,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但這種“大水漫灌”式的信息傳遞是單向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而智慧校園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采集學生的校內生活數(shù)據(jù)加以甄別,及時發(fā)現(xiàn)特殊學生,進而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當前一些高?;趯W生校內生活數(shù)據(jù)分析,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無聲資助”正是“智慧校園”在學生服務方面的現(xiàn)實應用。同時,“智慧校園”的智能化屬性使得教務、學工、后勤等部門之間的數(shù)據(jù)得以共享,通過演算模型可以依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偏好及時調整思政課的授課方式,讓思政課真正“聽得懂、讀得透,能理解”[ 2 ]。
2.拓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而思政教育是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體系化工程,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首先,“智慧校園”不僅具有內部聯(lián)通的功能,其強大的信息抓取能力可以為思政輔導員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料,開拓學術視野,學習先進的工作經驗和方法,而這類素材多以短視頻、Vlog、海報甚至游戲等形式呈現(xiàn),兼具通俗性和互動性,能被學生廣泛接受,將教師的精力從以往的教案編寫中解脫出來,專注于課堂氛圍營造和思想引領上。
3.優(yōu)化思政輔導員工作方式
思政輔導員具有廣泛的學科背景和寬口徑的知識儲備,但現(xiàn)實情況是許多思政輔導員的大量時間和精力被花費在事務性工作中,用傳統(tǒng)的方式處理紛繁復雜的數(shù)據(jù),無力真正走近學生,聯(lián)系學生。同時,“智慧校園”無形中為學生和思政輔導員搭建起新的溝通渠道,這種渠道相比線下的面談更加便捷和私密,有助于打破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天然隔閡,了解到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tài)。當然,這種雙向的交流渠道也是一種作為評價方式,將學生對思政輔導員作為其考核的部分參考。
三、“智慧校園”在思政教育的應用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許多高校對“智慧校園”的理解還停留在為師生提供便利的層次,導致許多“智慧校園”項目最終偏離最終目標,被精簡為數(shù)字校園。部分高校已經開始了“智慧校園”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探索,但尚未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使之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渠道和方法指引,具體如下所述。
1.對“智慧校園”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理解有待加強
我國的高校行政結構采取科層制,這種行政結構源自政府部門,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員都要有明確工作的權限和責任,這就意味著每個行政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有明確的執(zhí)掌。在傳統(tǒng)觀念里,人們普遍認為教學事務歸口教務部門,信息化事務歸口現(xiàn)代教育中心或后勤部門,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輔導員的本職工作。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全員參與、全程跟蹤、全方位切入的一項長期性工作,“智慧校園”本應該是學生校內學習生活的中心點,項目建設的定位之一便是服務學生、塑造學生,在“智慧校園”的搭建和應用中往往出現(xiàn)責任邊界不清晰,人員思想不重視,缺乏溝通互信等問題,一些思政輔導員的工作方式較為陳舊,習慣于墨守成規(guī),缺乏時代特點與變革的勇氣。
2.忽略網絡教育互動機制的開發(fā)和運用
“智慧校園”可以為思政課在校園外內外檢索并分享豐富的教學內容素材,政府和各大院校、機構都在致力于開發(fā)推動網絡化的教學平臺,產生了MOOC、超星爾雅等為代表的典型成果,希望借此推動高校課程的創(chuàng)新和引用。但在現(xiàn)實中往往淪為學生口中“易通過的課”和“拿學分的課”,進而采取掛機的方式應付了事。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課程本身缺乏互動性,其次在于缺乏對學生的考核及約束,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思考,促進對有關理論的理解和認同。
四、利用“智慧校園”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路徑方法
1.提升工作技能,深化思想認識
“智慧校園”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師生在校內學習生活的參與感。首先,學校要強化對教師和教輔人員的培訓,通過和兄弟院校開展合作、考察交流等方式使思政輔導員在持續(xù)性和多元化的培訓中提升技能,促進全體教職工理解“智慧校園”的建設初衷認識。同時完善激勵機制,支持教師針對網絡化思政開展課題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其次,作為高校教職工必須提升思想高度,充分認識到隨著“00后”數(shù)量的增長,高校學生的思想特點正逐漸發(fā)生變化,循規(guī)蹈矩地照搬傳統(tǒng)思政教育方式不僅難以被學生接受,更會增加自身的工作難度,唯有更新自身理念,樹立交互式的思考方式,作為行政人員和專任教師,同樣要將育人為本視為主要任務,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從更高視野審視本職工作的價值和內涵,主動學習和配合使用“智慧校園”的有關功能,為“智慧校園”建設和完善提供意見,在校園內形成共建、共商的網絡思政教育合力。
2.完善制度規(guī)范,打通信息屏障
對于存量的高校內部辦公平臺而言,亟須解決的是實現(xiàn)不同架構和計算機協(xié)議之間信息共享問題,這將導致額外的費用開支。因此,作為高校決策者就必須擁有戰(zhàn)略眼光和長遠的布局,在搭建“智慧校園”的初期就必須選擇技術實力雄厚,具備長期經營能力的機構進行合作,同時賦予“智慧校園”強大的延展性,以滿足學校的發(fā)展需要。同時與公眾號等開放、成熟且受學生喜愛的外部平臺相結合,創(chuàng)造使用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將“智慧校園”和大學生活相融合,搭建起宣傳和教育的思想高地,強化育人實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指學生對課堂知識理論的認同和踐行,在“智慧校園”中,通過具有豐富感知能力的設備,能夠自動捕捉學生校內生活特征,來自不同渠道的數(shù)據(jù)暢通共享,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撐。形成每個學生的校內活動軌跡,在突發(fā)事件處置、課堂考勤、文明養(yǎng)成等工作中為思政輔導員提供現(xiàn)實考察依據(jù),同時以此作為優(yōu)化和改善思政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3.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強學教學互動
我國教育部門在互聯(lián)網時代到來的背景下,正逐步開展21世紀教學資源庫建設工程,但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應該擯棄以往照本宣科的呆板方式,以提升親和力和互動性為抓手,探索體驗式教育。為此,“智慧校園”必須建立學生和教師的雙向交流方式,把課堂的部分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校園生活的場景中,“智慧校園”應該成為思政輔導員開展工作的輿論高地。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師生的互動,讓“智慧校園”成為思政輔導員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重要工具。其次,要在“智慧校園”中嵌入富有時代性和教育意義的宣傳素材,配合富有校園特色的交流平臺或論壇,讓思政輔導員及時了解學生群體的思想變化,采取確實有效的工作方法,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五、結語
從“教師相信”到“學生相信”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除了切實提高思政輔導員的素質和思想認識外,更重要的是轉變工作思路,主動擁抱新時代,因勢而為,因時而新,在精準把脈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思想動態(tài)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智慧校園”等現(xiàn)代科技,努力營造體驗式和沉浸式教學環(huán)境,成為一名“有態(tài)度”且“有溫度”的思政輔導員,使思想政治教育“澆花澆根、育人育心”,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提升我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閩江學院2020年社科項目(輔導員研究專項)一般項目“大數(shù)據(jù)視域下高校學生違紀管理預警體系研究”項目編號:YSZ20023。)
【參 考 文 獻】
[1]盧淦明,李俊宏.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教學改革之困與解困 [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4):51-54.
[2]何暉.“智慧校園”背景下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思政教育網絡平臺構建.碩士學位論文[D]武漢:湖北工業(yè)大學.2016:65-68
(責任編輯:姜秀靚)
335250190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