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洲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全面落實,對小學美術教學活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師除了要重視傳授理論知識之外,還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重點,而圖片欣賞就是一種直接且有效的方式。本文先闡述了小學美術低年級圖片欣賞方法,再提出了小學美術低年級圖片欣賞的策略,以期為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 ?低年級? ?美術教學? ?圖片欣賞
美術在小學階段教育體系中占據的地位日漸重要,逐漸成為小學教學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筆者分析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發(fā)現(xiàn),圖片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發(fā)揮圖片欣賞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下面,筆者圍繞小學低年級圖片欣賞策略展開了探討。
一、小學美術低年級圖片欣賞方法闡述
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圖片時,所應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描述,即應用多種修辭手法,完成事物的形象化闡述;其次是分析,將整體圖片拆分為多個部分,針對圖片中的畫面效果、色彩和線條等加以分析;再次是解釋,即將圖片欣賞作為基礎,展開思考活動,探究圖片作品的意義和主題,如作品具備的文化價值和時代背景等;最后是評價,學生經上述環(huán)節(jié)后,針對圖片形成獨特觀點。
二、小學美術低年級圖片欣賞策略
(一)強調作品文化情境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的一項基本理念,是學生應在寬泛的文化情境中,對美術形成深刻認知。任何一幅作品的產生并非是孤立的,均需相應的文化情境作為依托,即作者在創(chuàng)作此幅作品時,所參考的文化條件與文化環(huán)境。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欣賞圖片時,教師不能僅停留于淺層的技能、技巧層面,而應延伸至文化情境層面,促使學生借助圖片欣賞,了解美術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社會生活中美術作品的價值、美術的特征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美術情感。
生活是藝術的主要來源,美術現(xiàn)象在生活中尤為常見。因此,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將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相連,引發(fā)學生針對圖片的文化情境展開思考。如在教學“現(xiàn)代建筑藝術”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中散步,分析校園內建筑、校園外建筑特點,評論周邊建筑的布局、特點,感悟建筑美感。教師借助此種教學方式,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還可以幫助學生領悟建筑多樣性美感。又如在欣賞油畫《開國大典》時,教師可在學生欣賞作品藝術特點的同時,介紹作者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作品的社會意義等,借助對作品文化情境的理解,促使學生更深層次地認知這一美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二)構建良好教學情境
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圖片時,主要分為心境共鳴、審美心理、意象感受、視覺感受等四個階段。在圖片欣賞過程中,學生先對圖片形成視覺層面的美好體驗,然后以此為基礎,分析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情境等,對美加以感受,最后產生情感共鳴。
情境是審美心理和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促使審美感受內化于心,教師需要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構建獨特且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在此氛圍下受到藝術情境的熏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此一來,教師可在教室里張貼現(xiàn)代、近代和古代的中國畫,當學生踏入美術教室時,仿佛身臨其境,求知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
此外,在引導學生欣賞圖片時,教師可播放古典音樂,渲染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利用古詩詞描述淡雅清麗的中國畫,以此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中國畫、中國古典音樂和古詩詞均具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點,教師借助古詩詞、中國古典音樂,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重視學生自主體驗
在小學美術教學圖片欣賞過程中,學生展開的學習活動并非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能實現(xiàn)自身創(chuàng)造潛能的激發(fā),切實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在圖片欣賞活動中,有些教師運用大部分時間來講解,會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形成產生阻礙。
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強化學生的自主體驗,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欣賞能力。第一,在教學活動展開前,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充足時間,鼓勵并引導學生收集與所欣賞圖片相關的內容,大概了解所欣賞的內容,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間距離;第二,教師將所欣賞圖片向學生展示后,可先引導學生“讀畫”,隨后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此幅作品的感受、觀點;第三,教師可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從線條、色彩等方面展開分析,深層次體會作品傳達的情感。
另外,教師針對學生在圖片欣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設計小組合作探討活動,通過思維碰撞,深化學生對圖片的認知。同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教師需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實際上,部分教師以自身的喜好為依據選擇所欣賞的圖片,重視純藝術的追求,忽視了學生已有的欣賞水平和認知水平,以至于學生難以激發(fā)學習興趣。為此,選擇欣賞圖片時,教師應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為主,調動學生圖片欣賞的主動性。
(四)注重實踐與欣賞融合
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欣賞教學、繪畫教學、工藝教學并非獨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若學生具備繪畫和工藝實踐的經驗,便可對藝術作品形成更深刻的認知,所以在圖片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合理利用工藝、繪畫等美術實踐“外力”。在學生圖片欣賞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實踐操作活動,引導學生欣賞工藝品、繪畫,讓學生按照圖片展開臨摹,借此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認知欣賞作品。
以“利用廢棄易拉罐制作小工藝品”為例,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以廢棄易拉罐為原材料制作的工藝品圖片(如圖1所示),再播放制作過程,最后由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將自己制作的作品與圖片中的實物進行比對,由師生共同展開評價。
另外,教師可以將圖片欣賞滲透至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課程導入欣賞。在引導學生學習繪畫和工藝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同本節(jié)課相關的圖片欣賞內容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第二,在課程實踐中插入圖片欣賞內容。在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時,教師可以展示欣賞圖片,借助圖片欣賞為學生實踐活動的展開提供新思路,還可以借助實踐活動的展開,深化知識理解。第三,在課程結束階段增加圖片欣賞。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時增加圖片欣賞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借助圖片欣賞和實踐活動的展開,了解自身作品的優(yōu)點和缺點,以學生實踐為基礎,為學生發(fā)展提供方向,激發(fā)學生探究美的興趣。
綜上所述,高質量的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活動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圖片欣賞的方式,采取強調作品文化情境、構建良好教學情境、重視學生自主體驗等方法,推動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蔣亞萍.試論圖像分解賞析法在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文藝家,2019(5).
[2]普蕓蕓.淺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策略分析[J].明日,2019(19).
[3]李娜.淺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7(9).
[4]黃仁軍.淺談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和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7(23).
[5]楊鐵寶.淺談小學美術欣賞教學[J].祖國,2017(1).
[6]韓梅.淺談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J].青春歲月,2017(18).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飛龍實驗小學)